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帕金森病患者中枢多巴胺D2受体SPECT显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人中枢多巴胺D_2.受体(DRD_2)SPECT功能显像的方法;了解帕金森病(PD)患者中枢DRD_2的功能状态及其诊断意义.静脉注射~(131)I-IBZM 2h后,SPECT扫描,记录脑DRD_2显像,选择基底节(BG)/枕叶(OC)和基底节(BG)/额叶(FC)作为反映基底节DRD_2功能的半定量指标.~(131)I-IBZM高度特异性地在双侧基底节浓聚.6例早期PD患者中,病侧肢体对侧的BG/OC和BG/FC比值较同侧BG/OC和BG/FC大(P<0.01);长期服用多巴制剂的6例中晚期PD患者,双侧BG/OC和BG/FC比值无明显差异,但低于对照组(P<0.01).I-IBZM-SPECT可以显示DRD_2的功能状态.早期PD患者病侧基底节DRD_2上调,长期应用多巴制剂的中晚期PD双侧基底节DRD_2减少.DRD_2的检测有助于PD的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尾壳核多巴胺D2受体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病程中多巴胺D2受体的活性变化及其规律。方法:在建立6-羟基多巴胺毁损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基础上,应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结合Scanchard作图,测定不同时间点模型大鼠及对照大鼠尾壳核多巴胺D2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结果:大鼠模型毁损侧尾壳核多巴胺D2受体Bmax显著升高,而KD值显著降低,在1个月时达到高峰,受体的亲合力显著增高。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毁损侧尾壳核存在D2受体上行调节,D2受体明显超敏。  相似文献   

6.
原发型痉挛性斜颈(CD)是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中的一种最常见类型,其发病与遗传有关。由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基因的突变,DYT1基因编码的扭转蛋白A在黑质密部中表达,干扰多巴胺滤泡的运输,引起基底节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异常,从而导致了全身性肌张力障碍。  相似文献   

7.
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介导的c-fos基因的表达与多巴胺D1受体的超敏现象有关。本实验将鼠胚胎中脑腹侧区细胞植入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后第1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阿朴吗啡诱发的c-fos蛋白,同时取相邻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检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震颤 (ET)是一种其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遗传因素是病因之一。研究证实ET与帕金森病 (PD)是相关联的疾病 ,二者的震颤发生机制类似 ,均与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相关。为探讨多巴胺D2 ,D3受体基因多态与ET遗传易患的相关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技术 ,首次检测 80例无血缘相关的ET患者与 10 0例正常对照DRD2基因TaqⅠ ,DRD3基因MspⅠ位点突变 ,比较ET与正常人之间的多态性频率的差异。DRD2基因TaqⅠ位点及DRD3基因MspⅠ位点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布在ET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DRD2基因TaqⅠ与DRD3基因Msp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与ET的遗传易患性无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震颤(ET)是一种其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遗传因素是病因之一.研究证实ET与帕金森病(PD)是相关联的疾病,二者的震颤发生机制类似,均与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相关.为探讨多巴胺D2,D3受体基因多态与ET遗传易患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首次检测80例无血缘相关的ET患者与100例正常对照DRD2基因Taq Ⅰ,DRD3基因Msp Ⅰ位点突变,比较ET与正常人之间的多态性频率的差异.DRD2基因Taq Ⅰ位点及DRD3基因Msp Ⅰ位点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布在ET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DRD2基因Taq Ⅰ与DRD3基因Msp 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与ET的遗传易患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损毁程序C57BL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纹状体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变化。方法 根据腹腔注射MPTP的天数将小鼠分为1、3、5和7d模型组以及对照组,静脉注射^99mTc-TRODAT-16mCi,1h后处死行脑纹状体放射自显像,同时行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结果 对照组的放射自显影可见^99mTc-TRODAT-1于纹状体部位有高度放射性聚集,且两侧纹状体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TaqI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筛选121例脑出血患者,匹配103例正常体检人群为对照,PCR-RFLP检测DRD2 TaqI基因多态性.结果 DRD2 TaqI三种基因型(A1A1,A1 A2,A2A2)频率及两种等位基因(A1,A2)频率在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中高血压亚组、非高血压亚组及对照组三者两两比较DRD2 TaqI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调整了脑出血环境因素的影响后,DRD2 TaqI基因多态性仍与脑出血的无相关性(P>0.05).结论 DRD2 TaqI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13.
多巴胺D2、D3受体在大鼠暂时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多巴胺D2、D3受体是否介导脑缺血时多巴胺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 用尼龙线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图像分析仪计算梗塞体积,激光多普勒血流计监测皮层半暗带脑血流。结果 E-101在2mg/kg剂量时明显减小梗塞体积,并使皮层半暗带血流明显升高,U-99194A在5mg/kg剂量时产生与前者相似的效果,但是其梗塞体积减小和脑血流升高的程度均较低。结论 D2受体参与介导了脑缺血时多巴胺的神经毒性作用,D3受体是否介导该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及诊断学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与多巴胺受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电针后大鼠中枢多巴胺D1和D5受体mRN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原位杂交,放射自显影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检测电针(EA)后10h及24h时大鼠中枢多巴胺(DA)D1和D5受体信使RNA(mRNA)的变化。结果显示,EA后10h脊髓D1和D5受体mRNA有明产高,24h时进一上不增高;而脑内D1和D5受体mRNA需至24h时才有显著增高,结果提示,在转录水平,EA可加强大鼠中枢D1和D5受体基因的表达,使这些受体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汉族人群中多巴胺D3受体基因(DRD3)第一外显子第9密码子A→G单核苷酸置换多态性(Ser9Gly多态)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94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鉴定。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DRD3多态性分布频率、精神分裂症早发组与非早发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并与其他国家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早发组与非早发组亦未发现明显差异,而该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巴西、英国人群有明显差异。结论:研究人群中未发现DRD3基因Ser9Gly多态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海洛因依赖与多巴胺D2受体基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与多巴胺D2受体基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302例海洛因依赖者和177名正常对照者的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共检测出三种基因型:纯合子-141C Del/Del(304bp、304bp)、杂合子-141C Ins/Del(304bp、160bp、144bp)、纯合子-141C Ins/Ins(160bp、144bp)。海洛因依赖组的-141C Ins/Del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X^2=5.33,P=0.07),但海洛因依赖组-141C Del等位基因频率(16.6%)高于对照组(11.0%;X^2=5.37,P=0.02)。结论:D2受体基因-141 Cins/Del多态性可能与海洛因依赖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2受体(DRD2)和多巴胺转运体(DAT)的mRNA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治疗前精神分裂症组(25例)、长期服药(氯氮平)慢性精神分裂症组(27例)和对照组(30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RD2和DAT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并采用Spearman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精神分裂症组、长期服药慢性精神分裂症组、对照组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DRD2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13、0.37±0.19、0.34±0.0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0,P>0.05);DAT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48±0.24、0.58±0.21、0.39±0.2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0,P<0.05);长期服药慢性精神分裂症组D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S组内=0.194,P <0.01);治疗前精神分裂症组DRD2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443,P<0.05),DAT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总分(r=-0.418,P=0.075)、一般病理症状分(r=-0.434,P=0.063)的相关性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RD2的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分显著正相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AT的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受氯氮平影响上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多巴胺(DA)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和D2受体拮抗剂Eticlopride对可逆性乙灶性脑缺血梗塞体积及皮层半暗带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激光多普勒脑血流计测量大鼠可逆性乙灶性脑缺血各时相皮层半暗带脑血流,并于缺血后24小时断头取脑切片,TTC染色,计算机图样分析系统测量脑梗塞体积。结果 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可明显缩小局灶性脑缺血梗塞体积,改善缺血期各时相皮层半暗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