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及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57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58%,0分危险指数手术的感染率为0.93%,1分危险指数手术的感染率为3.5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以β-内酰胺类为主,占79.97%;预防性用药时间以48-72小时为主,占74.03%;单种用药占97.02%;病原学检查标本送检率为66.67%。分离的细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及剖宫产手术目标性监测干预。使产科医师重视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及病原学检查。但仍存在预防性用药时间偏长现象,需进一步干预,缩短术后预防性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2.
蔡敏  张传芬 《华夏医学》2012,25(5):719-721
目的:通过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研究的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普通外科所有手术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并于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63例次手术患者中,10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3.8%;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手术以胃肠道手术和胆道手术的SSI发生率最高;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异常、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糖尿病、引流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危险指数越高,切口污染越严重,SSI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降低感染率。方法: 运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每例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对科室目标性监测前后的感染发生率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1~3月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00%,随着危险因素等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4~6月的142例手术运用目标性监测并针对性地干预后,平均感染率下降为1.41%,各手术感染率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采用危险因素指数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评价,同时运用目标性监测干预,有利于客观反映各科实际的医院感染水平,有利于发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俊明 《安徽医学》2009,30(4):464-465
目的研究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目标性监测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采用目标性监测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是提高医疗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河南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暨综合评鉴标准》等要求,医院在我科(普外一科)病区实施阑尾炎手术部位目标性检测。目的是减少或降低医院感染的危害因素,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2010年3至8月共检测阑尾炎手术131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我院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或经脐静脉中心静脉置管(UVC)的新生儿进行CRBSI目标性监测,制定干预措施,如操作区域使用最大的无菌屏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执行手卫生制度,加强导管护理,用皮肤消毒液(乙醇氯己定)进行导管接头护理,减少操作环节,避免交叉感染,每日评估保留置管的必要性等。结果置管集中在出生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置管者最低胎龄25周,最低出生体重680 g,导管留置时间7~46 d。2009年和2013年置管天数分别为48 d、1 119 d,静脉置管使用率分别为0.40%、3.65%,CRBSI发病率分别为83.33‰、8.04‰。干预后置管天数增加,静脉置管使用率增加(χ2=343.495,P<0.001),CRBSI发病率降低(χ2=17.434,P<0.001)。结论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后,新生儿CRBSI日感染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各种危险因素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每1~2 d到骨科病区对1 285例手术患者的切口部位进行目标性监测。观察SSI率,分析引起感染的各单项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SSI 33例,感染率为2.57%。通过各单项危险因素分析,SSI与手术切口类型、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术前住院等侯手术日和手术时间均有一定关系(P〈0.05~P〈0.01)。结论:通过开展目标性监测及各种危险因素分析,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对影响SSI的各种危险因素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控制,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ICU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综合性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2014年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2.78%、13.51%(P<0.05),例次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4.81%、15.08%(P<0.05),日发病率分别为31.77‰、23.24‰(P<0.05),日例次发病率分别为34.60‰、25.94‰(P<0.05)。2013年和2014年VAP发病率分别为28.32‰、13.97‰(P<0.05),CA-UTI发病率为5.64‰、4.91‰(P=0.052),CRBSI发病率为0.38‰、0.29‰(P=0.345)。大肠杆菌为综合ICU主要的感染病原菌。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综合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剖宫产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剖宫产手术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深入科室检查及发现监测医师填写剖宫产患者监测调查表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实施的剖宫产术520例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病例11例,感染率2.11%.结论 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现率,为有效地采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手术部位感染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死率,导致其住院时间延长,而随之产生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又会额外增加医疗费用。为了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北京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将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作为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年发生率,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以来年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腹产手术的患者为对象,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监测和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掌握SSI发生情况。同时建立和开展了以人人参与、多学科结合、综合干预为原则的干预策略。结果:共纳入6 821例剖宫产患者,342例患者发生SSI,总发生率为5.01%。院内监测和院外随访分别为127例(37.2%)和215例(62.8%)。SSI易发生在年龄较大,孕前BMI和ASA评分较高,手术时间较长,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自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以来,SSI年发生率分别为9.74%、7.28%、5.55%、4.12%、3.05%和2.12%,随时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z=9.45,P<0.01)。结论:以人人参与、多学科结合、综合干预为原则建立干预策略,加强对患者出院前后的积极监测是预防SSI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并计算出手术医生的感染专率,将调查结果通过反馈促使他们找原因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两年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普外科切口感染占全院切口感染的33.8%,9位手术医生的感染专率在1.09%~7.4l%之间,调正后感染专率为0.78%~4.30%之间。结论 切口感染的发生机率与危险因素指数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易文华  张彩云  赵艳群 《广东医学》2012,33(15):2246-2247
目的了解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为制定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入住ICU超过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点对使用3种器械患者进行监测,根据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比较措施实施前后的感染率。结果 2年间共监测ICU患者1 037例,发生医院感染166例次(16.01%);与同期全院平均医院感染例次率(6.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2.837,P<0.01);日例次感染率为42.37‰,经ASIS法调整后日例次感染率15.63‰;通过采取干预措施,2011年与2010年相比,日例次感染率(调整后)下降9.95‰(2=16.933,P<0.01),VAP感染率下降30.1‰(P<0.01);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和泌尿道插管相关尿路感染感染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和器械相关感染率较高,但通过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使其相应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综合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方法采取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2月入住ICU的患者进行调查,用ASA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并对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期间监测对象共907例,发生医院感染204例(21.03%),223例次(22.99%)。其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4.40‰,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6.70‰;经ASIS调整后的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20‰,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7.80‰。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27.76‰,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率8.40‰,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2.00‰。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高,应加强引起感染相关因素控制,以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和控制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10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20个月共监测产科手术患者3110例,剖宫产306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9%;剖宫产加子宫切除11例,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18.18%:剖宫产加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5.56%。结论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和一般情况差的产妇感染风险增加,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产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内容以及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为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我院医师进行手术过程监测和干预,监测医师的剖宫产手术情况,在2013年12月以及2014年6月分别进行感染监测和感染干预。结果:在半年内,共为300例患者实施了剖宫产手术,2013年12月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达到了9.09%,2014年1月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达到了1.00%,两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且在手术当中,医生手术规范与否、分离技术水平如何等因素是决定切口感染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对医师手术行为进行有效干预之后,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后期主要通过让患者头孢呋辛等药物进行抗菌治疗。结论:影响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只有避免这些因素出现,给予医生有效的手术干预,才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和干预是十分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彦青 《中外医疗》2011,30(33):116-116
目的通过对我院呼吸道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得出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通过2009年至2010年2年全院综合性监测后[1],2011年1月份开始开展全院呼吸道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通过6个月的监测得出科学依据,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感染率由原来的2.91%下降到0.58%。结论科学的、主动的、前瞻的目标性监测,可以大大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全院手术部位感染(SSI)率。方法统计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8类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及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2012年4月-2012年9月监测的病例,为对照组)和干预措施落实后(2012年10月-2013年3月监测的病例,为干预组)的SSI率。结果对照组共1606例手术患者,平均SSI率为1.93%;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手术1943例,SSI率0.9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目标性监测方式,对监测项目的危险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达到降低SSI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前瞻性调查全院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资料.结果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643人,发生医院感染68例,感染发病率为10.57%,其中42例为手术部位的感染,占感染人数的61.76%,位居第一.结论 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手术种类、手术性质、手术时间、麻醉类型有一定的关系,说明手术部位的感染是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与动态干预对预防和降低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院综合ICU收治的1 649例患者进行监测,其中2012年1~12月收治的981例患者为全面综合监测,2013年1~12月诊治的758例实施目标性监测,重点对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3种侵入性操作进行监测。转出ICU后跟踪随访48 h。结果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由2012年全面综合监测的8.36%,降至2013年目标性监测后的6.3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由32.48‰降至17.62‰,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由10.39‰降至4.07‰,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由5.38‰降至2.06‰,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由35.36%降至1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重点部位(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相关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与操作流程,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综合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