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鼓室硬化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11月至2005年2月我科经治的25例鼓室硬化症临床资料。手术均在全麻显微镜下采用剥除硬化灶,修补鼓膜或加听骨链重建行Ⅰ期鼓室成型术。采用颞肌筋膜修补鼓膜,以自体乳突骨皮质或陶瓷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结果:病灶侵及鼓膜、鼓岬、砧锤骨、镫骨及周围,均呈板障型乳突,无并发胆脂瘤。听力提高15 dB以上24例(96%),术后4例有眩晕。结论:尽量清除硬化灶,形成宽大的鼓室,并重建鼓膜和听骨链,手术疗效与病灶影响听骨链程度有关,精确、熟练的耳显微外科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上鼓室封闭和外侧壁重建技术在防止鼓室成形术后胆脂瘤复发或听骨链运动受限中的效果。方法 (1)上鼓室成形技术:对病灶清除后听骨链完好者,重建上鼓室外侧壁、采用2种材料:①“骨水泥”板(用凝血酶纤维蛋白元粘合剂与自体乳突皮质骨粉黏合而成);②耳廓软骨。(2)上鼓室封闭技术:用骨粉和凝血酶纤维蛋白元黏合剂将上鼓室完全封闭。结果 150例术后观察3~5年,无继发性上鼓室严重内陷和继发性胆脂瘤。术后鼓膜再穿孔8例(5.33%)。97.5%上鼓室成形听力改善;80.8%上鼓室封闭 听骨链重建术听力改善,另21例未重建听骨链。结论 上鼓室封闭和上鼓室成型可以防止胆脂瘤复发。上鼓室外侧壁重建还可保证听骨链的正常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3.
    
沈昌德  王文  黄静江  王传喜 《安徽医学》2013,34(8):1120-1121
目的探讨自体乳突皮质骨搭桥术在听骨链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自体乳突皮质骨搭桥听骨链重建患者,将自体乳突皮质骨塑成柱形后桥接于锤骨柄和活动的镫骨头或镫骨底板之间,观察术后疗效。结果随访时间半年至2年,术后均获干耳,无面瘫发生,无肉芽、胆脂瘤等复发,无一例自体乳突皮质骨脱出,气导听力提高≥15 dBHL 17例(61.29%),鼓膜再穿孔3例。结论用自体乳突皮质骨塑成柱形后桥接于锤骨柄和活动的镫骨头或镫骨底板之间重建听骨链,费用低廉,效果较稳定,并发症少,听力恢复较理想,是重建锤-镫连接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上鼓室封闭和外侧壁重建技术在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i F  Wang Z  W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17-1618
目的 观察上鼓室封闭和外侧壁重建技术在防止鼓室成形术后胆脂瘤复发或听骨链运动受限中的效果。方法 (1)上鼓室成形技术;对病灶清除后听骨链完好者,重建上鼓室外侧壁,采用2种材料;(1)“骨水泥”板(用凝血酶纤维蛋白元粘合剂与自体乳突皮质骨粉黏合而成):(2)耳廓软骨。(2)上鼓室封闭技术;用骨粉和凝血酶纤维蛋白元黏合剂将上鼓室完全封闭。结果 150例术后观察3-5年,无继发性上鼓室严重内陷和继发性胆脂瘤,术后鼓膜再穿孔8例(5.33%)。97.5%上鼓室成形听力改善;80.8%上鼓室封闭 听骨链重建术听力改善,另21例未重建听骨链。结论 上鼓室封闭和上鼓室成型可以防止胆脂瘤复发。上鼓室外侧壁重建还可保证听骨链的正常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耳内镜下上鼓室胆脂瘤清除及听骨链重建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局限性上鼓室胆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耳内镜组30例和显微镜组30例,分别实施耳内镜下手术治疗和显微镜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听力情况和手术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鼓膜穿孔愈合率。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疼痛程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的比较中,耳内镜组均要明显优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耳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的平均气导听阈与平均气骨导差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鼓膜穿孔愈合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下上鼓室胆脂瘤清除及听骨链重建手术患者术后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恢复效果与显微镜下手术相当,但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上鼓室开放同期鼓室成形术中自体听骨及乳突皮质骨的利用效果及自体凝血块作为重建听骨链支撑材料的效果.方法 对23耳局限性胆脂瘤型中耳炎行上鼓室开放及鼓室成形术,术中封闭鼓窦,开放上鼓室,术后随访6~24月.结果 23耳经纯音测听检查语言频率听力3耳比术前提高25 dB,7耳提高20 dB,7耳提高15 dB,6耳提高10dB.未见胆脂瘤复发、鼓膜再穿孔或移植骨被排出.结论 自体砧骨或乳突皮质骨是良好的听骨链重建材料,经过塑形完全可以再次应用到鼓室成形术中.自体血凝块加明胶海绵小碎块是取材方便的重建听骨链的支撑材料.封闭鼓窦及开放上鼓室有利于上鼓室上皮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限于上鼓室、鼓窦的胆脂瘤彻底清除病变行一期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以达到彻底清除病灶与保存并提高听力的双重目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局限于上鼓室鼓窦的胆脂瘤中耳炎患者行上鼓室、鼓窦胆脂瘤切除一期鼓室成形术。结果 30例患者定期随诊2年以上,所有病例上鼓室外侧壁及鼓膜松弛部愈合良好,无复发。术后气骨导差〈10dB18例,〈20dB9例,〈30dB2例,30dB以上1例。术后听力提高20~30dBHL2耳,提高15~20dBHL11耳,提高10dBHL14耳,无变化3耳。该组病例的传音功能基本保留和恢复,术后随访听力基本稳定,无眩晕及耳鸣等并发症。结论局限性于鼓室、鼓窦的胆脂瘤在彻底清除病变基础上行一期鼓室成形术,可达到彻底清除病灶与保存并提高听力的双重目的 。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鼓室成形术的理想移植材料。方法 :取异体鼓膜 ,处理、保存听骨链 ,在去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灶的基础上 ,根据鼓室结构的破坏情况 ,移植整体或部分鼓膜、听骨链 ,行鼓室成形术。结果 :治疗31耳 ,术后再穿孔 4耳 ,其中 1例移植的砧骨因鼓膜穿孔后脱出。听力提高 >10dB2 5耳 ,占 80 .6 %。气、骨导差≤ 2 0dB19耳 ,占 6 1%。结论 :同种异体鼓膜、听骨链用于鼓室成形 ,在根除病灶的基础上重建中耳传音结构 ,可改善听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突切除术合并一期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2例(耳)胆脂瘤和(或)肉芽肿型中耳炎的患者行改良乳突根治术的同时行一期鼓室成形术,利用自体骨粉重建外耳道后壁,同期利用人工听骨赝复物(PORP,美国美敦力-施美得公司)重建听骨链、颞肌筋膜修补鼓膜而一期鼓室成形.结果:22耳均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外耳道,术后4~5周干耳,修补的鼓膜愈合佳,形态正常,术后听力骨气导差较术前平均缩小了28 dB(500、1 000、2 000、4 000 kz的均值),其中20耳获得随访1~2年,听力结果稳定.结论:对胆脂瘤和(或)肉芽肿型中耳炎患者行一期鼓室成形术及重建外耳道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突根治中利用自体残余听小骨在听骨链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0年25例利用自体听小骨合理连接听骨链重建患者,随访时间3~36个月.方法 利用锤骨柄直接与活动的镫骨头连接或利用自体砧骨修整后接于完整的锤骨和活动的镫骨之间,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并行听力学疗效分析.结果 3~36个月回访,除4例鼓膜留有穿孔,其余鼓膜完整,术后平均纯音听力(500、1000、2000HZ)的气导较术前提高20~30 dB.结论 在乳突根治术中当听小骨破坏及部分缺失时,可利用残余听小骨合理重建以达到听骨链的连接,提高听力,此方法操作便利,费用低廉,效果稳定,并发症少,听力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紧张部内陷袋胆脂瘤的高分辨率CT(HRCT)征象,为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6例(36耳)紧张部内陷袋胆脂瘤患者HRCT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重建标准轴位及冠状位图像,由2位主任医师对病变形态特点、累及部位、听小骨破坏情况、周围骨结构改变和乳突气化程度等影像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36例紧张部胆脂瘤均表现为起源于中后鼓室的软组织密度灶,其中6例呈局限团块状,15例呈团片状,15例呈弥漫团块状;病变累及中下鼓室36例,上鼓室21例,乳突腔9例,上鼓室前隐窝7例,鼓室窦28例,面神经隐窝25例;1例听小骨完整,6例锤骨头破坏,17例锤骨柄破坏,14例砧骨体破坏,35例砧骨长脚破坏,11例砧骨短脚破坏,23例镫骨头破坏,21例镫骨前后弓破坏,30例听小骨外移;2例水平半规管破坏,3例面神经管椎曲段破坏,17例面神经管水平段破坏,2例面神经管垂直段破坏,5例盾板明显破坏,13例盾板毛糙,18例盾板完整,5例鼓窦入口扩大,5例乳突腔边缘骨质硬化;乳突气化程度分级为0级17例,1级10例,2级9例,3级0例。结论 紧张部内陷袋胆脂瘤HRCT特征为中后...  相似文献   

12.
姚金坤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160-216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听骨链三维重建及镫骨前后脚斜面重建在病变中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3例66耳行颞骨GE Lightspeed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正常组35耳,病变组31耳,用GE Advantage工作站行中耳CTVE、听骨链SSD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与冠、轴位CT及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2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CTVE显示锤骨柄、砧骨长脚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为91.7%(22/24),显示锤骨头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95.8%(23/24),显示砧骨短脚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100%(24/24),显示镫骨脚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87.5%(21/24)。中耳CTVE、听骨链SSD、镫骨前后脚斜轴位重建显示听小骨骨质破坏与手术符合率与冠、轴位图像的符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符合率(CTVE平均93.3%、SSD平均95%、镫骨前后脚斜轴位重建91.7%)稍高于冠、轴位图像(平均90%)。结论:64排螺旋CT中耳CTVE、听骨链SSD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显示听骨链及骨壁的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符合率较冠、轴位图像稍高,且图像更立体、清晰,耗时不长,可以用于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中耳炎患者人工听骨链重建术前听骨链完整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人工听骨链重建术前行MSCT检查的慢性或胆脂瘤中耳炎患者7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完成MSCT检查和手术治疗,将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窥镜(VE)及容积重现(VR)等重建处理,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处理技术对听骨链各部位完整性的术前诊断价值。结果 MPR、VE及VR对锤骨和砧骨畸形诊断准确性大致相近,均显示出良好准确性,其中VR对锤骨颈准确率优于MPR,对锤骨头准确率优于VE;同时MPR对砧镫关节和镫上畸形诊断效果较VE和VR具有一定优势。结论MPR、VE及VR均为常用MSCT后期处理技术,用于慢性中耳炎患者听骨链术前完整性评估均具有良好价值,在常规图像基础上结合多种后期处理技术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的64层螺旋CT听小骨VR重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例中耳胆脂瘤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ADW4.3工作站,进行听小骨的VR重组。结果所有患者中,砧骨短脚及锤骨前突破坏2例,锤骨及镫骨完全破坏1例,砧骨及镫骨完全破环1例,仅有部分锤骨破坏3例。结论64层螺旋CT听小骨VR重组可以了解中耳胆脂瘤听小骨破坏的部位及程度,对于确定手术方式和指导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鼓室成形术是现代耳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骨链重建作为鼓室成形术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恢复中耳的传导机制,提高听力。一般听骨链异常最多见的是锤骨与镫骨之间的连接中断,其原因可能是病变腐蚀或外伤等所致,也可以是术中清除中耳病变而人为将其中断的结果。听骨链是维持正常听力所必需的重要传音结构,它的残缺将导致传导性耳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其原因除了鼓膜穿孔外.多伴有听小骨的破坏和缺失,因而听骨链重建鼓室成形术可有效恢复听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耳单纯听骨链畸形的临床特点,探讨钛质人工听骨在听骨链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9例单纯听骨链畸形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单耳病变,术前纯音测听检查为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距为30—65dB。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鼓室探查术,根据探查结果使用相应的钛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链重建。结果术中发现,5例为砧骨长突发育不良,行Ⅲa鼓室成形术;2例为砧、镫骨发育不良,行Ⅲb鼓室成形术;1例为锤砧关节不连,行锤砧融合术;1例为镫骨、前庭窗发育不良,术中终止手术。8例患者术后2个月复查听力,ABG缩小为8.8—22.5dB,1例听力无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外耳道狭窄。随访0.5~5年,无听骨脱出、听力下降。结论单耳单纯听骨链畸形不易早期发现,易被忽视。畸形以砧骨长突发育异常较多见。根据术中探查结果使用钛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链重建,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颞骨CT及耳内镜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及中耳胆脂瘤术前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及中耳胆脂瘤患者42耳病历资料,从CT、耳内镜及术中发现进行分析。结果①根据CT结合术中所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CT分型分为单纯型、硬化灶型、肉芽型、硬化灶肉芽型。胆脂瘤型CT主要表现为听骨链消失或锤砧关节消失,乳突大部分呈硬化型,少部分为板障型,上鼓室鼓窦扩大,上鼓室、中鼓室甚至后鼓室乳突腔为软组织影占据,部分病例外半规管骨质破坏、面神经管水平段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单纯型CT示中耳鼓室乳突呈不完全气化型;硬化灶型CT示中耳鼓室乳突呈硬化型,病变局限于中鼓室,锤骨柄及镫骨周围有“类似骨质影”包裹;肉芽型、硬化灶肉芽型CT相似,示病变累及鼓室及乳突,听骨链基本完整,面神经管水平段骨质完整,但硬化灶型与肉芽型区别之处在于前者鼓室内听骨链周围有“类骨质”样散在高密度影。②耳内镜所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鼓膜紧张部穿孔,鼓膜可有钙化斑;中耳胆脂瘤型则有上鼓室内陷或穿孔、后上象限穿孔、大穿孔、外耳道顶壁或后上壁下塌。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及中耳胆脂瘤的术前CT及耳内镜评估,对病变性质、范围、程度及指导手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lassic mastoidectomy and modified mastoidectomy are traditional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with goals of eradicating diseases, creating dry ears and preventing severe complications. However, the drawback of these procedures is the lack of hearing improvement. Therefore, our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a modification of closed tympanoplasty for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Methods Eighty-thre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two criteria: each patient had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in one ear; the affected ears had a functional eustachian tube and had neither intracranial nor extracranial complications.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a modification of closed tympanoplasty which included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with 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 (TORP) or 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 (PORP) and membrane repair with conchal cartilage-perichondral complex. Results All the 83 cases had dry ears with membranes healed within 4-6 postoperative weeks. After 6 postoperative months, there were 3 cases with re-perforation at the tympanic membrane center and after 1.5 postoperative years, there were 5 cases with cholesteatoma recurrence (6.02%). Function tests after one postoperative year exhibited an improvement of pure tone audiometry (PTA) in 27 cases that was more than 30 dB, in 33 cases between 20-29 dB, 14 cases with improvement between 10-19 dB, and in 9 cases there was no improvement.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closed tympanoplasty procedure for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in the present study has all the advantages of both close-cavity and open-cavity procedures. It has low recurrence rate and good hearing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