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病科是各种肝病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工作人员经常暴露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锐器损伤、有害气体等危险因素之中,长期精神紧张、不规律进食等因素对肝病科工作人员的身心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职业危害及防护日益受到重视,现将肝病科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防护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检验科人员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保障检验科人员的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检验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并统计分析病毒感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调查分析,检验科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采血针头刺伤、试管划伤、血液或者体液污染皮肤黏膜;因职业暴露所致感染中依次为丙肝、乙肝,无艾滋病感染者。结论:检验科人员在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的任一操作失误均可导致感染。进一步提高并强化检验人员的技能,完全检验用品,并加强安全管理是预防因职业暴露所致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血站机采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因素及安全防护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对血站机采科工作流程的观察和日常质量管理和监督情况,了解血站机采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因素和职业防护应对措施.结果 针头刺伤、直接接触血液、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以及气溶胶等都是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血站机采科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和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树立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点.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时时处处注意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从而预防职业暴露.结论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和无菌操作观念,认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的意义,遵守普遍性防护的原则.确保本站机采科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这也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检验科工作台面乙型肝炎病毒污染情况。方法:对检验科免疫室、生化室、临检室、细胞室、细菌室台面采样,共98处,用ESIL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BsAg及HBeAg。结果:免疫室污染情况最为严重,HBsAg阳性率为33.3%,HBeAg阳性率为13.3%;其次为生化室、临检室、细胞室、细菌室。结论:检验科工作台面污染情况不容忽视,工作人员要加强防护意识,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5.
许晓秋 《广西医学》2008,30(10):1609-1610
检验科集中了医院送检的人体血液、体液、排泄分泌物、人体病理组织等标本,这些标本大多带有致病微生物,在检验过程中极易引起环境及工作人员双手的污染,并随检验报告单进一步传播[1].可以说检验科是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场所,因此必须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特别是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管理,这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检验科是有潜在职业性危险的工作场所,每年上万人次的血液标本检测,是一个重要的潜在生物传染源。为了解本站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2005年至2010年本站检验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检验科集中了医院送检的人体血液、排泄分泌物等标本,这些标本大多带有致病微生物。在检验过程中极易引起环境和工作人员双手的污染。为了解检验科微生物污染状况,我院对检验科各专业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双手等采样进行微生物监测并采用3种不同的洗手方法,以寻求有效的洗手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临床科室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及发放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物品,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1]。正是由于消毒供应中心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因职业暴露感染的几率较大。随着血液传播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数量不断增多及诊疗设备浸入性操作增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愈来愈大,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验科工作人员为医院工作高危人群,为了解和增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对30名检验科医务人员进行了职业暴露防护调查.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获取信息为主,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检验科工作人员标准预防基础知识回答情况基本良好;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但实施情况和适用指征掌握较差;针对不同的情况检验人员防护措施执行力度差异性显著,对锐器伤处理普遍比较重视.结论应从加强系统标准预防知识、完善监督质控标准体制和提供完备的个人防护设施三方面入手解决职业暴露防护中存在的漏洞.  相似文献   

10.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各种传染源集中的地方.检验科工作人员除了要与患者直接接触外,还要接触患者的各种标本.这些标本蕴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本身就是传染源,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须要加强自我防护,认真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其成为交叉感染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吴小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0):950-95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担负着手术室及各科室的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每天必须与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器械等接触。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介入性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污染概率也在加大,相应的使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成为职业暴露危险人群,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是确保其职业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余元芸 《大家健康》2013,(9):146-147
正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自我保护已受到当今社会普遍的关注。由于供应室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在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中,经常接触沾染大量含致病菌的污染医疗器械物品,使她们处于高度职业暴露危险之中[1]。在日常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等操作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其他有害因素的侵袭,因此供应室护理人员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目前重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林笑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3):756-757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担负着临床科室使用后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点、清洗、消毒、干燥、包装、灭菌、储存和发放等工作,每天必须与各种污染物品、化学消毒剂接触,成为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因此,加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乡市采供血人员职业暴露状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乡市中心血站发生并备案的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科室是体采科,占55.17%,其次是成分科,占24.14%,检验科占10.34%;暴露的主要环节以静脉穿刺时发生的针刺伤最多,占24.14%;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采取正确处理方式进行紧急处理的占68.97%,进行过血液筛查的占58.62%。结论通过加强预防职业暴露的安全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规范工作流程、正确处理职业暴露的发生,可以有效地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医院的检验科是各种病原体密集的地方,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直接、频繁地接触大量患者及其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标本,在标本接触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以及感染因子污染,从而对实验室操作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带来潜在的危险。随着某些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如乙肝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控干预.方法 选取2010~2015年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医务工作人员,对其科室分布、暴露方式、暴露途径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 采取防控干预对策.结果2010~2015年共暴露21例医务工作人员,其中艾滋病科13例,手术室3例,妇产科2例,检验科2例,门诊1例.暴露人员中护士有12例,占比57.1%,医生6例,占比28.6%,检验员2例,占比9.5%,门诊1例,占比4.8%.暴露方式:意外损伤16例,占比76.2%,防护不当5例,占比23.8%.21例HIV职业暴露医务工作人员暴露后均进行紧急处理,并进行医学监测1年,21例职业暴露医务工作人员的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加强对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高其防护意识,发生暴露后即刻进行规范处理,以预防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  相似文献   

17.
宋玲 《海军医学杂志》2010,31(2):178-179
职业暴露危害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病源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源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源体感染的情况.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来源于长期接触污染的器械、各种消毒因子等有害物质,及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的高温、噪音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如何避免职业危害,做好日常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是供应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长期接触传染源,有危险操作和意外暴露,应在工作中预防职业暴露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职业暴露。建立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站内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提供主动和被动免疫,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做好环境消毒和人员消毒工作及危险物品的管理。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阐明HIV、HBV、HCV等病毒职业暴露的处理,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和登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加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认识及知道如何预防及处理,掌握自救办法。方法:总结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途径,暴露后进行应急处理的措施,并随访检测。结果:重视每一个检测样本,将其视为具有潜在职业暴露危险的标本。结论:重视自身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永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4033-4034
目的:探讨检验科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检验科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受空气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心理危害、室内噪音的环境中,应采用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生物感染、避免电离辐射、防止身体疲劳、减少噪音等一系列防范措施。结果:增强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对人们的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减少了环境污染。结论: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范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