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诊断和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诊断和治疗的探讨朱士兴,刘玉亭脑囊虫病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目前均较为常见,有高颅压的脑囊虫病误诊率较高,而且因其病情严重,有突然恶化的危险,治疗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现就我们诊断和治疗的54例高颅压型脑囊虫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病理组织学厅面研究手术并服毗喹酮治疗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优越性。方法 对1984-2002年收治的230例高颅胝型腑囊虫病人进行手术并服吡喹酮治疗,摘出囊虫后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随访89例6个月,癫痫发作减少75%以上;高颅压症状完全消失;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正常;复查CT示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及梗阻性脑积水影像消失,皮肌内囊虫消失90%者72例。结论 术后服用吡喹酮是治疗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组织病理学方面研究手术并服吡喹酮治疗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优越性。方法对从1984年-2002年收治的230例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人进行手术并手术后服吡喹酮治疗,对摘出囊虫进行病理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脑室型囊虫术后复查CT示: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梗阻脑积水影像消失,皮肌内囊虫阴影消失90%以上者92例,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正常,癫癎发作减少75%以上,高颅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96.7%,死亡率3.3%。结论术后服吡喹酮是治疗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丙硫咪唑治疗重度脑囊虫病初始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度脑囊虫患者按常规剂量初次服药时,常因虫体成批死亡产生严重脑水肿,因而探讨丙硫咪唑的初始剂量是临床上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41例脑囊虫病致癫痫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致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641例脑囊虫病致癫痫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免疫水平、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 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患者占78.47%,女性患者占21.53%,发作频率平均每年2—4次,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多见,囊虫免疫反应血IHA及血ELISA均为71.92%,脑脊液CAg阳性率78.40%,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影像学显示有各种类型脑囊虫病,胞二磷胆碱辅助治疗较用复方丹参更易诱发癫痫(P<0.01)。结论 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多于女性,发作频率不高,发作类型多样,免疫力低下,各种类型脑囊虫病均可导致癫痫,脑囊虫病辅助治疗慎用促脑代谢药物。  相似文献   

6.
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分期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对50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脑囊虫病患者的MRI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 (1)活虫期:MRI表现为囊状长T1长T2信号,囊壁光滑且与头节均呈等T1等T2信号;(2)变性死亡早期:MRI表现为虫体周围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带,囊壁增厚、头节可见,增强后可出现环状增强;(3)变性死亡后期:MRI表现水肿范围缩小或消失,头节消失,囊壁增厚;(4)钙化纤维化期:虫体死亡并钙化,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灶。结论 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分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血清循环抗原(CAg)与神经影像学(CT、MRI)的关系。方法根据诊断脑囊虫病的四个标准,对确诊的36例脑囊虫病病人行CAg定量测定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并分期。结果根据神经影像学检查,36例脑囊虫病人在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性死亡后期及钙化期之间的CAg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CAg的含量与脑囊虫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具有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71。结论(1)脑囊虫病人循环抗原与神经影像学(CT、MRI)表现具有相关性;(2)血清循环抗原的检查可用于对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囊虫病患者癫痫发作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笔者回顾了3125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资料,其中67.4%有癫痫发作,脑囊虫病的癫痫发作形式,频率,强度与囊尾蚴寄生的数量,部位及其生少状态有密切关系,抗癫痫治疗应根据虫体的生活状态而定。  相似文献   

9.
笔者回顾分析了3125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资料,其中67.4%有癫痫发作,脑囊虫病的癫痫发作形式、频率、强度与囊尾蚴寄生的数量、部位及其生活状态有密切关系。抗癫痫治疗应根据虫体的生活状态而定。  相似文献   

10.
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32例疗效观察王雅杰,卢瑛,尹长江我院从1988年至1993年收治住院脑囊虫病人32例,均采用丙硫咪唑治疗。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病人,男23例,女9例。年龄15~71岁,平均48岁。病程3~10年,2年以内...  相似文献   

11.
脑囊虫病的MRI分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MRI分期及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0例脑囊虫病人的MRI进行分析。结果将MRI所见分为活囊虫期、变性水肿期、死亡期和混合期,每期又分为若干型。结论掌握各期特点对于临床监测、治疗评估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与砒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短期和近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3例脑囊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阿苯达唑200mg,Po,q8h,10d为一疗程,以后间隔15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对照组31例,砒喹酮200mg,Po,q8h,以两组短期和近期疗程结束后为统计界限,结果:两组短期疗效人数变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近期疗效人数变化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近期基本治愈率两组比较差异较显著(P<0.01),近期两组不良反应人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短期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病人较砒喹酮临床疗效突出,近期安全性优于砒喹酮。  相似文献   

13.
脑囊虫病的分型分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50例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齐全的脑囊虫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归纳综合分析,并参考文献报道以及历次全国囊虫病学术研讨会议上,专家学者对脑囊虫病分型、分期的讨论意见,按囊虫寄生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4型;依据囊虫寄生数量进一步将脑实质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感染等3个亚型;在分型基础上,根据脑囊虫病的病理特点将其分为亚临床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混合期5期。  相似文献   

14.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尚无统一分型标准,且治疗方案不统一,疗程长短不一,疗效判断标准不一。为了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更多认识,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3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脑囊虫病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各种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2-01—2008—12收治的脑囊虫病确诊病例共42例,其中脑实质型32例、脑室型8例、蛛网膜下型2例。根据脑囊虫病分型选择驱虫、脱水、糖皮质激素抗炎、手术切除囊虫或脑室引流等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疗效并探讨各种类型脑囊虫病的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过程中曾出现颅高压或颅高压加重11例,经过将脱水药加量或改变治疗方案后其症状均获缓解。结论对脑囊虫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3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大剂量、2 疗程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37 例脑囊虫病人每日口服2 次吡喹酮100 mg ,3 天后6 小时服1 次15 m g ~20 mg/kg ,连服10 天。3 个月后重复1 个疗程。第2 疗程结束后3 个月随访,复查神经系统体征及颅脑 M R I, 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7 例症状体征消失;7 例体征消失仅遗有轻度头痛、头晕;2 例症状体征部分消失;1 例死亡。 M R I 复查:29例病灶消失;5 例病灶消失80 % 以上;2 例病灶无明显变化。部分病例出现不良反应,除1 例死亡外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吡喹酮大剂量、2疗程治疗脑囊虫病近期治愈率高、总疗程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囊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和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确诊的5例大囊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大囊型脑囊虫病颅内压增高不明显;MRI平扫及增强大囊泡寄生部位散在脑实质及小脑,囊泡呈圆形或类圆形,个别有分叶,囊壁薄而规则,大囊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囊壁呈环状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2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吡喹酮和阿苯达唑联合治疗,1例吡喹酮治疗无效加用阿苯达唑明显见效.结论 大囊型脑囊虫病临床及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药物治疗是根本;阿苯达唑对于大囊型脑囊虫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脑囊虫病MRI分期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脑囊虫病MRI分期与合理用药李正光,牛俊英,钱江南,董冬生目前,有关脑囊虫病的MRI研究多局限于诊断方面,我们于1991年8月~1992年12月,对9例脑囊虫病人进行了MRI不同分期与丙硫咪唑反应的对比观察,探讨了MRI分期对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临床...  相似文献   

19.
50例脑囊虫病伴发癫痫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伴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方法 对70例脑囊虫病患者中50例并发癫痫者的发作形式,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1.4%(50/70)的脑囊虫病患者并发癫痫,发作形式分别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5例(50.0%)。单纯部分性发作10例(20.0%),复杂部分性发作7例(14.0%),失神发作2例(4.0%),癫痫持续状态1例(2.0%)。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发作5例(10.0%);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内单个或多个散在低密度或高密度以及钙化等圆形或卵圆形病灶或异常信号,结论 癫痫发作是脑囊虫病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发作形式的多样性及易转换性可能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癫痫发作与虫体的生活状态以及囊虫蜕变死亡时释放大量抗原和毒素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性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血清循环抗原(CAg)、特异性IgG4与神经影像学(CT、MRI)的关系。方法对根据Del Brutto等于2001年提出的诊断脑囊虫病的四个标准确诊的36例脑囊虫病患者分别行CAg定量测定、IgG4定性测定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神经影像学变化,脑囊虫可分为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性死亡后期及钙化期,其各期之间的患者血清CAg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CAg的含量及血清特异性IgG4阳性强度与脑囊虫病的神经影像学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71,0.602,P〈0.01)。结论①脑囊虫病人血清CAg、IgG4水平与神经影像学(CT、MRI)表现具有相关性;②血清CAg和特异性IgG4的检查可用于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其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