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包虫囊肿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棘球蚴,是一个白色半透明,充满清亮液体的球。球体的壁称为“内囊”,人体内包围此囊,形成一个结缔组织囊壳,称“外囊”。外囊实际上还包括其周围受压缩的部分组织。外囊是人体组织增生部分,除非内囊球破裂后,否则不受寄生虫的入侵。内囊才是寄生虫的本身,所以摘除内囊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内囊内层的生发层及其囊液中含有寄生虫的头节。手术中如不慎囊液外溢,散落手术野,将成长新的一代包虫囊肿——造成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囊型包虫病462例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46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47例行包虫外膜内外囊切除的根治性手术,315例行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是肝囊型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包虫大小、发生部位、数目及医生的经验采用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等均为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甘××,女,43岁,已婚,病人因右上腹痛一年多住院。经检查为肝包虫,1978.2.6第一次手术,术中因多发性肝包虫,在病情、时间和手术操作困难的情况下,肝顶一个包虫囊肿没有处理,待再次手术治疗。1978.12.22第二次肝包虫手术时,发现右肾上极有一包虫囊肿。经切开后腹膜等,穿刺抽出囊液500毫升,注入10%福尔马林50毫升、5分钟后切开外囊取出内囊,吸尽囊液,分别用10%福尔马林、75%酒精囊内擦洗后缝合外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6例囊性包虫病的275个囊肿进行了超声图像的分型分析。结果:单纯囊型67例、内囊分离型51例、多子囊型62例、实变型34例、钙化型22例,这5型代表了囊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不同阶段。结论:超声对包虫囊肿的诊断率高,简便易行,可明确包虫的寄生部位、大小、性状,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根据不同阶段囊型包虫病所具有的不同声像特征,可做出正确诊断及相应的病理提示。因此,超声检查方法可作为囊型包虫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包虫囊肿是一个白色半透明、充滿清亮液体蛇球。其外囊是人体组织增生部分,内囊球才是寄生虫的本身。囊壁生发层及囊液中合有寄生虫的头节;破裂后或手术中头节散落体內,将成长为新的一代包虫囊肿,即术后复发。外科治疗一般采用“内囊穿刺摘除术”。其缺点是在穿刺及取出塌陷内囊过程中难免有囊液外溢,几年后才能被发现复发。著者136例经长期随访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4.4%。Barrett(1949)首先试行“内囊完整摘除术”。这是一种既能彻底治疗病变,又能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包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肝脏包囊虫病的CT征象。结果:细粒棘球蚴48例,约占98%,泡状棘球蚴1例,约占2%;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约为1:2,均为藏族,以30~40岁多见;以肝右叶最多约占49%,其次是肝左叶约占31%,肝左、右叶并发约占15%;CT表现为:细粒棘蚴的表现为单纯型、多囊型、母子囊型、混合型、钙化型;包虫囊肿感染CT表现为内外囊分离,囊壁增厚,囊内小气泡影及囊内彩带征;泡型包囊虫病的CT表现无特征,强化无特点,诊断较难。结论:CT检查定位准确平扫即可诊断;对感染的肝包虫囊肿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408例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5年8月~1996年8月共手术治疗包虫囊肿430例,其中肝包虫囊肿408例(94.9%),全部行穿刺内囊摘除术。内囊摘除后,如何处理遗留在肝内的包虫外囊残腔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本文仅对肝包虫囊肿及其常见并发症,在手术处理中的体会分析如下。1...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几种不同肝包虫病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求较佳手术方案。方法5种手术方式治疗190例患者,比较单个囊肿手术耗时及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吸收热、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残腔情况(积液、感染、胆瘘)、胸腔积液、原位复发等随访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和完全外囊内切除术组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单个囊肿)高于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外囊残腔引流组和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大网膜内引流组(P<0.01),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吸收热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均低于后者(P<0.01)。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手术与完整外囊内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相比,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吸收热、术后带管天数、残腔并发症及原位复发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手术耗时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式相对传统外囊内完整摘除术式,疗效基本相同,对于邻近肝门部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的肝包虫,手术风险和难度相对较小,便于肝包虫高发区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囊性棘球蚴病不同分型病灶囊液CT值、囊壁厚度、囊肿大小等测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囊性棘球蚴病患者142例,经影像工作站进行囊液CT值、囊壁厚度、囊肿大小等指标测量,并根据WHO肝囊性棘球蚴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分析各分型的CT指标。结果不同分型的肝囊性棘球蚴病的囊液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4,P=0.001)。CL型囊肿内CT均值为(5.2±3.1)HU,CE1型为(7.2±5.0)HU,CE2型为(13.8±9.1)HU,CE3型为(19.9±11.0)HU,CE4型为(30.3±6.3)HU,CE5型为(75.3±28.0)HU。不同分型间的囊壁厚度、囊肿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型肝囊性棘球蚴病之间的囊液CT值不同,但囊壁厚度、囊肿大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纪成  杨志江 《新疆医学》2005,35(6):93-95
肝脏包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手术治疗仍采用传统的肝包虫内囊摘除术。2002年彭心字报道。肝包虫外囊切除术发现肝包虫外囊的肝实质面上存在着一层纤维膜,肝包虫外囊与该膜之间有潜在可分离的间隙,沿此间隙可完整摘除肝包虫,一次根治肝包虫病。暂称为“肝包虫囊肿外膜内外囊切除术”。本文完成肝包虫外囊剥除16例,对疗效、预后做一评价。对该术式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寿山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21-22,24
目的探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MII)的医学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40例GERD,通过MII与内镜检查、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等诊断方法的比较,来确定MII的诊断价值。结果MII相对于内镜检查对非糜烂性反流(NERD)有更好的诊断价值,两者对NERD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83,P〈0.01),RE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1);MII相对于食管测压能够更好的检出反流情况,可分析出食管蠕动性收缩与食团输送的关系;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MII)联合24h食管pH监测相对于单独24h食管pH监测对pH〉4的反流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对pH〉4非酸反流的检出率情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9.60,P〈0.01)。结论MII是一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fGERD)诊断的新型技术,其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阴道彩超引导下穿刺治疗盆腔囊性肿物的价值。方法:对55例盆腔囊性肿物患者在阴道彩超引导下进行穿刺抽液、冲洗、注药保留治疗,与47例采取手术切除的住院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阴道彩超引导下穿刺盆腔囊性肿物成功率为100%,治愈率及复发率与手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所需费用以及患者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经阴道彩超引导下穿刺治疗盆腔囊性肿物,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可重复穿刺等优点,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医疗操作技术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评价肝豆状核变性(HD)患者肝脏受损的效果。方法:超声检查146例HD患者,分析患者肝脏声像图表现并进行分型归类,然后行VTQ技术检测,比较不同声像图类型的VTQ值。结果:146例患者VTQ值为1.14~3.71 m/s。不同声像图分型间VT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声像图为脂肪肝型及星光征患者VTQ值均明显低于树枝状、岩层状和结节状患者(P0.01),结节状患者VTQ值均高于树枝状与岩层状患者(P0.01),而树枝状患者VTQ值与岩层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TQ技术能对HD患者肝脏的受损程度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109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补液组53例和对照组56例,分别给予限制性补液和常规补液及抑酸、止血、降门静脉压等治疗.观察2组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差异.结果:限制性补液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限制性补液组仅2例并发轻微肝性脑病,无一例病死;对照组3例并发肝性脑病,13例并发腹水,4例出现少尿或无尿,1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14例病死,2组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限制性补液有利于止血,并且可以减少出血期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最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电子胎心监护(EFM)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 298例单胎足月孕妇作为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应用中央监护站系统进行持续EFM;同时选取既往产程中未行持续EFM的862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2组的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并检测EFM异常孕妇分娩后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结果:观察组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为21.4%,高于对照组的15.0%(P0.01);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及重度窒息率分别为4.5%和1.4%,低于对照组的7.2%和2.7%(P0.01和P0.05)。2组胎儿窘迫诊断率、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产钳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胎儿窘迫率10.7%,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观察组中EFM异常图形病例脐动脉血pH值为7.250.26,低于EFM正常图形病例的7.340.18(P0.01)。结论:采用中央监护站系统在产程中进行持续EFM,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窘迫,为早期处理和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血管内一中膜厚度、弹性及顺应性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124例,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四型,应用彩超检测各型患者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并与正常血压者30例对照。结果: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血管阻力(RI)及搏动指数(PI)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SPV、EDV,四型排序依次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IMT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均较正常组增厚(P〈0.05,P〈0.01),其中又以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最显著。结论: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儿童血清包虫病抗体阳性率情况。方法对儿童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填写调查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包虫IgG抗体。结果共检测34157人份血清,其中416份为包虫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22%。其中1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1.71%),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88,P〈0.01);男生与女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0,P〈0.05);蒙古族儿童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1.58%),与其他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45,P〈0.01);农区儿童的抗体阳性率最高(2.00%),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0,P〈0.01)。结论内蒙古地区儿童血清包虫病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农区儿童血清包虫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生产类型地区。因此对农区包虫病的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姜嘉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59-161
目的探讨与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北京燕化医院急诊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急诊救治9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和B组(n=4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术前急救中将两组收缩压分别维持在10-12 kPa(75-90 mm Hg,1 mm Hg=0.133 kPa)(A组)和12 kPa以上(〉90 mm Hg)(B组)。比较两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液体输入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浆渗透压、pH值、碱剩余(BE)、国际化标准比例(INR)、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及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①两组总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pH值、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渗透压、INR、纤维蛋白原及电解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住院期间两组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DS、SIR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出血量,节约血源,同时减少了再次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ARDS、SIRS等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根治性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术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肝包虫囊肿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及肝切除术是治疗单发性肝包虫囊肿的两种根治术式,对两种治疗单发囊肿肝包虫病根治性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讨更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5年间(2000年-2005年)采用根治}生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的85例肝包虫病患者的资料分组:A组:34例,行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B组:51例行肝切除术。临床观察指标为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日、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原位复发率等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切除术式组的手术耗时、出血量等均低于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式(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原位复发率无差别(P〉0.05)。结论:根治性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术式中,肝切除术式应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