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改进脊柱滑脱的治疗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该器械由四枚椎弓根钉,两根纵向连杆和两块樱花向连接板组成,这是一种经后路椎弓根的短节段固定方法,固定范围限制在两椎体之间,固定的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从1990年7月至1997年7月,应用该器械治疗脊椎滑脱症22例,经临床观察和随记,治疗效果满意,作者认为,该器械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和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改进的固定方法治疗脊椎滑脱的临床结果。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脊柱固定器械,该器械由四枚椎弓根钉、两根纵向连杆和两块横向连接板组成。固定范围限制在两椎体之间,器械的固定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结果:应用新的脊柱固定器械治疗脊椎滑脱14例,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该器械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和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三椎体与二椎体两种复位固定法治疗腰椎滑脱症进行比较。方法:对我科从1998年3月至20005年5月应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资料齐全者154例,应用三椎体复位固定法66例,二椎体复位固定法88例进行总结。结果:三椎体复位固定法66例其中Ⅰ度滑脱8例,7例复位好,1例复位差。Ⅱ度滑脱26例,23例复位好,3例差,Ⅲ度滑脱32例,28例复位好,4例复位差。二椎体复位固定法88例,其中Ⅰ度滑脱15例,12例复位好,3例复位差。Ⅱ度滑脱41例,27例复位好,14例复位差。Ⅲ度滑脱32例,16例复位好,16例复位差。结论:对于轻度及易复位性腰椎滑脱,从少固定椎体节段和节省患者费用方面讲,我们首选二椎体复位固定,对于Ⅲ度以上重度及难复位性腰椎滑脱,我们首选三椎体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5.
6.
7.
8.
9.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减压,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复位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具备手术适应征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应用后路减压、GS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随访10-26个月,平均16.1个月。滑脱完全复位26例,部分复位6例。全部病例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例发生1枚椎弓根螺钉断裂,但植骨融合。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90.6%。结论:后路椎管减压、GSS-Ⅱ系统复位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椎钉棒固定系统联合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脊椎钉棒固定系统联合椎体间植骨治疗,观察患者的随访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4±2.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总有效率、腰椎整体复位率、术后融合率分别为92.9%、94.1%、96.5%;术后1月和6月的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距离、滑脱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 结论:脊椎钉棒固定系统联合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椎体滑脱复位满意、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植骨融合率高,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对136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使用闭合复位、石膏或支具等制动或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治疗,对骨折预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早期活动、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充分考虑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及骨折的部位、程度和患者的年龄及全身情况,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有助于患者最大程度地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总结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Lisfran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在3周内行切开复位,空心螺钉、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47个月(平均29.68个月)随访,20例获得解剖复位,11例未能获得解剖复位;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解剖复位组(86.60±6.10)和非解剖复位组(80.36±6.2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内固定可以通过螺钉或钢板获得,解剖复位是术后获得良好功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报道采用手法复位为主,收治双colles骨折31例,治疗效果良好。并分析了双colles骨折受伤机制,对治疗右复位、固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 4 4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CT。平均随诊 32个月。结果 :4 4例患者伤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从术前的 5 0 .3%和 75 .1 %恢复为术后 92 .2 %和 96 .7% ,Cobb角从术前 1 7.6°恢复为术后平均 1°。结论 :AF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 ,出血少 ,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好的特点 ,具有复位确切 ,固定可靠 ,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MIPPO与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3~2013.6)、万方数据库(2003~2013.6)、维普数据库(2003~2013.6),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超星电子图书。手工检索国内近五年来发表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杂志的原始文献。收集所有相关MIPPO与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1KevMan5.0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共例152患者,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2篇全为B级。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切开内固定组相比,MIPPO组术中出血量少[MD=-38.55,95%CI(-41.41,-35.70),P〈0.05];骨折愈合时间短[SMD=-1.94,95%O(-3.36,-0.53),P=0.007〈0.05];术后优良率高[RR=1.45,95%CI(1.17,1.80),P=0.0006〈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IPPO术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优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该系统评价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需要大量严格的、大样本量的、多中心性的,并且采用正确的随机、盲法、分配隐藏的文献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内、外侧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2014年4月在临床中应用切开复位结合股骨髁内、外侧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1例,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经过一期清创缝合使其转变为闭合性骨折。按Müller分型:A2型6例,A3型4例,C1型2例,C2型4例,C3型5例。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5-20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采用Lysholm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4例,良4例,可2例,差1例。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脂肪液化坏死,通过换药愈合,其他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切口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内死亡。结论:应用内、外侧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Müller分型A2、A3、C2、C3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根据髋关节脱位及髋臼骨折的具体情况,采用硬膜外麻醉下行闭合手法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对较大骨块复位后用螺丝钉固定,对粉碎骨折取自体髂骨重建修复髋臼。结果 22 例髋关节脱位并髋臼骨折者复位满意,非持重下髋关节功能良好。4 例髋关节脱位虽复位,但髋臼骨折仍错位> 3m m ,活动功能受限、疼痛。26 例中23 例随访2 ~10 年,优6 例,良7 例,可6 例,差4 例。结论 根据病情,早期采用闭合手法复位或手术修复髋臼,有利于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