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择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围术期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节约用血.方法采用适宜的麻醉深度,实施控制性降压、合理血液稀释、血小板保护、自体血回输等措施.结果1 98例患者,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围术期均无输用异体库血、红细胞和血小板(术后当日,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结论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节约体外循环围术期用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择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围术期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节约用血。方法 采用适宜的麻醉深度,实施控制性降压、合理血液稀释、血小板保护、自体血回输等措施。结果 198例患者,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围术期均无输用异体库血、红细胞和血小板(术后当日,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结论 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节约体外循环围术期用血量。  相似文献   

3.
少用不用异体血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吴华民李慧刘秀文王念祖郑晓红王恩玉(指导)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需大量输血,引起输血并发症和血源性传染病的风险较大,尤其是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为了避免输血性...  相似文献   

4.
87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洪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23-132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7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护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除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要注意预防感染,术后严密监测患者体温,对体温异常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与复温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手术室实施护理干预及有效防护预防心脏直视患者术中压疮的成效。方法:对219例实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行压疮护理干预及有效防护。结果:219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无一例发生压疮。结论:采用恰当的护理干预及有效防护措施能确保围术期患者有效预防压疮,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心内直视手术节约用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以减少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用血量,从而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1998年11月至2004年11月对322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通过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术后护理等途径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减少围手术期输异体血。结果对照组均有输异体血,均采用异体血预充,每例病人平均输异体血1829 ml。实验组93例未输异体血(28.9%),240例无血预充(74.6%),每例病人平均输异体血308 ml,为对照组的16.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和严格的输血标准,能有效地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异体血用量,减少输血的并发症和血源感染的机会,而且不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新方法,减少异体输血用量。方法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采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微创小切口、合理应用抗纤溶制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法,减少手术中出血,促进血细胞生成,从而减少异体血用量。结果本组260例患者中,只有28例患者输注异体血,异体血输注率仅为10.77%。结论围术期血液保护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异体输血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前情况、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等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16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统计围术期发生的并发症,对术前及围术期可能与并发症有关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16例瓣膜置换手术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前心功能Ⅳ级,术中心脏阻断时间≥110min,体外循环时间≥150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过长≥24h等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双瓣膜置换术,术前心功能差,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过长,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过长等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省血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综合应用,以期在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选择2000年7月~2003年2月心脏瓣膜直视手术的回顾性病例80例为A组(对照组1),选择2004年3月~2007年6月瓣膜直视手术病例160例,随机分两组,单纯精确手术操作、仔细止血、加用或不用止血药病例80例为B组(对照组2),省血技术综合应用病例80例为C组(实验组)。监测3组病人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出院前1dHCT及相关临床记录(包括体外循环灌注温度,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电解质,pH,凝血分析,术后病人转归等)。结果A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812±196ml,术后24h引流量622±124ml,引流总量822±106ml;B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0±113ml,术后24h引流量305±138ml,引流总量398±126ml;C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376±105ml,术后24h引流量200ml以下,引流总量346±108ml。C组和B组围手术期输血总量、24h引流及引流总量少于A组(P<0.01);C组围手术期输血量、24h引流及引流总量少于B组(P<0.05)。结论省血技术综合应用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输血量。  相似文献   

10.
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血糖的变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王肇云阴泽民刘文霞付昱麻醉、手术创伤常致血糖升高。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由于禁食、手术及体外循环(CPB)影响,血糖变化更加明显。这对心脏功能恢复,脑保护〔1〕都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旨在观察常...  相似文献   

11.
王威  杨超 《淮海医药》2014,(1):103-104
心内直视手术由于体外循环、低温、肝素化等因素对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等造成损害,导致患者术中及术后血液的大量丢失。术中及术后异体输血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血液传播疾病及输血相关并发症,而且血液制品在临床依然紧缺。因此保护患者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避免大量异体输血越来越得到临床重视。近年来,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以下就取得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残余机血精细化再处理在血液保护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自体血回输组(CA组)和精细化再处理组(RA组),常规自体血回输组体外循环结束后将残余机血用自体血液回收机洗涤离心后回输,精细化再处理组通过技术改良将管道内所有残余机血收集并超滤后回输,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CBP)结束前、CBP结束后50 min、气管拔管前抽取静脉血观察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PLT)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输血量、出血量、气管拔管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RA组各时间点的HCT和PLT明显高于CA组(P <0.05),RA组围术期输血量、出血量明显少于CA组(P <0.05),两组气管拔管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体外循环残余机血精细化再处理能够有效减少血液破坏,减少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进行多部位体温监测,探讨降温、复温过程中体温变化及有效反应体温变化的测温手段.方法 在围术期分别监测血液温、鼻咽温、食管温、直肠温、腋窝温、指端温、膀胱温.结果 鼻咽温、食管温与血液温变化较一致.差异不显著,膀胱温、直肠温变化滞后,而反应外周温的指端温度变化早,恢复慢.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鼻咽温、食管温、指端温连续性监测有利于全面了解患者体温变化和体热分布情况,为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苏明  林桂芳  张国楼 《江苏医药》2006,32(11):1047-1049
目的观察心脏手术围术期红细胞内钙镁离子含量的变化。方法对15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锯胸骨、体外心肺转流建立、主动脉阻断5min、转流结束、手术结束、术后第1、2和3天9个时间点取动脉血,测定红细胞内钙、镁离子含量。结果心脏手术期间及术后3天红细胞内钙、镁离子含量无变化显著变化。结论麻醉、心脏直视手术及体外循环对红细胞内钙、镁离子代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抑肽酶对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影响和患者住院期间的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关系。方法:36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18,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照组,n=18,术中不应用抑肽酶,动态监测围术期血液中PAF的水平变化,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输血量和术后总的引流量。结果:实验组PAF水平从转流20min到术后24小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从转流20min到术后8小时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对照组从转流20min到术后24小时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术中的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可使机体生成PAF增加,从而激活血小板,导致术后凝血功能紊乱。抑肽酶有抑制机体产生PAF的作用,可有效的保护血小板的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的全身系统性炎性反应,减少住院期间的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16.
蒋立虹  陈黎 《云南医药》2000,21(5):377-380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包括手术前、转流前、停机、术毕、术后24h、术后48h)血浆及红细胞内甲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脏病人118例。根据沈路一法稍加改良,测定血浆钾、红细胞内K^+浓度。结果 从转流开始至转流中血清钾降低,与术前比较P〈0.05,而红细胞内钾明显升高一直持续到术后24h恢复正常,与术前比P〈0.05。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转  相似文献   

17.
王丹心  韩健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68-3170
目的 分析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原因以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方法 分析38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体外循环作用、个性特征、原发疾病的影响、精神因素和环境等.结论 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能较好的减少心脏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有利于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乳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方法 216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乳酸监测,手术后患者0.5、6、24、48 h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监测乳酸的变化水平.为乳酸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提供依据.结果 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手术回到监护室后血乳酸浓度变化特点,术后4~8 h浓度含量达到最高值,并于术后24 h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预后不良患者的乳酸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乳酸在心脏术后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当患者预后有危重发生时,乳酸的浓度含量可作为临床的重要指标,指导医生及时查明病危原因进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86例接受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病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心脏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快速康复理念实施术后合理镇痛、分阶段的早期锻炼等相关措施。并对两组患者的第1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第1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8%,比观察组的2.15%高(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可使患者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快速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死亡与否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病死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年龄≥65岁、病史≥15年、心功能(NYHA)Ⅳ级、心胸比例≥0.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24h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死亡的发生;早期手术、积极的术前准备、缩短体外循环(CPB)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