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盆骨折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外固定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其发病率较高。骨盆骨折占全部骨骼损伤的近3%。成年人骨盆骨折致伤原因主要包括:机动车碰撞占57%,行人被车辆撞伤占18%,摩托车碰撞占9%,高处坠落伤占9%,挤压伤占5%。青少年患者骨盆骨折发生率较低,大约在0.5%-7%,其最多见的原因是机动车辆事故、行人被车辆撞伤以及高处坠落伤。随着社会发展,交通事故和工伤等意外伤害的增加,高能量损伤致骨盆骨折发生率显著增高,其中不稳定骨盆骨折约占7%-2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骨盆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骨盆骨折的防治水平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总结2001年6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23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伤等情况。结果223例患者中,男137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1.59:1。年龄为3—93岁,20—39岁占57.4%。主要致伤原因:交通伤156例(70.0%),高处坠落伤48例(21.15%),重物砸伤11例(4.9%)。直接入院患者85例,转院患者138例。Tile分型:A型109例,B型53例,C型61例。89.7%的患者合并其它部位损伤,其中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下腹部及会阴器官损伤、肋骨骨折及肺挫伤、颅脑伤及颅骨骨折、脊柱损伤等为骨盆骨折的常见合并伤。收住于近20个科室,发生休克26例,骨盆手术31例,死亡3例。结论骨盆骨折以男性青壮年居多;绝大多数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合并伤发生率极高,易发生休克。加强创伤救洽培训和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可减少骨盆骨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骨盆骨折并发膀胱与后尿道破裂3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学敏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1):663-665
骨盆骨折并发膀胱与后尿道同时破裂较少见。在我院2120例骨盆骨折中,36例并发膀胱与后尿道同时破裂,发生率为1.6%。膀胱与后尿同时破裂通常发生在骨盆双侧耻骨支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时。往往因合并多脏器损伤而将其忽略。我们认为对骨盆骨折伴后尿道损伤者,尤其是伤后无尿,数小时后膀胱仍不育盈,及腹腔穿刺有血性尿液或血中尿素氮升高者应考虑同时有膀胱破裂的可能。大剂量排泄性尿路造影有助于诊断。治疗原则:(1)  相似文献   

4.
意外事故导致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直肠、肛管、尿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复合伤,常常伴有膀胱破裂、盆底大出血、后腹膜巨大血肿和会阴部广泛毁损。由于创伤严重,患者急诊入院时、术中往往已有不同程度的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如果强行完成各种损伤修复手术,势必造成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患者往往死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MODS。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直肠、肛管、尿道损伤35例,均采用分期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原因并作初步分析,以期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发生率。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76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延迟诊断患者骨盆骨折的类型,患者的确诊方法和时间;患者的伤情因素和医师主观因素与延迟诊断的关系,分析造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原因。所有患者的诊断经2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确诊,最终46例患者符合延迟诊断标准,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岁。结果:27例延迟诊断的因素主要与患者伤情有关,即客观因素,最常见客观因素是呼吸循环不稳定,占17例(17/46)。19例延迟诊断的因素主要与临床医师评估有关,即主观因素,其中11例为专业骨科医生判断错误。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发生率在严重多发伤中较高,骨科、ICU和急诊科医生提高对该类损伤的认识水平和保持高度警惕性,可望极大程度地减少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损伤控制方法救治的3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资料。结果运用损伤控制方法成功救治30例,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5例。2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6%。结论应用DCO的方法处理可以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的日益增多,骨盆骨折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3%.大多数稳定的骨盆骨折由低能量创伤所引起,如发生在由肌肉骤然用力收缩导致的撕脱骨折.不稳定骨盆骨折通常由于高能量外伤引起,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所致.这些创伤能够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或引起长期的疼痛及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且常有较高比率的的腹、胸及头部的伴发伤.这些原因导致骨盆伤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1].下面就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1 骨盆骨折的治疗 骨盆骨折一般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稳定的骨盆骨折定义为生理条件下的力作用于骨盆上而无明显移位.不稳定骨盆骨折定义为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即后环骶髂复合关节及其两侧的骨折脱位和耻骨联合分离所造成的不稳定.根据Tile分类,对于稳定性骨折,通过卧床休息,限制负重等非手术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结果,而双向不稳定者目前在治疗上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外支架固定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能量致伤因子的撞击或重物挤压造成的骨盆骨折多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5%。早期因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患者常合并多部位组织脏器的损伤,就诊时一般情况较差。因此,尽早使用微创的外支架固定骨盆来迅速有效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是稳定伤情和挽救生命的重要举措。我科2004年1月-2005年6月收治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多发伤25例。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交通伤致四肢脊柱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路交通伤中四肢脊柱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可由多种致伤机制所致,其中以碰撞最为常见。道路交通伤中的骨折病例呈“离心”分布,多发性骨折、同侧肢体损伤和传导暴力损伤多见。交通伤的急救,首先应处理危及生命的严重合并伤与并发症,在全身情况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处理开放性损伤与骨折。交通伤所致的骨折患者,特别是全身情况差及老年患者,采用外固定器、特别是单侧外固定器治疗是较理想的选择;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交通伤所致的骨盆骨折,早期可采用外固定器治疗,同时积极处理骨盆骨折所引起的大出血,对C型骨盆骨折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尽早改用内固定。交通伤所致的脊柱脊髓损伤,钛合金是首选的置入材料,通常颈椎骨折宜采用颈前路钢板螺钉固定融合术,胸腰椎骨折脱位多主张经椎弓根螺钉后路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
骨盆骨折的分类、诊断与早期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常合并致命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0.2%,临床处理极为棘手。既往多采用保守治疗:骨牵引、骨盆悬吊及石膏固定,骨盆严重畸形及致残率可高达5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度骨盆骨折救治效果不断得到改善,主要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发展:①尽早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控制出血,救治休克;②多学科(包括SICU或TICU)协同救治有重度骨盆骨折的多发伤患者;③手术复位和固定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型骨盆环骨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骨盆骨折的防治水平,进一步减少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方法总结2007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588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伤等情况。结果588例患者中,男326例,女262例,男女比例为1.24:1,年龄为8~90岁。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63例(61.7%)及高处坠落伤153例(26.0%)。AO/ASIF分型:61—A型340例(57.8%),61-B型95例(15.7%),61-C型33例(5.1%);62-A型54例(9.0%),62-B型38例(6.3%),62-C型14例(2.4%);61+62型14例(2.4%)。219例(37.2%)患者合并其它部位的损伤,其中腹部损伤、脑外伤、脊柱损伤等为骨盆骨折的常见合并伤。本组病例共发生休克31例,死亡8例,死亡率1.4%,抢救成功率74.2%。急诊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31例,DSA25例,栓塞18例。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7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骨盆骨折以男性中青年居多,绝大多数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合并伤发生率较高,易发生休克。需要对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从而有利于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和医疗质量,降低骨盆骨折的发生率,进一步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骨盆骨折多见于交通事故、挤压、砸伤与高处坠落伤。后尿道断裂与膀胱破裂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2004年共收治骨盆骨折患者94例,其中合并泌尿系损伤10例,现结合其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就骨盆骨折与泌尿系损伤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骨盆骨折往往由严重创伤造成.休克的发生率高达30%或更多.且伤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更可能死亡。Stair曾报道.重度骨盆骨折伴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7%。大约10%~20%的病人可有大的动脉和静脉损伤.可通过栓塞治疗.本院自2003年3月起.对急诊处理抗休克治疗无效的合并大出血的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速交通和工农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骨盆骨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也高于其他部位的损伤。2000年11月至2005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各种骨盆骨折患者48例.其中应用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内固定治疗1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近年来,不稳定骨盆骨折,尤其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早期进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可有效地控制失血、稳定骨折,利于重症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同时,对于特定类型的骨盆骨折,外固定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6月,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4岁,平均35·4岁。按Tile分类[1]:B1型12例,B2型9例,C1型2例,C2型3例,其中开放骨折1例。骨折均为高能量创伤,车祸伤14例,压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6例。并发休克13例,合并直肠…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合并腹部损伤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骨盆骨折合并腹部损伤是多发性损伤中的一种类型 ,由于损伤部位多 ,不同系统损伤的症状和体征互相掩盖 ,尤其是早期腹部体征不典型 ,腹部的一些并发症易被漏诊〔1〕,对一些腹膜刺激症及腹腔穿刺阳性患者因急于手术易误诊〔2〕。 1990~ 2 0 0 0年收治骨盆骨折 60例 ,其中漏诊、误诊 10例 ,占 16 6%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本组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15~ 4 5岁。车祸伤 4例 ,挤压伤 6例。损伤情况 :10例患者均系骨盆骨折 ,其中 1例空肠末段破裂漏诊 ,3例因肋骨骨折脾破裂而漏诊 ,6例合并腰椎横突骨折及腹膜后血肿 ,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及合并伤和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578例骨盆骨折的治疗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非手术治疗中随访435例,下肢无短缩,行走正常.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优良率90.2%.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恢复及部分恢复率88.9%;髋臼骨折临床效果的优良率82.3%.结论 早期积极有效抗休克及防治相应的合并伤是骨盆骨折综合治疗的基础,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及有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尤其是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骨盆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骨盆骨折是严重的创伤,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死亡率高达10%~20%。自1999~2002年采用Othofix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6例,取得满意疗效。其中有一例患者在伤后3周,采取Othofix外固定架稳定骨盆环后,尝试开展了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微创技术。取得良好疗效,该方法创伤小、愈合快、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使用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全部经过急诊复苏治疗,生命体征改善后收住入院,对合并危及生命的颅脑、胸腹损伤的12例患者进行急诊手术。全部患者人ICU,按照骨科损伤控制理论要求进一步监护治疗,选择时机手术固定骨盆和四肢骨折。结果经过8—42个月随访,36例患者成活31例,死亡5例。所有存活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末次随访生活质量评分65—78分,平均66.6分。死亡患者中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例,颅脑损伤2例。结论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能提高患者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14年9月间采用钢板固定治疗的16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其中109例获得随访,男69例,女40例;年龄23~72岁,平均46.3岁。骨折按Tile分型:Bl型15例,B2型37例,B3型14例,c1型19例,c2型16例,c3型8例。根据随访期间Majeed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并将患者分为优良组(86例,78.9%)和可差组(23例,21.1%)。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体重指数、手术时机、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情况、骨密度、术后负重时间等。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关节功能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53个月,平均18.7个月。术前ISS(P=0.000)、骨折类型(P=0.008)、骨折复位质量(P=0.009)、术后并发症(P=0.000)是影响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前瞻性使用ISS评估患者病情,明确骨盆骨折类型,尽量对骨折解剖复位,降低骨盆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