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Zheng S  Zhang J  Di X  Xiao Z  Wang D  Li C  He Z  Han N  Guo S  Cheng S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61-163
目的 明确染色体 17p1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中的发生频率和最小缺失区域 ,为膀胱TCC相关抑癌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位于17p13区域的 13个微卫星标记 ,对 4 4例膀胱T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进行LOH分析 ,并探讨各微卫星标记LOH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结果  4 4例患者中 ,35例 (79 5 % )的膀胱TCC组织中存在至少 1个微卫星标记的LOH。缺失频率最高的微卫星标记是位于 17p13 2的D17S5 13,达 4 1 4 % (12 /2 9) ;其次为位于 17p13 3的D17S130 8,为 4 0 5 % (17/ 4 2 ) ;最低为位于 17p13 1的D17S2 6 1,为 14 3% (4/2 8)。LOH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 :位于 17p13 3的D17S6 95~D17S130 8,位于 17p13 2的D17S15 33~D17S831,以及位于 17p13 1区域的TP5 3。所检测微卫星标记中仅TP5 3的LOH与膀胱TCC病理分级(χ2 =5 10 4 ,P <0 0 5 )和分期 (χ2 =5 382 ,P <0 0 5 )呈正相关。结论 在 17p13区域除TP5 3基因以外 ,还可能存在两个与膀胱TCC相关的抑癌基因 ,分别位于 17p13 3的D17S6 95~D17S130 8和17p13 2的D17S15 33~D17S831。TP5 3的LOH是膀胱TCC发展的晚期事件 ,而 17p13 3和 17p13 2区域的LOH则可能是膀胱TCC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2.
王纯巍  陆星华  刘国仰  戴理  钱家鸣 《医学争鸣》2008,29(18):1689-1691
目的:进一步限定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9p21区域的缺失范围.方法:选择染色体9p21区域5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检测35例壶腹周围肿瘤及其外周血杂合性丢失(LOH)状况.结果:50%(4/8)胰腺癌有至少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其中D9S974(37.5%)和D9S942(28.6%)丢失频率较高,并且有连续性丢失现象.62.5%(5/8)壶腹癌在部分或全部位点出现LOH,其中D9S942(42.9%)丢失频率最高,其次为IFNA(37.5%)和D9S171(37.5%).14.2%(1/7)胰岛素瘤有一个位点LOH.结论: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9p21最小共同缺失区位于D9S974和D9S942位点之间,其中可能存在一个新的涉及该肿瘤发生的相关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LOH及MSI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分离提取4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进行LOH及MSI研究。结果42例样本中有21例至少存在一个位点的LOH,D3S1300位点LOH的频率为29%,D3S1600位点LOH的频率为26%,MSI发生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的MSI频率为5.3%,D3S1600的MSI频率为7.7%。D3S1300、D3S1600位点LOH的发生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CMNX2=7.773,P〈0.05)。而MSI与之无相关性(CMNX2=1.432,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LOH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提示检测该区域的LOH可作为病变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与其周围微卫星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和其周围微卫星DNA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PCR、PCR-SSCP技术观察38例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组织及其肿瘤旁淋巴组织或同一病例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点突变研究和p53周围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 p53基因外显子5~8总突变率为39.47%(15/38).微卫星改变的阳性率为23.68%(9/38),LOH为7.89%(3/38).各位点MSI、LOH频率介于2.86%~18.42%和0~5.26%.微卫星改变阳性肿瘤的p53突变率为55.56%(5/9),阴性者为34.48%(10/29)(P>0.05).D17S926和D17S947位点LOH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53突变率分别为100%、36.11%(P>0.05).结论 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两者发生无明显关系.但微卫星改变阳性的肿瘤,p53突变倾向于高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9号染色体微卫星复制错误(RER)现象,探讨微卫星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用于检测染色体微小缺失的意义.方法 选取AL病人53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例.在9号染色体共选择5个微卫星位点,对骨髓细胞DNA及作为对照的自身口腔黏膜细胞DNA进行多重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观察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情况.结果 53例AL中,共36例发生了至少1个位点的MSI,AML中有15例发生了MSI,10例发生了LOH;ALL中有5例发生了MSI, 4例发生了LOH.其中位于9p21上的D9Sl62、D9S1748、D9S171 微卫星位点LOH发生率分别为0(0/53)、5.7%(3/53)和7.5%(4/53), MSI发生率分别为15.1%(8/53)、7.6%(4/53)和11.3%(6/53);位于9q34上的D9S61和D9S67位点在AL中LOH发生率分别为11.3%(6/53)和5.6%(3/53),MSI发生率分别为5.6%(3/53)和9.4%(5/53).其中D9S61位点LOH均发生于AML,发生率为18.1%,显著高于ALL,差异有显著性(P=0.046).至少发生2个位点MSI即RER 的有6例,占11.3%.结论 AL 较高的RER 表达率提示,广泛的MSI与AL的发生发展有关;AML在D9S61上检测出较高的LOH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与AML发生有关的基因改变;微卫星标记技术为研究AL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MSI和LOH的主要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LP-银染方法扩增79例原发性胃癌及正常组织标本中19号染色体短臂不同位置的7个点,PCR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运用Genescan软件和Genotyper软件分析MSI和LOH,然后进一步分析微卫星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关系.结果:79例胃癌患者中,至少有1种微卫星发生LOH,其频率为31.18%(27/79),在所有微卫星中,D19S591和D19S565的LOH发生率分别为60.32%(38/63)和48.15%(26/54),高于其他微卫星的LOH.LOH高频率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且随着恶性程度增加LOH频率也增加(P<0.05),而MSI与胃癌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不大.结论:19p高频率的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且LOH高频率提示在该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癌基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及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7.
Shao S  Sun W  Zhang J  An Q  Xiao T  Yang P  Cheng S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1):740-742
目的 在染色体 8p2 1 8p2 2界定发生于中国人肺腺癌的杂合性缺失 (LOH)的最小区域 ,为定位克隆肺腺癌相关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 32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检测位于 8p2 1~p2 2的 17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频率 ,并且探讨各位点LOH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在 32例肺腺癌患者组织中有 31例 (96 6 7% )存在至少 1个位点的LOH ;主要集中于 3个区域 :位于 8p2 2的D8S2 5 4~ 2 6 1、D8S182 7~ 1731以及D8S1135。所检测位点中仅D8S2 6 1位点的LOH发生频率与肺腺癌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8p2 2区域可能存在位于D8S2 5 4~ 2 6 1,D8S1135和D8S182 7~ 1731的、与中国人肺腺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染色体3p区域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石蜡组织切块40例。运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留取组织中导管癌及正常乳腺细胞,应用毛细管电泳测序技术进行4个微卫星位点的LOH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CD34、VEGF和Her2的表达,分析LOH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40例乳腺癌患者中D3S1038的LOH发生率为20%(8/40),D3S1295的LOH发生率为37.5%(15/40),D3S1581的LOH发生率为17.5%(7/40),D3S3118的LOH发生率为5%(2/40)。LOH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8 0,P<0.01),LOH和MVD也呈正相关(r=0.804 9,P<0.01)。LOH发生率与Her2表达(r=0.539 4)、组织学分级(r=0.497 2)、淋巴结转移(r=0.506 4)、TNM分期(r=0.596 0)均有相关性(均P<0.01)。结论乳腺癌染色体3p微卫星位点LOH与血管生成具有相关性,抑癌基因失活并通过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可能为肿瘤生长与转移提供了条件;同时检测染色体3p微卫星位点LOH与血管生成情况,可能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染色体9p21.3-2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OLH)情况,确定其在中国人喉鳞癌中发生频率和最小缺失区域,为定位克隆喉鳞癌相关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应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对24例喉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远端肺组织进行了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凝胶电泳,并探讨各位点LOH与病理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24例喉鳞癌组织中,共有23例(95.83%)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丢失频率最高的位点位于9p22-23的D9S1782(100%)其次是位于9p22-23的D9S162(85.71%)。结论:在9p21.3-23区域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与喉鳞癌发生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分别位于9p22-23的D9S1782和D9S162附近。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鳞癌微卫生多态标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多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I)的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二核苷酸酸的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选取6对染色体(3p,4q,7q,9p,17p和18q)上18个微卫星位点对30例SCCHN手术配对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30例SCCHN组织中有12例(40%)组织至少有一个微卫生位点发生LOH,多数位点LOH的频率谱普遍比已报道的文献低。有7个位点(D7S480、D7S522、D9S162、D9S168、D9S304、D9S171和D17S52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这些位点的LOH与肿瘤病理学类型、肿瘤大小及转移性无显著相关性。此外,MI仅在4例患者中发现,没有1例患者符合MI的判定标准,即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卫星多态位点的异常。结论 主要发生在D7S480、D7S522、D9S162、D9S168、D9S304、D9S171和D17S520位点的LOH可能存在与部分SCCHN有关的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SCCHN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p16和p15基因已被公认为肿瘤抑制基因 ,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负调控调节机体代谢 ,维持自身稳定 ,控制着肿瘤的发生 ,作用较Rb和p5 3更直接 ,特异性更强 ,在多种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及利用抑癌基因的治疗中引起关注。现就其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p16和p15基因的发现 ,定位 ,结构1993年底Serrano等在研究与CDK结合的蛋白质时 ,发现一分子量为 15 845kD的蛋白质 ,定名为p16蛋白。 1994年 ,Kamb等在对近 30 0种肿瘤细胞系进行普查时 ,在染色体 9P2 1(约 40kb)发现了两个肿瘤抑制基因 ,分别命名为多种肿瘤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p16、p21、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肺癌组织中p16、p21、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上标本中有7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N基因片段扩增阳性。结果 30份肺癌标本中p16、p2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11/30)、43.3%(13/30)、53.3%(16/30);各种蛋白阳性表达例数在鳞癌与腺癌组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标本,其p16、p21阳性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晚期肿瘤组织较早期p53阳性表达增强。p16、p21在肿瘤Ⅲ Ⅳ期较Ⅱ期阳性表达率下降。p16、p21、p53蛋白在RSV N基因片段扩增阳性肺癌标本中的表达与扩增阴性的肺癌标本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p16、p21可能作为判断肺癌分期及预后的参考指标。RSV感染对肺癌组织细胞癌基因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 P53、P63和 P73在鼻咽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鼻咽癌患者89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咽黏膜慢性炎症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组织中 P53、P63和 P73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不同临床病例特征的意义。结果:观察组 P53、P63和 P73阳性率为67.4%(60/89)、87.6%(78/89)以及53.0%(48/89),均高于对照组的28.0%(14/50)、36.0%(18/50)、20.0%(10/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中 p53、p63和 p73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具有颈淋巴转移的鼻咽癌患者中 p53、p63表达阳性率更高、在 TNM 分期为Ⅲ~Ⅳ期的鼻咽癌患者中 p63、p73表达阳性率更高以及病理类型为非角化癌鼻咽癌患者中 p63表达阳性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组织中 P53、P63和 P73基因高表达,并且对临床分期、淋巴转移以及病理分型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对 P53、P63和 P73在两种基因的监测,对鼻咽癌临床治疗和预后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应用免疫金银染色(IGSS)方法检测了82例胃癌标本p53,rasp21,C-erbB-2癌基因蛋白。其阳性结果分别为56.1%,51.2%,58.5%,胃癌旁正常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1.2%,14.6%,9.8%,与肿瘤区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53阳性细胞的染色部位在细胞核内,p21及p185阳性细胞的染色部位在胞浆及/或胞膜。p53、p185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即分化越差,其阳性表达越高。82例胃癌中有36例显示p53与p21协同阳性。而无1例单独p53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15.
16.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 c-erbB-2, p53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c-erbB-2,p53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58例胃癌、31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11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鼠抗人mAb ras基因p21蛋白、兔抗人c-erbB-2原癌基因产物多克隆抗体p185,鼠抗人mAb 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p21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7.3%,30.0%,46.2%,75.0%和72.4%;其表达率在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P<0.05);p185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中无表达,在重度异型增生和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8.9%,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仅在癌中有表达,表达率29.3%,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胃癌中两种以上癌基因蛋白同时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结论 ras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c-erbB-2,p53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较晚期。并认为胃癌发生需要多基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家族新成员p63及p7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6例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p63及p7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置换-抗的蛋白对照组比较,并同时进行组间对照.结果p63及p73在66例脑胶质瘤病人中明显表达,p63表达阳性率为42.42%,p73表达阳性率为31.82%.组间对照p63组Ⅱ~Ⅳ级与Ⅰ~Ⅱ级比较P<0.01;p73组Ⅲ~Ⅳ级与Ⅰ~Ⅱ级比较P<0.05,Ⅱ~Ⅲ级与Ⅰ~Ⅱ级比较x2=2.268,P>0.05.结论p63及p73作为p53家族的新成员可能是候选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73、p63和p53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为喉鳞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基因治疗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73、p63、p53蛋白在50例喉鳞状细胞癌、10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喉黏膜中的表达,分析3种基因蛋白与喉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p73表达与局部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1).p73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相对较低(P<0.05).(2)p63表达与临床分期成负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特征及生存率无关(P>0.05).(3)p53表达与各临床特征均无关,p53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 (1)喉鳞状细胞癌中的p73过表达可能与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73阳性表达可能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2)p63过表达的肿瘤恶性度可能相对较低,p63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无直接联系.(3)p53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4)提示p53家族可能和喉鳞状细胞癌形成的早期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 3 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阿霉素诱导前后的 p53及 p2 1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发现 7例在阿霉素诱导前即有 p53蛋白高表达 ,多为CML进展期患者 ,其中 6例对应的 p2 1蛋白在阿霉素诱导前后均为弱表达或不表达。 1例慢性期患者 p53及 p2 1在阿霉素诱导前后均无表达。此 7例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INK4系列抑癌基因(p16、p15、p18、p19)在白血病中的甲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16基因家族失活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白血病发病机制,监测发病过程。方法 采用甲基化敏感限制内切酶Hpa Ⅱ或Msp Ⅰ结合PCR技术研究白血病患者p16、p15、p18、p19基因甲基化状况:(1)研究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白血病p16基因家族外显子1和/或外显子2纯合子缺失,(2)用REP-PCR分别对上述病例中无外显子1缺失的病例进行甲基化研究,探讨甲基化发生频率,分析与白血病发病关系。结果 p16、p15基因外显子1在急性白血病(AL组)甲基化率分别为35.29%,48.6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为25%,37.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为60%,69.23%,初治AL组为29.09%,42.10%,复发AL组为61.54%,70.5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急变期、白血病完全缓解(CR-AL)、对照组均无甲基化。p18、p19基因无论在AL组、ALL组、ANLL组、复发AL组、初治AL组,或是在CML的慢性期、急变期、CR-AL、对照组均无甲基化。结论 (1)在p16基因家族中,p16、p15基因甲基化在AL的发生频率较高,ALL甲基化率明显高于ANLL,以复发ALL组最高。p18、p19基因在AL组中未见甲基化。(2)在ALL中,p15甲基化率高于p16甲基化率,在ANLL中,p16、p15基因的甲基化率高于对照组。(3)p16、p15基因甲基化可作为AL病程进展、复发、预后的指标之一。(4)p16、p15基因甲基化在CML病程中(慢性期、急变期)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