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力性或自发性心绞痛发作时,一般都有相应的典型心电图改变。直立高尖T波和ST段压低,这与心内膜下缺血有关;ST段抬高,常见于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与严重透壁性缺血有关,T波由倒置变为直立,以致出现假性改善心电图,这一图型应认为是在以前有整个电室壁受累的心肌损伤或心肌梗塞的基础上,又发生严重缺血;暂时性异常Q波。偶见于急性心肌缺血而无心肌梗塞时。  相似文献   

2.
本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5~60岁。大多因发作性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头晕而就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G)检查。发生ST—T改变者301例,其中单纯性ST段改变138例;单纯性T波改变163例,检出室性期前收缩(PVS)187例,房性期前收缩(PAS)195例。PAS并PVS 205例。本组均作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T波低平、负正双向、浅倒者。运动后T波均直立。有6例在运动结束后3~4分钟出现T波负正或正负双向。5~8分钟T波逐渐恢复直立。ST段下移者,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者157例,运动后ST段未继续发生改变(下移或上抬)85例。  相似文献   

3.
变异型心绞痛常见于冠脉正常或无严重冠脉狭窄的患者,本文主要探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变异型心绞痛常出现典型的心电图变化,近50%的患者出现高耸对称的 T 波,如果痉挛持续则出现进行性抬高的 ST 段,持续数分钟后逐步回落。与 ST 段抬高相关的心电图改变还包括 R 波增高和 S 波减小,部分病例出现 TQ 段斜率上升、ST 段抬高和 T波深倒置的电交替。除此以外,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心绞痛病人动态心电图监护时.常发生无症状的ST段和/或T波改变,然而,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有关的这种改变解释似有争论。作者观察了不稳定心绞痛病人血管痉挛引起的无症状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改变,常常有严重的左右心室功能损害,有类似于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在无症状ST段和T波改变发作时,冠状窦氧饱和度立即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33例新近发生心肌梗塞的住院患者,均至少在心肌梗塞的初次心绞痛发作三天后,有一次或数次心绞痛复发,但原有坏死性Q波无改变,血清酶值也无升高。按心绞痛复发时伴有或不伴有ST段暂时抬高分为两组。甲组:15例(男性14例,女性1例,平均63.5岁)中,8例为初次发生心肌梗塞,其中6例有心绞痛史;7例为复发性心肌梗塞。11例有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新近心肌梗塞部位:后下壁9例,前壁6例。患者均在新近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急性心肌梗塞(冠脉血栓形成)。作者研究了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昼夜节律,并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作了比较。 3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休息时典型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30分钟,伴有可逆性ST段及/或T波改变,血清酶活性无明显增加),年龄36~79(平均63)岁,男性236例(占78%);其中147例(49%)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前有过心肌梗塞。如将一昼夜分为四个时段,即0~6,6~12,12~18,18~24点,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9岁时(1981年6月),因胸骨后疼痛并放射至右臂约一月,拟作运动试验前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随ST-T改变,首次在Ⅰ、aVL、V_(4-6)导联发现一过性U波例置,9年后发生下壁心肌梗塞,15年后又出现前间壁心肌梗塞。 15年期间U波变化的规律是:初始7年中,心绞痛发作时,随着ST段下移、T波倒置、U波倒置、休息或用药后,伴随ST-T改善,U波也随之恢复直立。图中Ⅰ、aVL、V_(4~6)导联U波倒置较约浅0.05mV;心绞痛发  相似文献   

8.
休息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为ST段抬高ST段下降或T波改变。休息时心绞痛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证明,一过性冠脉血流减少是心绞痛发作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动力性狭窄的概念。急性冠脉血流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冠脉痉挛或张力增加、一过性血小板聚集、粥样硬化斑破裂、以及血栓形成后又自  相似文献   

9.
变异型心绞痛23例的临床发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显示变异型心绞痛无论从发作的诱因和轻重、发作时心率血压的变化和ECG上ST段是否抬高或压低及发作后T波的改变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8例AMI中5例心绞痛史不足一个月,提示及早诊治可减少AM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宁注射液(简称冠心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 UAP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冠心宁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治疗前、后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期和持续时间,测定 Holter 24h 总缺血时间,ST 段下移、T 波倒置,心肌耗氧指数,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期和持续时间及 Holter 24h 总缺血时间,ST 段下移、T 波倒置,心肌耗氧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 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宁治疗 UAP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及心电图特征改变。方法选取我院疗养期间UAP急性发作者7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并与入院时比较。结果 7例中心率变异(HRV)〈50ms者1例,50~100ms者5例,〉100ms者1例。ST段抬高6例,ST段下移1例。T波异常7例(〉2个导联)。结论 UAP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对临床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反复发作的休息心绞痛,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β—阳滞剂,硝酸盐及偶而使用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往往无效。本文报告19例顽固心绞痛患者硝苯吡啶的疗效。本组患者符合下列标准:(1)典型休息心绞痛反复发作,伴有ST段与/或T波改变,在疼痛发作的24小时内返回基线。无心肌部分的肌酸激酶(CK—MB)升高;(2)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而诊断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3)常规药物如心得安,硝酸盐使用已达到最大耐量;(4)其他:新近发生心肌梗塞或复发  相似文献   

13.
变异型心绞痛系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氧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心电图综合征。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反复发作的静息性心绞痛;其典型心电图改变为心绞痛发作时ST段呈一过性上抬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976年以来,我院共收治九例变异型心绞痛,其中一例在发作时心电图上出现暂时性异常Q波,发作缓解后异常Q波消失,随访年余,临床上未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的其它征象。鉴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发作伴ST—T及U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海新  李莉 《心电学杂志》1996,15(4):232-233
患者男,56岁。1994年5月4日夜间心绞痛发作,服消心痛后症状缓解,但仍有心前区不适,次日晨来院就诊。描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ST段呈上斜型压低0.6mm,T波低平,U波明显直立,末发现明显异常(附图上)。患者描记心电图后起身时心绞痛又发作,心率75次/min,ST段呈上斜型压低1.5mm,T  相似文献   

15.
对118例冠心病患者,依临床病史及心电图变化特点分组进行研究,均以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病变。结果表明: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者若心绞痛或负荷试验时ST段回升或抬高、T波直立,其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此特点者,与不稳定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塞者相似,提示此种心电图改变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1 对象 本组病人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0—65岁。是我院1995.2—5月份内科门诊病人。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ST-T改变。ST段下移≥0.05mv以上,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监测ST—T改变。ST段为在QRS波群的j点后水平或下垂型压低>0.1mv,二次发作是以ST段恢复至基线3分钟为间隔,T波倒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进展型心绞痛,亦常称为梗塞前或中间型心绞痛。其特征为以往有稳定型心绞痛史或无心绞痛史,心绞痛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不断加剧,发展至丧失活动力,常于静息时或夜间有心绞痛发作。发作时多伴有S-T段及T波改变,但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血清酶值亦正常。作者报告Lo-yola大学附属医院1970年5月至1972年1月经临床诊断为进展型心绞痛的85例患者。除6例于等待心插管检查期间发生心肌梗塞者外,余79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77例并作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21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发现8例在心绞痛发作时出现ST段抬高的交替性改变。ST段抬高交替性改变的诊断是根据心率规则时ST段或ST-T复合波的图型呈交替改变,不包括窦性心律和期外收缩成对时的心室波交替改变,基线必须稳定,可以伴有心电交替的情况如心包积液、心包填塞、某些药物中毒、血清电解质异常和QT延长综合征等均予除外,所有这8例均作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例并作了运动试验。结果:除暂时性ST段抬高外,8例中6例心电图正常,1例在Ⅰ、aVL、V_(1~2)导联中  相似文献   

19.
21例均为男性,34~65岁。均有持续性胸痛史,持续3~6小时,8例有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史。19例表现为胸痛导联ST下移和T波倒置,2例为ST段抬高且与升高的T波呈卑向曲线。入院48小时内,发现19例心电图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呈进行性发展,酷似无Q波MI;2例ST段抬高者呈急性Q波MI演变,并有V_1~V_3Q波形成,符合心肌顿抑,在急性病程中始终无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升高,可能是单一的心肌顿抑现象。11例行冠脉造影仅1例示前降支严重狭窄,余均正常。参4  相似文献   

20.
应用动态心电图(DCG)对94例冠心病行24h监测,发现一过性心肌缺血性ST段变化与心率有一定关系,快频率性缺血者占18%,多在白天或应激时发生,慢频率性缺血者占51%,多在夜间静息时出现,快慢频率时均发作缺血者占31%,提示与快慢心率有关的缺血性ST段改变,可作为评估心肌缺血系固定性狭窄,增加心肌氧耗,还是动力性狭窄,心肌血供不足所致,可供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