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呼吸机管道湿化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为预防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6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28d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使用一次性普通型无加热丝的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观察组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两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分别于上机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及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结果]两组机械通气过程中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每日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湿化效果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能保证机械通气的湿化质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的人工气道口腔护理对脑出血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脑出血病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改良的人工气道口腔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机械通气48 h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48 h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的人工气道口腔护理可降低脑出血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陶化青  李新辉 《全科护理》2016,(16):1666-166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以提出预防对策,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NSICU)行机械通气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间的相关性,检测病原菌,比较经口气管插管和经皮气管切开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机械通气时间长的病人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气管插管相比气管切开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病人共检出106株病原菌,其中以肺炎克雷白杆菌为主;50例病人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54.0%,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死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NSICU的VAP发生率较高;应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针对病原菌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以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加热导丝回路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机械通气48 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加热湿化呼吸管路行机械通气,观察组应用双加热回路系统机械通气,比较两组24 h倾倒冷凝水次数、湿化效果、不良反应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24 h倾倒冷凝水次数、不良反应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双加热回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安全有效,能减轻护理工作量,保证患者舒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使用一次性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使用传统“标准型”呼吸机湿化管道(A组)和一次性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B组)的病人各30例,观察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病人的通气时间、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平均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时数、痰液黏稠度、气道痰痂形成、高气道反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道等情况。[结果]在呼吸机管道总更换次数、管道平均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在痰液黏稠度、气道痰痂形成、高气道反应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湿化作用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保证机械通气的质量,操作简单,并能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减少物品的消耗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李文娜  杨继红 《护理研究》2008,22(5):1170-1171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与传统气管切开套管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6d以上60例病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高容量低压力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行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囊上分泌物定时冲洗;对照组采用传统气管切开套管,放气囊后,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管内吸痰。两组均行床旁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取样(PSB),并行细菌学培养。[结果]试验组培养出致病菌13株,对照组培养出致病菌20株;试验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例,对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7例,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应用高容量低压力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较传统气管切开套管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恒温湿化器配合带加热导丝的一次性呼吸管路系统在呼吸机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呼吸科、脑外科及中心ICU使用呼吸机治疗≥48 h的30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150例为中心ICU使用MR850恒温湿化含加热导丝的一次性呼吸管路系统,对照组150例为呼吸科及脑外科使用传统可重复使用的加温湿化呼吸管路系统。分析其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管道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次数、痰液黏稠度、气道形成痰痂例数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结果:实验组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次数、痰液黏稠度、气道形成痰痂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恒温湿化器(MR850)配合带加热导丝的一次性呼吸管路系统能够为呼吸机治疗患者提供最佳温度和湿度的气体,减少呼吸机管道护理工作量,降低气道痰液黏稠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呼吸ICU内选择需有创机械通气的 120例COPD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分别予以每天、每4天更换呼吸机管道,两组各前30例均在使用呼吸机24 h、48 h、72 h、96 h时,在更换呼吸机管道前采集呼吸机进气口、出气口管道内表面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比较细菌定植、VAP发生率及病死率、成本核算.[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43.3%,高于试验组25.0%;COPD病人发生VAP后病死率高于未发生VAP的病人;呼吸机管道定植菌数量96 h时较24 h、48 h、72 h明显增多,定植菌数量出气口多于进气口;对照组经济和劳动时间消耗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呼吸机管道定植菌数量第4天增多明显,COPD病人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以4 d为宜.每4天更换呼吸机管道可以降低VAP发生率、降低病死率、降低病人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孙龙凤  谭伟 《护理研究》2013,(12):4032-4034
[目的]探讨加强机械通气病人管理对呼吸机报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机械通气病人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强化机械通气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机械通气管理;同时对两组病人呼吸机报警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31例病人共发生151次呼吸机报警,前3位报警为气道高压报警、高潮气量报警、高分钟通气量;对照组31例病人发生报警201次,前3位报警参数为气道高压报警、气道低压报警、高呼吸频率报警.观察组中气道高压、气道低压报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潮气量、高分钟通气量报警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3位报警原因为雾化吸入、痰液堵塞、氧电池,对照组为痰液堵塞、呼吸窘迫、管道漏气;观察组由于痰液堵塞、管道因素(气管插管位置改变、管道积水)、报警参数设置不当为原因的报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于雾化吸入导致的呼气端过滤器严重堵塞、高潮气量、高分钟通气量为原因的报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现有设备加强机械通气管理,给予针对性的呼吸机的维护与管理,不但能够提高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管理质量,同时能够减少呼吸机报警次数,保证病人治疗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0.
戴丽娟 《护理研究》2008,22(31):2868-2869
[目的]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