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40年,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的经典术式,业已成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近20年,一系列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重建外科技术用来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所有技术演变都是基于对主动脉根部解剖和功能的不断理解.  相似文献   

2.
对于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病变如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瘤和马方综合征等,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是Bentall手术.尽管Bentall手术的近远期效果尚好,但仍有与人工瓣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部分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患者,其主动脉瓣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对于这类患者保存其自身主动脉瓣可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现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术的手术方式及其演变、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比较和评价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升主动脉根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根部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01例升主动脉根部瘤患者(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2.7岁)的主要病因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58例),主动脉瓣环扩张症(34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5例),大动脉炎(4例);术前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6例,主动脉瓣狭窄4例,术前合并有A型夹层26例,急性左心衰竭(5例)。手术类型:Wheat手术4例,传统或改良Cabrol手术13例,David手术1例,Bentall手术83例。同期行主动脉半弓置换术或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16例,全弓置换术或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1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6.9%(7/101),2000年后降至3.6%(3/83);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10例,呼吸功能不全9例,肾功能不全9例。术后随访94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5例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出现B型夹层。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根部瘤的首选手术方法,术前左心功能及手术技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动脉根部瘤主要表现为升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 ,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常累及主动脉瓣、主动脉窦及主动脉瓣环 ,造成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使用主动脉根部替换的方法治疗主动脉根部瘤 ,可预防瘤体破裂 ,控制主动脉夹层瘤的发生和发展 ,纠正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防止心功能衰竭。 1 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0月 ,我院对 2 73例主动脉根部瘤病人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Bentall术 ) ,其中 2 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 7例中 ,男 2 2例、女 5例 ,年龄 1 4~ 6 5岁 ,平均 4 0 .6岁。瘤体直径 6 .…  相似文献   

5.
改良Bentall手术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升主动脉根部瘤或夹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常需要施行Bentall手术,该手术时间相对长,操作技术复杂,术中或术后最常遇到人工管道吻合后出血等问题。现对我们施行的21例Bentall手术技术作一初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经主动脉切口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经主动脉瓣口行二尖瓣手术16例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8~ 75岁,平均(40±10)岁。16例中Bentall+ MVR术12例,Bentall+ MVP术1例,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MVP术1例,...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主动脉瓣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被认为是主动脉根部瘤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人们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并发症危害性认识的增加,和对主动脉瓣根部解剖及生理特点认识的深入,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我们主要介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和分类、主动脉瓣保留技术及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初次和再次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手术治疗34例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23例主动脉炎,11例白塞病.初次手术行Bentall术1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 16例.16例AVR者14例术后并发严重瓣周漏再次手术,其中根部置换术10例,人工带瓣管道8例,同种带瓣管道2例;非原位AVR术后4例.结果 初次手术行Bentall术者18例,随访4个月~11年,均长期生存,无根部假性瘤.再次手术14例均生存,出院.1例行同种带瓣管道置换术患者术后14个月因根部假性瘤破裂死亡.结论 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漏诊率极高.初次手术应采用根部置换术,再次手术十分困难,根部置换术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非原位AVR术操作简单、术中止血容易,术后疗效可靠,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David Ⅰ术式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David Ⅰ手术治疗24例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4 ~ 69岁,平均(47.0±12.3)岁.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马方综合征2例,单纯主动脉瓣环扩张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13例,重度11例.David Ⅰ手术采用直人工血管9例,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1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主动脉弓置换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1例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瓣叶脱垂,即刻决定使用带瓣人工血管行Bentall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和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9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术后第22天死于肺部感染;近期死亡1例,术后第54天死于肺部感染.本组体外循环(235.9±58.5) min,主动脉阻断(182.7±35.8) min.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1例,轻至中度反流1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术后20例(不包括3例死亡和1例行Bentall术者)随访3~74个月.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15例,其中3例半年后再次复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中度反流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复查提示反流转为轻度,1例采用直人工血管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55个月复查提示反流转为重度.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再植入术(David Ⅰ术式)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结构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带Valsalva窦血管能提供更稳定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Bentall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回顾 Bentall和DeBono最早于1968年报道带瓣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1],自此主动脉根部病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开创了主动脉外科的新纪元.随后Cabrol和Kouchoukos分别改良经典Bentall手术的技术细节[2].目前,Bentall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和主动脉A型夹层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标准术式[3],其优点是术后效果良好,可以彻底切除病变主动脉组织,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推广;缺点是术后需要终生抗凝,冠状动脉开口可能形成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的经验.方法 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2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0~57岁;平均(28±10)岁.手术方法包括再植技术9例、成形技术8例、单片法2例,再植手术+全主动脉置换1例,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单片法+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术后随访17~64个月,平均随访(46±16)个月.结果 无住院及随访期死亡,1例患者再次开胸止血,随访期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截至最后一次随访,16例无主动脉瓣反流,4例少量反流,中度及重度反流各1例.中度及重度反流的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了再次瓣膜置换手术.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早、中期效果满意,可用于治疗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根部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使用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2001年2月至2010年9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60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行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9~64(37.2±13.0)岁。主动脉夹层15例,升主动脉瘤10例,马方综合征25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2例。行主动脉根部重建术53例,主动脉瓣瓣叶再植术7例。比较术前、术后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等指标。结果全组中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3(2~1 110)h,住ICU时间1~18(2.7±2.5)d。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明显减轻,仅3例为中大量反流,其余无反流或微少量反流。术后随访2~122(61.5±35.9)个月,随访56例,失访4例,随访期间死亡9例,生存率83.9%(47/56)。2例因主动脉瓣反流分别于术后13个月和14个月再次入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7例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35例(74.4%),Ⅱ级8例(17.0%)。免于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40例(85.1%)。结论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远期疗效满意,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新外膜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外科治疗的94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新外膜技术组(58例)和Bentall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新外膜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死亡,新外膜技术组和Bentall组术后30天病死率分别为3.4%和5.6%( P=0.636)。新外膜技术体外循环时间[(154.3±29.8)min, P<0.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94.7±20.6)min, P<0.001]均显著缩短,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0.33±0.50对1.02±0.80, P<0.001)。术后随访无主动脉根部相关性二次干预发生。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8)。 结论:新外膜根部修复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法,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新外膜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外科治疗的94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的不同, 分为新外膜技术组(58例)和Bentall组(36例),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 分析新外膜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死亡, 新外膜技术组和Bentall组术后30天病死率分别为3.4%和5.6%(P=0.636)。新外膜技术体外循环时间[(154.3±29.8)min, P<0.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94.7±20.6)min, P<0.001)]均显著缩短, 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0.33±0.50对1.02±0.80, P<0.001)。术后随访无主动脉根部相关性二次干预发生。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结论新外膜根部修复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法, 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及评估Bentall手术在小主动脉根部或小主动脉瓣环患者再次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9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Bentall手术24例小主动脉根部或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1~68(45.70±15.27)岁。所有患者均曾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有20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患者接受了带瓣管道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2例行生物瓣置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无院内死亡。30 d内死亡1例;2例因术后出血行开胸探查术,术中发现左侧纵隔胸膜出血,根部吻合口未见出血;1例因术后出现心脏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植入术。植入的人工主动脉瓣平均直径为(22.75±1.78)mm。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人工主动脉瓣膜的平均跨瓣压差为(11.17±2.24)mm Hg。结论 Bentall手术治疗小主动脉根部或瓣环再次手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获得较大尺寸的人工瓣膜植入,以获得更大的瓣口面积,从而具有良好的术后血流动力学特征和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使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型主动脉缩窄10例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临床中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意义。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4~35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余均为单纯主动脉缩窄。10例患者静息情况下测量上下肢压差均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前评估无明确手术禁忌。1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患者,同时行Bentall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及大出血、脊髓缺血性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嘱托患者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复测上下肢压差均小于20 mmHg,CTA结果提示未见动脉瘤、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等表现。结论利用人工血管从升主动脉转流至降主动脉是治疗胸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云南省心血管病医院采用Bentall手术治疗25例胸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6~65岁.单纯主动脉根部瘤9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升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10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包括心律失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二次开胸止血等,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围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随访24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6个月~1 5年,随访期间因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后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行64排双源螺旋CT复查显示:冠状动脉吻合口未见狭窄. 结论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真性动脉瘤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总结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收治的 34例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应用 Bentall手术 19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7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加主动脉瓣成形术 (Trusler's法 )5例 ,分别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Wheat术 ) 2例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 1例。结果 手术死亡 6例 ,死亡率 17.6 %。其中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 ,急性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随访 2 0例 ,随访率 71.4 %。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平均 2 4 .7个月 ,1例术后 3个月猝死 (原因不明 ) ,1例术后 6个月死于心内膜炎。18例存活患者情况良好。 结论 应根据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及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保留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该病效果较好 ,准确可靠的吻合技术、保留瘤壁的完整性 ,将使手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应用带主动脉瓣(机械瓣或生物瓣)的人工血管替换病变主动脉及主动脉瓣并重新移植冠状动脉开口(BENTA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动脉瘤的标准术式,但其存在与人工瓣相关的问题。1992年David和Feindel提出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修复术(DAVID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扩张。我们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研修期间参加了12例DAVID-Ⅰ式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内吻合技术在Bentall手术中的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完成136例Bentall类大血管手术,排除合并有其他有心内操作、二次手术或病因为大动脉炎、白塞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选择58例单纯行腔内吻合技术的Bentall手术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男37例,女21例;年龄43±22岁。所有患者均为主动脉根部瘤或主动脉夹层,其中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7例,马方综合征15例,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合并升主动脉钙化6例,主动脉根部扩张症20例。行急诊手术3例。结果全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5±11min,手术时间201±27min;术后24h胸腔引流量411±215ml;术后住院时间11±4d。随访2~110个月,随访53例,失访5例,院外死亡2例,1例死于再发夹层动脉瘤破裂,1例死因不详。经胸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发现,有2例出现腔内残余分流,1例为动脉壁明显粥样硬化患者,1例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为马方综合征患者。结论腔内吻合+腔内分流技术在Bentall手术中的应用有较好的控制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加快愈合的临床效果,但对于吻合区域存在明显病理缺陷的患者应谨慎,冠状动脉吻合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