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肝素来治疗心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等有关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报道逐渐增多,综合我院内科近3年应用肝素治疗相关疾病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益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3):1932-1934
正近年来,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抗凝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肝素及华法林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由于个体差异大,且肝素易诱导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HIT)、起效慢,与食物及药物可产生相互作用,同时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具有无须监测、固定剂量、可预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及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少等诸多优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尿毒症患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是最常用的抗凝剂[1,2].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诱导的一种严重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常常引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综述了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的阳性率、危险因素及其血栓栓塞事件的临床研究进展,希望对促进临床医生相关知识更新、提高HIT诊断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低分子肝素钙(0.4 ml注射剂)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血栓性栓塞性疾病,特别是预防普通外科手术或骨科手术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血液透析中预防血凝块形成。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 ml:4万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量肝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分子量肝素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本文就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情况及实验室监测指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量肝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低分子量肝素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本文就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情况及实验室监测指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素的副作用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威  甘露  矫吉三 《临床医学》2001,21(10):39-40
肝素应用到临床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达半个世纪,其疗效的确切已得到广泛的肯定。但在肝素的应用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副作用使治疗中断,甚至病情恶化。本文就肝素的副作用及防治措施加以概述。 1 出血 出血是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据报道,不同剂型的肝素大出血的发生率在1~33%,致命性出血发生率约4.64‰,常伴随:创伤、术后不久、消化性溃疡或血小板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血肿和咯血、血尿及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多系剂量偏大。老年妇女,血小板功能低下、间歇静注给药和并用二酰水杨酸等情况时则更易出血。出血严重时,应停药,并按最后一次肝素用量,以鱼精蛋白1mg中和肝素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是由普通肝素裂解后产生的片段,LMWH出现使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了较大的改观。LMWH与未分级肝素相比,具有如下优点:①选择性强,对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抗血栓剂量下,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②抗血栓作用显著增强;③人体药动学性质显著改善;④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方便,对血小板的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抗凝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蕈要一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制剂有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和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因LMWH具有抗凝效果确切,出血等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安全高效,尤须实验室指标监测等优点,临床上已逐步替代UFH,成为研究及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之一,本文将其临床应用进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素是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肝素在机体中少量自然产生,其活动机制是通过抑制等离子体辅助因子及凝血酶,从而使凝血酶及X因子、IX因子失活。而在临床上,则是将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肝素应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肝素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粘多糖,分子量为3000~30 000Da,在正常的凝血过程中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抗凝物质[1]。临床上常常用肝素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一个严重的不良反应。1发病机制临床上将HIT分为两型:I型无免疫机制参与,临床症状轻微,血小板很少低于100×109/L[2]。病程呈自限性,10%~30%的患者应用肝素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防止血栓性疾病方面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血小板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人源化抗体的发展现状和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在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血栓问题分为血栓性疾病和血栓相关性疾病。筛选和判断血栓高危人群 ,预防血栓形成 ;用溶栓和抗栓的方法实现和维持血管完全、持续通畅 ;降低近远期总死亡率和其他重要的心血管事件 ,是血栓或血栓相关性疾病现代预防和治疗的核心 ,因此溶栓、抗栓药物的实验室监测非常重要。溶栓疗法的监测作为临床治疗常规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不以血液指标作为是否溶栓的入选或排除标准 ,但应注意有无凝血障碍或出血性疾病病史。在不用静脉肝素抗凝的情况下 ,在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亦无需血液因子监测。但长时间应用溶栓药物 (超过 2h) ,则应进行血…  相似文献   

14.
亢印 《临床荟萃》2007,22(4):250-250
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肝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及血液透析治疗等,有关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IT)的报道也备受关注,现将我院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我院收治HIT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8~78岁,平均58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普通肝素作为抗凝药物之一,在防治血栓性疾病中广泛应用,但它有出血、诱导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故限制了临床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由于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故而为抗凝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国内外LMWH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LMWH的研究也日益活跃,本文就两者的区别、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实验室监测指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素辅因子Ⅱ与凝血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酶和肝素辅因子Ⅱ是人体凝血及抗凝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素辅因子Ⅱ在有肝素或硫酸皮肤素催化时,可迅速抑制凝血酶活性。研究肝素辅因子Ⅱ与凝血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现或设计出对血栓性疾病治疗有效的凝血酶拮抗剂,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手段和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17.
人胎盘抗凝蛋白变体的抗凝与抗栓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索新型抗凝蛋白质--人胎盘抗凝蛋白变体(annexin V derivative,AND)抗凝和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比较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在用药前,用药后15,30,60 min及停药2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用药15 min后用球囊剥脱股动脉内皮并监测股动脉远端的血压,记录脉压为0的时间即血栓完全闭塞血管的时间.最后剪取球囊损伤的股动脉,测量所形成血栓的长度、血栓的湿重和干重.结果抗凝指标用药组在用药后15 min时,其APTT值最长,且APTT值明显长于生理盐水组(P<0.05),短于肝素组(P<0.01),肝素组的APTT、TT值明显长于其他3组,PT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Fg的影响大剂量用药组似乎可以降低Fg的血浆含量;血栓质量无论是湿重还是干重AND组都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大剂量AND组血栓干重显著轻于小剂量组(P<0.05);小剂量AND组血栓的长度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P<0.05),但和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大剂量AND组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P<0.01)和肝素组(P<0.05);脉压为0的时间AND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和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凝和抗栓剂,其抗凝作用在用药后15 min时最强.AND抗凝作用弱于普通肝素,但抗栓能力强于普通肝素,在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吲哚美辛对预防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疗效.方法:选择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38~82岁,平均66.9岁;均计划行全髋置换.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41):没有接受抗凝预防治疗;低分子肝素组(n=40):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以患者的体质量计算,给予皮下注射范围1900~3800 U/d;吲哚美辛组(n=39):接受吲哚美辛治疗,剂量为2次/d,口服25 mg/次,均从置换前1d至出院当天.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患者在全髋置换后第1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54%),其中18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非手术侧肢体.在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18例有临床症状(28%),在非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未见临床症状.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48%和吲哚美辛组45%(P<0.05).结论:全髋置换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9.
凝血酶和肝素辅因子Ⅱ是人体凝血及抗凝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素因子Ⅱ在有肝素或硫酸皮肤素催化时,可迅速抑制凝血酶活性。研究肝素辅因子Ⅱ与凝血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现或设计出对血栓性疾病治疗有效的凝血酶拮抗剂,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手段和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20.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7,22(24):1749-1751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第3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与脑卒中相似,单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高达145/10万,伴或不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肺栓塞的发病率高达69/10万,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死亡时只有不到一半得到诊断,肺栓塞的病死率极高,3个月高达17 %,严重威胁生命。因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干预策略应该重在预防,而抗凝治疗是其重要手段之一。1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在21世纪以前主要以普通肝素为主,但普通肝素有很多局限性,低分子量肝素( LMWH)因其生物利用度高、无须实验室监测、可根据体质量调整剂量、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