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部过度活动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纤维环破裂和盘内压升高,引起髓核突出,压迫颈神经根及脊髓,出现肩、颈、上肢痛和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瘫痪.以往以保守治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1].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简易、微创、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近年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PLD).我院于1993年10月至1997年11月,采用经皮穿刺摘除颈椎间盘(PCD)术治疗9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加强护理,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经皮椎间盘穿刺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多发病,以往常采用非手术治疗和传统的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髓核的手术治疗,疗效不够满意,10%~20%的病例腿部有牵扯性疼痛或麻木,50%左右病人术后有腰无力或酸痛现象,还有一些病例术后可复发。1975年Hijikata首次应用经皮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Arthro-scopic micro—discectomy,AMD)为国外九十年代初发展新技术。在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PLD)基础上配合椎间盘镜电视监护系统,即在内窥镜监控下摘除髓核,以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目的。优点为直视下手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我院1994年6月至1995年12月用该方法治疗35例,平均随访10.5月,优良率达80%,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性26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8岁,平均39.6岁。病史最短3周,最长22年,平均2.1年。均有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跛行、活动加重等症状。明确外伤史者占60%(21例);9例有间歇性跛行史。患肢直腿抬高试验并加强试验阳性28例,其中20°~45°23例,45°~60°6例;(足母)趾背伸肌力减退1~2级24例;L_5或S_1神经根分布区感觉减退25例;膝反射迟钝者5例;踝反射减弱或迟钝者14例;脊旁压痛与放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kectomy,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7月~2002年6月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6例临床资料. 结果 91例随访6个月~8年,平均3.6年,优36例,良40例,无变化15例;优良率83.5%. 结论 PCD治疗颈椎病中椎间盘突出所致肩、上肢疼痛、麻木等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术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文报告1992年1月~1996年6月期间应用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术(AM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8例,377次手术。随诊191例,平均2.5年,优良率82.2%。强调俯卧位手术。穿刺失败原因:椎间盘退变重,关节突肥大增生三角工作区被遮挡,髂骨发育高,置入套管(6.4mm)有异感。使用椎间盘镜清晰显示局部解剖,直视观察减压区并可调整套管减少神经根损伤机会。对30具成人尸体腰神经根周围局部解剖观察及测量:L2、L3、L4神经根最佳进针角度为44.4°±2.21°,L5神经根是35.4°±2.31°。脱出型(后纵韧带未穿破)及中央型采用双侧穿刺手术,增加摘除大块退变间盘的机会,使减压充分,提高这类突出病例的疗效。本组脱出型双侧穿刺手术54例,中央型双侧穿刺手术78例,随诊优良率76%。MRI检查对脱出型病例有无后纵韧带破裂起关键作用。这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否选择经皮穿刺治疗方法起决定因素。本组并发症少,仅在早期发生神经根一过性不全损伤2例,术后2个月恢复。与穿刺操作者未按旋转进针原则有关。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1934年以后,人们主要是延用Mixter和Barr首创的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术来治疗本症。然而,该手术效果报道相差甚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对经MRI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72例病人,采用SLTJAPAN公司生产的波长为1.06μm的Nd-YAG激光系统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将穿刺针插入椎体间隙中,连接装置后插入光导纤维进行激光照射。[结果]2003年3月~2004年10月应用PLDD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72例,经过2~5年的随访,参考Macnab评定标准为优52例,占72.2%,良12例,占16.7%,优良率为88.9%,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穿刺切割椎间盘是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的一项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了26例经此法治疗的病例,有效率达88.46%。重点介绍了该疗法的操作方法,特别是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1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70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术后住院4~7 d。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气管或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贺欢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21,(2):63-64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单开门减压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将我院接收的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均实施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单开门减压手术,同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结果:21例患者都顺利完成了手术,并且在优质护理的作用下疼痛有所缓解,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在进行椎间孔镜下单开门减压手术时施以... 相似文献
16.
报道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系统(AMD系统)行腰椎间盘摘除治疗36例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随访结果和护理体会,本组随访平均2年8个月,优良率为72.2%。认为适应证选择适当,尽可能选择最佳穿刺位置能多切除后侧椎间盘组织是手术后取得优良效果的关键,恰当的护理、观察也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余楠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2,(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首先采用非手术综合疗法,如果疗效不佳,并有脊髓、神经根压迫征时,则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即行椎板开窗、半椎板、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这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术方法。这种手术不足之处是必须咬除部分关节突或椎板进入椎管,部分病例可发生下腰椎不稳定,神经根粘连,硬膜纤维化,残留腰腿痛等,致使病人生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附25例报告)李健,程立明,胡汉生,张平我院自1993年以来,采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共计25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1.1本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8~69岁...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cervicaldiscectomy,PCD)治疗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 ̄2003年12月因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D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根据MRI分为中度组(mediandegenera-tiongroup,MDG)与重度组(severedegenerationgroup,SDG),对两组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术后颈椎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 ̄40个月,两组手术均成功。MDG手术时间为13.72±1.46min,SDG为16.97±2.01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增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效果(Williams评价)MDG优于SDG,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各手术间隙的椎体角度位移(angulardisplacement,AD)及椎体水平位移(horizontaldisplacement,HD)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D适用于不同退变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时手术临床疗效好;PCD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nucleoplasty,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间隙分为两组:单间隙组(A组)34例,多间隙组(B组)30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标准(17分制并计算改善率),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24个月,A组平均14.1±3.7个月,B组平均13.9±3.8个月,A组术前JOA评分为9.19±2.64分,术后为14.37±1.42分,改善率为66.3%;B组术前JOA评分为8.89±2.31分,术后为14.33±1.28分,改善率为67.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