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55岁。因便血,黑褐色肿块脱出肛门,需用手还纳1年入院。肿块未完全脱出时疑似血栓性外痔,指诊发现在齿状线附近有一肿块,似覃伞状,有蒂而略肥厚,蒂黏膜表面呈颗粒绒毛状。当时考虑有肛管恶性黑素瘤的可能,经家属同意行常规检查,在门诊手术室于骶麻下行蒂根部切除“8”字缝合,手术顺利。标本送病理检查。1周后病理报告示恶性黑素瘤。遂于2010年7月29日收入院。  相似文献   

2.
肛管直肠超声可用来诊断多种肛管直肠良、恶性疾病。近几年来.该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应用360度旋转高频(6.16MHZ)探头(焦距2.8~6.2cm),无需转动探头便可获得高清晰的肛管直肠三维结构图。位于探头远端的换能晶片向近端边旋转边移动,持续55S.可获得长约6cm的图像。这个图像是将连续的0.2mm层厚轴向切面通过容积再现技术合成的高清晰的三维数字立体图像。其拥有多个视角(同时4~6个视野).可同时观察多个解剖平面.进行低亮度、高对比度调整,可形成半透明暗腔。  相似文献   

3.
腹部造口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理学和精神学问题,已有学者尝试作全肛管直肠重建术(TAR)来避免作腹会阴切除直肠(APER)术病人的腹部永久性造口.Schmidt’s将一段10~15cm长的结肠剥除其粘膜,纵向切开残留的浆肌层肠管,将一端缝到预定作结肠造口近侧2cm的结肠上.并将这段移植肠拉长到其原来长度的2倍以克服肌肉痉挛,之后包绕在结肠周围,再将其缝合而成一新括约肌.Elias等近来报道了一组24例作平滑肌新括约肌的TAR病人.来自莫斯科Fedorov等人的报道是将平滑肌包绕成螺旋形新括约肌而保留了拖出结肠的节制能力.有几种骨骼肌已用作为新括约肌.Chittenden首先使用臀大肌旋转肌瓣作TAR.Simonsen等将股薄肌转移到盆腔,缝于会阴深横肌后面,并与坐骨结节,臀肌和骶前筋膜相缝合.之后将结肠从股薄肌的  相似文献   

4.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对1960~1996年收治的27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进行了临床分析,其中16例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Mile's术),6例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剖腹探查术。2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2年。结果表明:中位生存时间Mile's术组21.5月、局部切除术组13.5月、剖腹探查术组7.0月。Mile's术效果优于局部切除术。提示:对ARMM应行Mile's术,并对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或可疑者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6.
直肠癌的扩散及手术所需切除的范围与淋巴回流的途经有密切关系,因此熟悉直肠肛管的淋巴系解剖,有重要临床意义.一、直肠的器官内淋巴管1、直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毛细淋巴管及淋巴管:在直肠粘膜层固有膜的深部,腺底与粘膜肌之间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于固有膜淋巴小结的周围,毛细淋巴管吻合成网,呈筐状包绕淋巴小结,但毛细淋巴管  相似文献   

7.
直肠肛管淋巴流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肛管淋巴流向研究是直肠癌根治手术基础.Miles根据直肠癌术中探查所见,术后复发部位,晚期直肠癌浸润扩散范围,尸体解剖结果,1908年提出直肠癌向上方、侧方、下方三方向淋巴结转移,并对直肠癌实施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手术).成为直肠癌外科治疗标准术式.Gri-neell和Dukes明确上方淋巴流向是指沿直肠上动脉到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Villemin(1925年)和仙波(1927年)用色素注入法阐明直肠侧方淋巴流向概念和范围.Blair研究成果对直肠肛管淋巴流向的认识更加完善.人们用微粒子活性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对活体淋巴流向动态观察,结合临床病理学结果,对直肠肛管淋巴流向研究更加深入,明确淋巴流向大小、范围、方向和其它脏器关系,对直肠癌外科治疗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例资料。 结果 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平均 8( 2~ 12 )个月 ,首诊确诊 4例 ,误诊 6例。手术 9例 ,8例肿瘤直径 >3cm。其中 8例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 ,1例以直肠息肉、肛乳头肥大行局部切除 ,1例放弃手术仅行化疗 ,3月后死于肝、肺腹股沟等广泛转移。术后 8例行化疗 ,2例辅助放疗 ,化放疗联合应用 1例。术后 2年内死亡 5例 ,余 4例存活 ,存活最长者已超过 6年。 结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 ,早期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是最优选择。长期生存有赖于早期治疗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3岁。因肛内反复脱出肿物半年伴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脓血便2个月入院。3个月前曾被外院诊断为痔,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无效,脱出肿物逐渐增大,伴有肛门坠胀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脓血便。我院门诊以直肠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区未触及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85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收治的肛管直肠损伤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死率为3.1%(1/32),并发症发生率为15.6%(5/32).结论 及时、正确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提高肛管直肠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直肠肛管解剖生理新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omson首先提出了肛垫的概念,其分布的个体差异很大,但却是人人都有的正常结构。肛垫区上皮具有丰富的神经末稍,是排便反射的重要感觉中心。肛垫富有窦状静脉,具有勃起组织的特性,对肛门自制有重要意义。肛垫的支持系统最为重要的是Treitz肌。对肛垫的全新认识促进了有关痔起源的肛垫下移学说的产生。基于该学说,脱垂性痔治疗以注射疗法及吻合器直肠粘膜环切术为佳。研究表明,肛垫的分布与直肠上动脉分布无紧密对应性;而门脉高压可导致痔的传统概念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肛管直肠压力系统测定对排便功能评估有重要意义,同时痔与肛管直肠高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近年解剖学研究证实,直肠具有系膜结构,直肠癌在系膜中播散的研究推动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产生,其在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肛管直肠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第三好发部位,仅次于皮肤、眼睛,1857年Moore[1]首次报道.本文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RMM)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年来收治的41例肛管直肠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病人,38例选择手术治疗,3例保守治疗。有14例病人发生腹部切VI感染或肛周切口感染,5例病人再次清创后好转。形成肛瘘5例,Ⅱ期手术切除。肛门狭窄病人3例,扩肛后好转。1例病人出现肛门失禁。结论肛管直肠损伤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无明显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死亡率极低。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三骶椎平面,直肠续于乙状结肠,继沿骶骨凹向下穿过盆底,下端止于齿状线与肛管相连,成人直肠长约12~15cm,肛管长约2~3cm(其下端为肛门缘)。直肠腔的粗细不均,上下两端缩窄,中间肠腔膨大形成直肠壶腹,足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弯曲循骶骨前面的曲度,称直肠骶曲;下部的弯曲为壶腹与肛管移行处,绕尾骨尖前方的弯曲(80~90°)称直肠会阴曲。在额状面上还有三个略向侧面的弯曲,即直肠上段弯向右侧,中段弯向左侧,下段再弯向右侧。因此,在行窥镜检查时,要注意直肠的这些弯曲,方能在不损伤肠壁的情况下顺利通过。另外,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既弯曲又狭窄,是结肠镜检容易造成损伤或穿孔之处,当结肠镜插进13~15cm时,大约为此处,必须在直视下缓慢通过。  相似文献   

15.
直肠肛管损伤的处理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直肠肛管损伤的处理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15006)汪良,陈易人近年,因意外事故及医源性损伤使直肠肛管损伤增多,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直肠肛管具有特殊的解剖生理功能,一旦损伤,局部污染严重,感染易扩散到直肠周围间隙,重者可危及生命。后期还可引起肛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肛管结肠直肠黑素瘤的特点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诊治的14例肛管结肠直肠黑素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65.0±4.6)(27~86)岁。肿瘤位于肛管10例(71.4%)、直肠3例(21.4%)、结肠1例(7.2%)。误诊率71.4%。明确诊断后行局部扩大切除术3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术后均随访,随访时间2.5~11.5年,仅2例存活至今。结论:肛管及结肠直肠黑素瘤是一种少见且预后极差、易被误诊的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目前提高生存率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肛管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在结直肠癌中占1%~4%[1]。鳞状细胞癌起源于肛管上皮层,由于肛管上皮起源于胚胎外胚层,因而鳞状细胞癌呈现较多的皮肤腺癌的特征[2]。总结报道我院采用肛管部分切除手术治疗直径小于2.5cm、  相似文献   

18.
肛管直肠创伤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非医源性肛门直肠损伤 (Anorectalinjury ,ARI)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1980年 1月至 2 0 0 1年 8月间我院收治的非医源性ARI 4 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非手术治疗 2例 ,其余 38例均行手术治疗。总的病死率为 2 .5 % (1/ 4 0 ) ,并发症发生率为 2 2 .5 % (9/ 4 0 )。结论 及时、正确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是提高肛门直肠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RMM)在1857年由Moore首次报道,2007年本院收治一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直肠肛管损伤并不多见,其发生率约占腹部外伤的0.5%~5.5%[1],常发生误诊和漏诊.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对我院收治的15例直肠肛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