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慧 《中国医疗前沿》2009,(1):19-19,4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01-2007年产检乙肝大三阳的120位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A组),未用乙肝免疫球蛋仅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B组)。A组于20周起每4周进行一次HBIG(200IU)肌内注射,两组均在产后立即抽脐血查乙肝五项及HBV-DNA,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于产后1年复查婴儿乙肝五项及HBV-DNA,,两组新生儿均行联合免疫。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大多为大三阳,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HBV-DNA均处于较低水平,而观察组均处于高水平。产后1年婴儿HBsAg、HBV-DNA阴性率观察组为93.34%,对照组为20%P〈0.005.结论大三阳孕妇多次小剂量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2.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62-62,66
目的:探讨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每隔1个月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例,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例,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例,感染率为47.8%;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例(74.46%);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2.12%)。结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相似文献   

3.
张楠  陈丹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35-123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U的80例孕妇设为预防组,另外未注射HBIG的82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孕期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两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分为Ⅰ、Ⅱ组。Ⅰ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ug和HBIG 100U,Ⅱ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10ug。结果Ⅰ组较Ⅱ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两组婴儿6月龄时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23例HBsAg阳性孕妇,选取其中113例设定为观察组,此组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110例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的设定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200IU,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10μg/次,随访至12月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两对半"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77%,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94.69%;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8.18%,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75.45%,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和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产前免疫阻断对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前免疫阻断对乙肝病毒官内传播的影响。方法 将28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随机分组,治疗组163例,自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双阳性、乙肝病毒含量(HBV-DNA)阳性孕妇每半月1次,共6次;单阳性孕妇每1月1次,共3次。对照组122例,其中大三阳90例,小三阳32例,孕期不作免疫阻断。新生儿于出生即刻(HBIG注射前)采股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抗HBs、HBV-DNA定量和肝功能。结果 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孕妇,治疗组婴儿宫内HBsAg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三阳组由53.3%降至10.3%,小三阳组由43.8%降至4.3%),经治疗,有部分婴儿出生时即产生HBsAb,HBV-DNA阳性率由85.6%降至11.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分娩的新生儿肝功能亦未见异常。结论 于孕晚期肌注HBIG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降低HBV感染率,减少母婴传播,对胎儿安全可靠,可作为一种常规阻断母婴传播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选择2004~2006年血检HBV阳性30例孕期用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HbsAg阳性阻断组17人,合并HheAg阳性13人。自孕28周起注射HBIG 2001U,每4周1次,共3次,新生儿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单一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11.1%,合并HbeAg阳性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为46.6%,两组比较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阻断部分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产妇阻断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将163例双阳性孕妇分为A、B、C3组:A组(51例)与B组(50例)孕妇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IU,共3次;C组为对照组(62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出生后A组所有新生儿于出生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IU,满月起按l、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B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6h内接种乙肝疫苗,以后按1、6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结果: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14.0%,29.0%,P〈0.05;新生儿HBsAg阳性例率在出生时、6月、12月时,A、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在6月、12月时,A、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选择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乙肝免疫球蛋白产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郦爱贞  肖小敏  陈新  孟钊 《广东医学》2006,27(6):841-842
目的探讨目前常规剂量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产前阻断效果。方法选取358例HBsAg阳性孕妇,同意注射HBIG者193例,为干预组,未注射者165例,为对照组。并根据血HBV-DNA含量又分别将两组孕妇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其新生儿于0,1,6月龄检测外周血乙肝标志物(HBV-M)。结果仅HBV-DNA阳性者婴儿1,6月龄时的HBV感染率在干预组较对照组低,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新生儿血Anti-HBs的阳性率比较,出生24 h内差异无显著性,而1,6月龄干预组均较对照组高。结论常规剂量HBIG可能对阻断HBV-DNA阳性者的母婴传播有效,但对HBV-DNA阴性者的效果不确定;孕期使用HBIG可提高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6例HBsAg(+)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46例,不用HBVac和HB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Ab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11.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聚强 《医学综述》2011,17(21):3240-3242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炎可能是肝脏细胞免疫防御反应病毒入侵的结果。B1细胞是新近认识的一种B细胞亚群,CD5分子是其特征性分子标志。CD5+B1细胞是机体防御肝炎病毒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CD5+B1细胞与机体内HBV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CD81与CD5间通过分子串话机制直接参与HCV对宿主细胞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 32 1例 (肝功能均正常 ) ,其中血清 HBs Ag、HBe Ab(+/ - )、HBc Ab阳性 2 10例为小三阳组 ,HBs Ag、HBe Ag、HBc Ab均阳性 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 3d~ 5 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检测。结果 :两组乳汁中 HBs Ag、HBe Ag、HBc Ab、HBV- 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产妇初乳中 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 (HBs Ag、HBe Ag、HBc Ab阳性 )不宜哺乳 ,初乳中单纯 HBs Ag阳性、而 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淑勤 《医学综述》2008,14(3):450-452
中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最高的国家之一,病毒性乙型肝炎作为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因此,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预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其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免疫预防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就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制剂、免疫对象及程序、免疫效果、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等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戊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HEY)重叠乙型肝炎感染的状况及戊型肝炎病毒对乙肝患者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HEV-R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EV与HBV重叠感染组(Ⅲ组)和单纯HBV感染组(Ⅰ组)的HBV DNA含量,比较HEV对HBV复制有无影响,检测三组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差异,并对他们预后时间作了比较。Ⅲ组与Ⅰ组HBV DNA含量基本一致,ALB、GGT在三组病人中均无显著性差异。ALT、AST、TBIL及一部分临床症状、体征在三组病人间有显著性差异。HEV对HBV的复制无影响.但HEV感染会加重乙肝患者肝脏损害和临床症状,并可推测HEV对乙型肝炎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滨海地区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塘沽中心血站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无偿献血者捐献的53034例血液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HBsAg及抗-HCV阳性率逐年降低,男性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抗-HCV阳性率略低于女性。18岁~28岁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最高,29岁~38岁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最高,且ALT水平与抗-HCV的关联程度大于HBsAg。结论:通过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加大血液筛检力度并确定合理的正常标准值,可以确保血液质量、减少献血后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滨海地区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塘沽中心血站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无偿献血者捐献的53034例血液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HBsAg及抗-HCV阳性率逐年降低,男性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抗-HCV阳性率略低于女性。18岁~28岁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最高,29岁~38岁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最高,且ALT水平与抗-HCV的关联程度大于HBsAg。结论:通过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加大血液筛检力度并确定合理的正常标准值,可以确保血液质量、减少献血后浪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同时检测肝功能(ALT、TBIL、ALB)和凝血功能(PT),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127例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组)127例(60.76%),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39.24%)。重叠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厨时间(PT)、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HEV感染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更严重,死亡率更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对肝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眭维国  邬俊勇  张岳  林华  陈洁晶  戴勇 《医学综述》2009,15(15):2244-224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肝DNA病毒属,它的遗传变异性很高,可分为8种基因型,大多数基因型能进一步分成亚型。而HBV基因型之间的重组增加了HBV的变异性。本文概述了当前乙型肝炎DNA病毒属基因变异的流行病学知识,另外因为这一领域的快速进展,更新了一些有关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最近综述,并阐述了HBV基因型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迅速,本文就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类、核苷类似物、分子治疗药物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