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3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行直立倾斜试验以确诊。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占晕厥患者首位,占35.7%,其次为直立性、脑血管性、心源性、精神心理障碍性晕厥等。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类型,明确其发病机理对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合理性。方法:选取经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60例,随机编入参麦治疗组及对照组,参麦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晕厥再发情况,并再次行直立倾斜试验判断疗效。结果:参麦治疗组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参麦注射液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明确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86个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为例,总结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点、诊断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治疗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加味逍遥散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梅 《陕西中医》2011,32(2):150-151
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42例,随机编入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口服美托洛尔,治疗组加服加味逍遥散,治疗后观察患者晕厥再发情况,并再次行TTT试验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无不良反应。结论:加味逍遥散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程短,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老年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338例老年人晕厥患者,包括基础倾斜试验和硝酸甘油药物激发试验。结果:血管抑制型107例(50.2%),心脏抑制型48例(22.5%),混合型59例(27.3%)。结论:直立倾斜试验对老年人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织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生脉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无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使用安全,疗效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单纯性晕厥又称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晕厥中的一个常见类型,多见儿童及年轻女性,约占晕厥发作的60%以上,属中医“厥证”范围。近年来,笔者应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结合补气血、通经络治疗单纯性晕厥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疗效。方法: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卡托普利1.5mg/kg/d,同时予逍遥散加味,每日1剂,服用1月;对照组单纯口服卡托普利1.5mg/kg/d,疗程1月。结果:随访1年,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疗程短,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伴轻中度抑郁、焦虑患者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优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方法:选取伴有轻中度抑郁、焦虑症状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89例,随机分成A组疏肝解郁胶囊组、B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和C组对照组三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规治疗基础上,三组分别治疗8周后,观察各组晕厥转阴率;进行汉密尔顿24项抑郁量表(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别计算减分率;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治疗期间两种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各组晕厥的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B组治疗后HAMD-24和HAMA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C组相比,A、B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及HAMD-24和HAMA减分率均显著增加(P<0.05);与B组相比,A组转阴率及HAMD-24和HAMA减分率增加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A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24个月,A、B组晕厥复发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且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可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伴轻中度抑郁、焦虑,其疗效与安全性可能优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相似文献   

10.
晕厥在临床上,乃至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多见。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晕厥类型。倾斜试验是确诊这种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倾斜试验相对比较复杂,目前我院采用直立试验代替传统的倾斜试验。检测了3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取得了同样确诊的效果。由于本试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试验的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面就试验过程中需护士配合的一些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两例上消化道出血误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例.为临床医生对晕厥做出准确的诊断提示.方法:由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隐匿性,将其误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结果:一例患者经及时行输液、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严密观察治疗一周后,病情稳定,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另一例患者因严重失血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要进行详尽的病史询问和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cwagal syncope,简称VVS)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晕厥的70%。虽然其预后较好,但常呈反复发作,对身心危害性较大,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既往多采用西药治疗,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已得到较肯定的疗效。但由于VVS患者多有基础心率较慢,致使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受到限制。为此,2001年1月-2002年6月我们选择复方丹参滴丸作为防治药物,并与美托洛尔进行对比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般介绍血管抑制性晕厥又称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晕厥,多由情感与疼痛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产生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广泛的外周小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在医疗操作中如抽血、注射、针刺、手术时常可发生。此外,情绪紧张、创伤疼...  相似文献   

14.
黄华  刘丽梅 《新中医》2009,(11):72-72
目的:观察通关救逆苏醒散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先兆期及发作轻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采用通关救逆苏醒散喷鼻治疗,对照组12例采用饮用温开水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2%,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关救逆苏醒散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笔者1998年10月~2002年12月运用开窍醒神法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38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笔者于2006年8月-2010年2月采用针灸百会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5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中医科门诊,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9岁,以20~40岁者为多;病程3个月~2年;平均晕厥次数5.2次/年.经直立倾斜试验(TTT)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具有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的降低或消失,持续几秒种至几分钟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1例以神经介导性晕厥收住院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年龄小于45岁者占62%,大于60岁者占24%;男性占62%,有基础疾病者占62%,复发率16%,病死率11%。结论神经介导性晕厥可见于各年龄组,男性多见,多数伴有基础疾病,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且预后良好,多数见于青年患者且有发作前及发作后症状。  相似文献   

18.
赵京丹  张萍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4):5077-5078,5081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1例以神经介导性晕厥收住院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年龄小于45岁者占62%,大于60岁者占24%;男性占62%,有基础疾病者占62%,复发率16%,病死率11%。结论神经介导性晕厥可见于各年龄组,男性多见,多数伴有基础疾病,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且预后良好,多数见于青年患者且有发作前及发作后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不明原因头晕患者诊断和相关治疗。方法 30例头晕患者进行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血糖,心电图、脑电图、BAEP、颈部动脉彩超、头CT/头核磁共振成像、心理量表检查无阳性者加HUTT检查阳性后,给予美托洛尔、脑心通治疗和健康教育。结果头晕HUTT检查试验阳性者中,血管减压型20例,混合型9例,心脏抑制型1例。结论临床上部分不明原因头晕患者由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所致,但并不出现晕厥发作,这类患者应重视倾斜试验检查。避免误诊误治。美托洛尔治疗、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健康教育,脑心同治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儿茶酚胺浓度评价β-阻滞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昏厥的疗效。方法:选取12例血管迷走性昏厥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前后24h留置尿样中的儿茶酚浓度,同时记录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晕厥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24h的尿样中,NE、E、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应用β-阻滞剂治疗之前的尿儿茶酚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应用β-阻滞剂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尿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升高。结论:尿儿茶酚胺含量及性能测定有助于判断β-阻滞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昏厥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