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麻风反应与联合化疗(MDT)方案/药物的关系及临床情况,找出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减少和控制麻风反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省永平县麻风病历和监测资料,对该县治疗的75例麻风发生反应情况与MDT中的两种治疗方案和两个治疗时段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抗麻风药物的关系及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DT75例麻风发生反应10例,反应率为13.33%。反应10例全部为多菌型(MB)方案病例,反应率为23.26%,其中MBII型反应8例,Ⅱ型反应率为22.86%,少菌型(PB)上MB方案者Ⅰ型混合反应2例,PB方案治疗病例无反应发生。前时段治疗病例反应1例,占反应人数的10%,反应率为1.85%;后时段治疗病例反应9例,占反应人数的90%,反应率为42.86%。初次反应平均在MDT开始后的23.9月,Ⅱ型反应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者占87.5%,Ⅰ型混合反应则以皮损大批出现和神经肿痛为主。反应持续时间平均为9.6个月。结论麻风反应与MB方案关系较大,其中主要与B663相关,后时段全部使用SCANPHARM Denmark,NOVARTIS PHARMAAGBASEL.SWITZERIAND的MDT药物后,反应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3.
周勇  陈春梅 《海南医学》1993,4(4):14-15
1984年以来,我院对86例麻风进行联合化疗,现将有关临床、细菌、麻风反应和毒副作用的观察,以及停药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共有患者89例,接受联合化疗(MDT)的86例,占96.6%。其中瘤型(LL)44例,界线类偏瘤型(BL)14例,中间界线类(BB)6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22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15~85岁,平均47.4岁。病期0.5~42年,平均6.7年。分为初治组(未经抗麻风治疗)50例,经治组(曾用过抗麻风药物)36例。86例麻风中属复发病例的36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由于氨苯砜(DDS)耐药病人用联合化疗复治情况,并讨论了25a随访后的经验。方法联合化疗复治657例,13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620例完成了复治(94.37%),不良反应轻,麻风反应发生率不高,具有良好的顺从性和耐受性。复治组3例复发,累计复发率0.48%,1000人年复发率为0.269,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而且此3例属于晚期复发,最早1例也在DDS单疗后38a、复治后13a复发,而对照组呈现早中期复发,平均潜伏期(6.22+3.60)a,二者差异明显。结论复治大大地降低了DDS单疗治愈后的复发率,易于接受。作者认为由于持久菌的晚期复发,麻风的防治是一个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5.
氨苯砜致剥脱性皮炎1例苏立(贵州省平塘县人民医院平塘558300)男性患者,16岁。因服药后全身皮疹、脱屑1月,气促2周于1995年2月24日入院。患者于1994年12月25日因眉毛部分脱落在当地皮防站就诊,疑诊麻风病。予口服氨苯砜(DDS)及氯苯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麻风病患者的麻风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强的松对麻风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2012年惠州市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确诊麻风病例均采用足量规则的抗麻风联合化疗,对出现麻风反应的患者选择强的松治疗,根据全身症状、皮肤症状和周围神经受累情况不同制定两种强的松治疗方案。结果 60例麻风病患者中,有28例发生33例次麻风反应,其中9例发生Ⅰ型麻风反应10例次,17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21例次,2例发生混合型麻风反应2例次;18.18%麻风反应发生在麻风病确诊之前,63.64%麻风反应出现在联合化疗后12个月内;麻风反应以皮肤损害和周围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强的松治疗麻风反应治愈19例次,显效7例次,进步6例次,无效0例次,恶化1例次,有效率为78.79%。强的松治疗后9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1例出现下肢水肿,1例出现血压升高,10例出现满月脸,对症处理和解释后均能坚持治疗。结论联合化疗前发生的麻风反应容易造成临床医生误诊,麻风病患者联合化疗后12个月内麻风反应发生率高,强的松治疗麻风反应的疗效肯定,但治疗过程需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氨苯砜作为治疗麻风病的经典药物之一,最常见的副作用为高铁血红蛋白和溶血性贫血,其它副作用还有粒细胞缺乏症、周围神经炎、偶发精神障碍等,较为严重但少见的副作用为氨苯砜综合征。氨苯砜综合征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常见,我院收治1例氨苯砜综合征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2001年治疗了1例多菌型麻风病人,经标准的MDT治疗后出现反复难愈的麻风反应,首先表现为Ⅰ型,后来Ⅰ型、Ⅱ型交替或混合出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利福平口服致急性喉水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敏 《疑难病杂志》2007,6(3):137-137
患者,男,32岁。因低热、咳嗽3周于1997年3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7.3℃,BP15/9kPa(1kPa=7.5mm Hg)。全身皮肤未见异常,右上肺呼吸音低,心率76次/min,律齐,腹部未见异常。X线胸片示:右肺上野斑片状阴影。实验室检查:WBC5.6×109/L,N0.66,L0.34,ESR66mm/h,肝功能、尿常规均正常,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诊断为肺结核,治疗方案2HRZS/4HR(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S:链霉素),其中异烟肼0.3g、利福平0.45g于早晨空腹顿服;链霉素0.75g,肌肉注射,每日1次;吡嗪酰胺1.5g,分早晚2次餐后服用。治疗首日,患者服用…  相似文献   

11.
砜类药治疗麻风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虽已治愈大量病人,但由于长期应用氨苯砜一种药物,相继出现了耐药菌株和残存活菌以及治愈病人复发的问题,给进一步控制麻风造成巨大困难。第二次全国麻防治工作会议,为加速消灭麻风的进程,提出对多菌型麻风采用  相似文献   

12.
病人,男,68岁。反复咳嗽、咯痰3年,加重15 d。入院胸部CT示:双肺结核并硬结纤维化,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红细胞沉降率38mm/h,诊断:肺结核(活动期),抗感染对症治疗同时拟予以异烟肼0.3 g,1次/d早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获得2000~2009年昌宁县麻风病联合化疗(MDT)效果,指导昌宁县麻风病防治工作.方法 对2000~2009年连续MDT的麻风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治疗麻风病人36例.其中,多菌型(MB)治愈31例,少菌型(PB)治愈2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1例,有效率100%.但有2例PB病人在停药5年后复发,复发率为5.56%.;细菌指数(BI)每年平均下降0.65;结节、斑块、红斑、浸润7~23个月基本消退.结论 昌宁县麻风病人采用MDT后细菌指数年平均下降数,结节、斑块、红斑、浸润消退时间,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结果 接近,但复发率高于WHO的调查结果,提示今后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在巩固现行管理方法 的同时要注重加强治疗结束病人的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利福平是近年来抗癌治疗中的“二线”常选药物。用药的不良反应常见有流感样综合征、肝炎前驱症状、皮肤过敏反应、间质性肾炎、肝炎等。但致外阴过敏反应者临床罕见,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73岁,3个月前因低热、乏力、咳嗽、痰中带血丝,有时咳出血块,色暗,曾在某医院诊为肺部感染冶疗无效。痰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29岁。因侧面颈、耳廓暗红斑块伴麻木、刺痛20d就诊。患者20 d前不明诱因左耳廓出现暗红色肿胀,次日皮损扩展至左颊、左鼻、左上唇及左颈部皮肤,并出现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随之迅速发展为肿胀、发亮的暗紫红色浸润性斑块,伴有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自觉整个左侧颜面及左耳廓麻木和阵发性刺痛。无畏寒、发热、头痛及四肢关节痛。发病第4天到外院就诊,诊断为左耳软骨膜炎?左面部蜂窝织炎?,给予头孢米诺3 g/d静脉滴注治疗9 d,病情无任何好转。遂转诊,拟诊环状肉芽肿?Sweet综合征?淋巴瘤?收入院。反复询  相似文献   

16.
刘影 《中国乡村医生》2002,18(24):17-17
患者女,40岁,因厌食、恶心、呕吐10日,周身皮疹、尿黄1周,于2001年12月3日以病毒性肝炎(未分型)急性黄疸型收入院。患者平日体健,入院前45日因双侧面颊部脂溢性皮炎,自服氨苯砜(DDS),每次50mg,2次/日。连续服用35日时出现厌食、恶心、呕吐。仍继续服药,1周前周身出现大片状皮疹、痒,尿黄呈豆油色。仍未停药。至入院前1日来我院门诊查肝功能异常,收住院。共服氨苯砜45日。查体:T36.7℃,P80次/分,R20次/分,BP120/67.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查体合作,颜面及周…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 ,2 1岁 ,学生 ,因反复胸痛 1月余并咯血 1次入院。入院时查体 :T37℃、P2 1次 /分、R2 1次/分、BP15 / 9kpa .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胸片 :Ⅲ型肺结核 上、中上、中 肝、肾功正常。入院诊断Ⅲ型肺结核 上、中上、中 涂 (无痰 )、进展期、初治。予以异烟肼0 .3gqd ,利福平 0 .4 5gqd ,吡嗪酰胺 1.2 5gqd ,链霉素0 .75gimqd抗痨治疗 ,于入院第 12日患者出现头痛 ,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咽痛、流涕等 ,考虑为上感 ,予对症治疗但无效 ,连续观察 3日 (入院第 12、13、14日 ) ,均于每日晨 8:30至 9:0 0出现头痛 ,持续…  相似文献   

18.
吴某,女,21岁,于:1995年3月因腹部胀满按胃炎治疗年余,具体用药不详,症状不见好转。于1996年2月份患因腹胀加重有钝痛感,同时伴有发冷,发热,体温39℃左右,伴全身疲乏无力及夜间盗汗,来我院就诊。体检:患慢性病容,查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率86次份,律整,无杂音。腹部舟状腹,全腹部触痛,以右下腹明显,叩诊右下腹部叩浊音,肝脾未触及。化验检查:  相似文献   

19.
异烟肼、利福平合用致肝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因低热、胸闷憋气1周入院.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气管居中,右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心(-).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既往体健.胸片、胸腔B超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胸腔穿刺抽出草黄色胸水,胸水常规、生化符合渗出液改变,细胞分类以单核为主,当日即予异烟肼0.3 g,1次/d、吡嗪酰胺0.5g,3次/d、利福平0.45 g顿服(为了保证病人空腹服用并减轻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我们一般都嘱病人将利福平于晚睡前顿服)三联抗结核治疗及反复胸腔穿刺抽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