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教育在糖耐量减低(IGT)干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62例IGT分为三组。A组为糖尿病教育加饮食和运动疗法治疗组,有病人57例;B组为非糖尿病教育组,仅对病人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有病人55例;C组为对照组,不给病人任何干预治疗,有病人50例。三组病人在治疗开始和结束时,均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做标准OGTT并测定空腹及餐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和胰岛素值。结果:干预治疗后A组3年内仅有5.3%发展为糖尿病,B组有36.4%发展为糖尿病,C组有76%发展为糖尿病。结论:系统的糖尿病教育在IGT的干预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3.
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3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18例,用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格列美脲单药治疗,观察12周。比较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血糖发生率、体重指数(BM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FBG、2hPG、HbA1c、BMI均明显下降,但联合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更接近理想目标。结论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且有效控制患者体重,但增加了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孙晓萍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6,4(12):52-54
糖耐量减低(IGT)是正常血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依世界卫生组织(WHO)IGT的诊断为空腹血糖〈7.0mmol/L,成人口服75g葡萄糖2h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截止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拥有2380万糖尿病患者,仅次于印度。预计到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上升到6000万。目前广泛认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过IGT阶段。故IGT者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一种代谢状态,是正常葡萄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餐后血糖升高是IGT人群的首要特征。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IGT患者每年约2%~14%转变为2型糖尿病。由于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尚不完善,因此预防极为重要。2000年6月至2006年5月我们对IGT患者进行合理的生活干预并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IGT有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6月至2006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IGT患者256例,男112例、女1… 相似文献
6.
糖耐量减低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Access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20例正常糖耐量(NGT组)、40组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00例2型糖尿病(DM组)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0、1、2、3h的胰岛素水平,同时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CX3DELTA测定OGTT各点的血糖值,结果:各组人员进行OGTT实验的血糖测定值分析为:IGT组与NGT组比较P<0.01,DM组与NGT组比较P<0.001,DM组与IGT组比较,P<0.001。各组人员在OGTT各时间点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敏感指数(ISI)分析为:0h:IGT组与NGT组、DM组比较均P<0.001,NGT组与DM组比较P<0.05,3h:IGT组,DM组与NGT组比较均P<0.01:ISI:NGT组与IGT组以及IGT组与DM组比较P<0.05。结论: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OGTT试验可作为IG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用胰岛素、体质指数(BMI)≥26、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西格列汀)组30例,在使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应用西格列汀100mg/d口服,根据血糖水平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组30例,继续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8周、12周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8、12周时,两组血糖、HbA1C均下降;8周时,胰岛素组BMI增加,胰岛素+西格列汀组体重增加不明显,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胰岛素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8周时,(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减少,而胰岛素组用量继续增加,治疗12周时,(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进一步减少,组间同期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西格列汀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同时可以减少胰岛素剂量,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民康医学》2016,(20)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组1和组2。组1患者41例,采取2型糖尿病的常规疗法;组2患者42例,在组1基础上增加西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组2患者控糖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组1的75.61%(31/41),经x2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患者的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发生率较组1低,经x2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相似;治疗后,组2患者的改善程度较组1更明显。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使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使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和对照组,各20例.西格列汀组在原治疗方案上加用西格列汀100 mg,每日1次,口服,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对照组继续原治疗方案,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3周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胰岛素用量的改变.结果 3周后空腹血糖方面,西格列汀组减少(3.27±0.28)mmol/L,相比于对照组减少(2.46±0.41)mmol/L,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血糖方面,西格列汀组减少(4.58±0.34)mmol/L,相比于对照组减少(3.63±0.39) mmol/L,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减少了(3.40±0.77) U/d,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增加了(4.05±0.39)U/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联用西格列汀组低血糖的比例(2例,10%)与对照组发生低血糖的比例(3例,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用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治疗使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李春霖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7,18(3):228-230
糖耐量减低的并发症李春霖综述陆菊明潘长玉审校关键词糖耐量减低;并发症;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87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DM)中间状态的糖耐量表现,诊断标准为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时空腹血糖<7.8mmol/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预防糖耐量异常(IGT)人群发展为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方法 ,降低T2DM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对226例IGT人群分两组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及生活方式加药物干预,观察两组人群T2DM发病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生活方式加药物干预组)和对照组(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生活方式加药物(拜糖平)干预IGT发展为T2DM明显强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13.
14.
阿卡波糖治疗糖耐量减低人群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卡波糖对我国糖耐量减低(IGT)人群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2000-2012年公开发表使用阿卡波糖治疗IG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各研究之间进行异质性检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RR值和95%可信区间(CI),并用漏斗图查看发表偏倚.结果 共检索出503篇有关阿卡波糖治疗IGT的文献,其中2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含2 461例试验对象,其中治疗组1 243例,对照组1 2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RR=0.37,95%CI(0.29,0.48),阿卡波糖组治疗IGT转归为糖尿病的发生率是对照组的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斗图显示图形基本对称.结论 阿卡波糖对IGT人群的治疗效果良好,能减少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治疗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初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100 mg,1次/d,口服3个月;瑞格列奈组:给予瑞格列奈,1.0 mg,3次/d,餐前口服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HbA1c、体重等,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间的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HbA1c,无显著差异。但是,西格列汀组患者的体重显著低于瑞格列奈组,而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瑞格列奈组。结论西格列汀能够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张闿珍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6,(3)
糖耐量减低的监测及临床应用张 珍关键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耐量减低,糖尿病葡萄糖耐量试验,临床上多采用口服法,故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简称糖耐量,是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OGTT对诊断糖尿病十分重要,此外严重肝脏疾病、甲亢、垂体及各种肾上腺疾... 相似文献
17.
糖耐量减低200例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耐量减低200例临床治疗体会王秀云王广丽(附属医院内科,256603)关键词糖尿病预防;糖耐量减低;临床治疗研究证实,糖耐量减低(IGT)发展为糖尿病与以下几种因素呈正相关:体重指数(BMI)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升高(>5mmol/L)... 相似文献
18.
糖耐量减低及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60例IGT患者血液粘度及生化指标等,并与正常组43例、DM(糖尿病)组100例进行比较,IGT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组,以高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糖、血脂增高明显(P〈0.01)。与DM组比较,IGT组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均低于DM组以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明显(P〈0.01)。提示IGT患者及DM患者除生化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剂量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确诊2型糖尿病并需大剂量胰岛素(>60 U/d)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60 U/d,西格列汀100 mg,1次/d)和胰岛素组(胰岛素>60 U/d),每组30例。治疗3个月,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及两组间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均<0.05),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胰岛素+西格列汀组治疗后胰岛素用量减少,BMI、甘油三酯(TG)降低(P<0.05)。胰岛素组与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70.32±6.56)vs(59.26±5.03)U]、TG[(2.64±1.32)vs(2.21±0.92)mmol/L]、BMI(27.24±2.36 vs 26.25±1.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胰岛素组与胰岛素+西格列汀组分别有8例(26.70%)和1例(3.30%)患者出现低血糖。结论大剂量胰岛素(>60 U/d)联合西格列汀(100 mg,1次/d)治疗2型糖尿病有利于患者血糖、血脂、BM I的控制,同时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对照组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西格列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2 h PG、FPG、Hb Al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安全性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