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肥胖为中心的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调节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并调节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道微生物菌群很有可能是治疗和防控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新靶标。本文总结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汪俊宇  张安仁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308-3311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肥胖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及宿主肠屏障功能降低会引起脂代谢异常,进而触发肥胖并引发代谢损伤。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间歇性禁食来重塑肠道菌群,可显著改善肥胖等代谢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在间歇性禁食治疗肥胖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肥胖的研究中,或可通过肠道菌群与间歇性禁食二者结合研究来促进临床转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发现,菌群紊乱引起条件致病菌和有害细菌代谢产物增多,参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作为饮食干预方式之一,热量限制可明显改善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本文从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肠道菌群改变、热量限制对3种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介导作用3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综述近年来各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特点及菌群防治概况,探讨肠道菌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长期高脂和高糖类饮食可改变机体肠道菌群的生理结构,引起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肠道菌群的失调又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代谢紊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及利用益生菌和药物等方法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性疾病。中药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失调来发挥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在调节肠道菌群与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中有较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世界肥胖人口的剧增,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虽然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但是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肥胖也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阐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生活方式干预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延缓或治疗NAFLD。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表达的深刻改变有关。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观遗传修饰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甲基化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生理系统代谢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通过产生大量代谢物,促进宿主生理机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道激素和肠脑轴的分泌。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还可通过提供甲基供体等,诱导DNA甲基化;与肠道菌群和其他相关代谢通路有关的DNA甲基化与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阐述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有效干预手段提供新的研究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II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有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许多生理活动,对能量摄取、能量代谢、免疫甚至神经活动均有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明可直接导致肥胖,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维持免疫稳态可用于防治肥胖。但肠道菌群对机体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还未阐明。本文主要围绕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是携带人体"第二基因"的"隐形器官",可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吸收、肠壁通透性,还可参与碳水化合物、胆汁酸、短链脂肪酸等代谢过程,形成菌群-肠-靶器官轴。肠道菌群改变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炎症、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从而介导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通过饮食、益生菌、药物、手术、粪菌移植、遗传工程菌等手段进行的肠道菌群干预成为肥胖和糖尿病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肥胖相关的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促进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展。但与肥胖相关的促炎进程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一个包含了多器官间信号相互连接的复杂网络。高脂饮食会引起肠道菌群组成和肠肽水平等变化,由此引起的肠道稳态失调是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的一个原因,甚至发生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之前。因此,肠道稳态失调可能是导致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发生、发展一系列事件中的起始事件。未来,平衡肠道稳态,改善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将成为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失调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肥胖人口所占比例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大量实验数据证实肠道屏障损伤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详细总结了肠道屏障的结构、功能及评估方法,归纳了肠道屏障损伤与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如何评估患者肠道屏障功能以及如何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现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生、发展是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人体肠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肠道菌群改变能量摄取、引发慢性系统炎症、影响肠道激素分泌、激活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等作用的发现,为肥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人类肠道内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他们及其代谢产物共同维持着人类肠道内稳态,参与机体代谢及免疫保护功能。目前研究的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异常紧密相关,并且随着益生菌制剂以及粪菌移植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备受青睐,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了现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文章就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综述,并且简要介绍粪菌移植及部分中药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谢多  张颖  张琬琳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925-1929
肠道菌群的形成和增殖始于出生,其组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遗传、营养和环境因素。人体肠道内定植着千余种细菌,有高度的多样化。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培养组学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其功能,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蓬勃开展。肠道菌群在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和免疫功能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微妙平衡影响不同疾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肠道菌群改变与女性生殖疾病的关联。从动物模型研究到人体研究,目前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整体多样性的改变、特定细菌丰度的变化以及菌群比例的失衡与女性生殖疾病密切相关,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但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有限。以特定肠道菌群或其代谢物为靶点,在女性生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已初步展露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地开展机制研究明确肠道菌群与女性生殖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以及设计更为严谨的临床试验明确有效治疗的标准,为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本文拟对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慢性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许多高死亡率疾病的诱发因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目前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故需寻找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在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运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研究表明便秘后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腔内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抑制肠道运动,加速慢性便秘的发展,提示运动、菌群与便秘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运动对便秘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在便秘中的调控机制和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此探索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性,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宿主免疫和能量代谢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有关。目前,多种动物模型和人体研究证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 muciniphila)水平与肥胖、糖尿病、肥胖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A. muciniphila通过增加肠道黏液层厚度、减轻全身炎症、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在治疗代谢紊乱方面具有广阔前景,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治疗药物。就A. muciniphila与代谢性疾病及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作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其防治形势十分严峻。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是一种从深海鱼类中提取出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降低三酰甘油的作用,但其抗肥胖作用仍有争议。在动物模型中发现,n-3 PUFA可以有效降低脂肪含量;然而人体研究却表明n-3 PUFA可能无助于减肥,但可能会减少体质量进一步增加。n-3 PUF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脂质代谢、抑制食欲、缓解脂肪组织炎症和表观遗传改变等机制改善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变化,从而在肥胖与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类胃肠道中寄居着庞大复杂的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宏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能在更高层次上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关系,代谢组学相关技术能测量人体肠道生态系统某个时间点或整个时程的代谢动力学或代谢流.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在肠道菌群引起的人类疾病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间歇性禁食(IF)作为一种周期性能量限制的饮食干预方式,已被证明有广泛的健康益处,有助于减轻体质量、改善葡萄糖调节、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抑制炎性反应等,进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IF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作用关注不足。本文通过对IF对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发现IF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用于防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介导的代谢益处可能与激发"代谢转换"、增强白色脂肪褐变、促进自噬及重塑肠道菌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gut microbiota,GM)在宿主细胞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M早已被发现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疾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年,很多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骼代谢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菌群涉及影响骨骼健康的各种机制,例如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打破骨形成之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此外,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调节钙的吸收、免疫系统以及肠道激素等影响骨代谢,从而影响人体骨骼健康。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代谢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