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化生长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唇腭裂关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部分地区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sCL/P)与转化生长因子α基因(TGFα)TaqI位点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149个nsCL/P核心家庭成员DNA标本进行TGFα Taq I突变位点的基因型检测。利用传递失衡检验和以家庭为基础的关联研究(FBAT)方法,分析TGFα Taq I突变与nsCL/P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未发现TGFα Taq I突变的致病晓等位基因在nsCL/P核心家庭成员中存在传递不平衡(P〉0.05);采用FBAT分析,未发现C2等位基因及C2C1基因型与nsCL/P发病危险之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α Taq I突变可能不是中国部分地区人群nsCL/P发生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部分地区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sCL/P)与转化生长因子α基因(TGFα)TaqI位点多态性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父亲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70个nsCL/P核心家庭成员DNA标本进行TGFα TaqI突变位点的基因型检测。利用TDT检验分析该突变与nsCL/P发生之间的关系,采用TDT检验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GFα基因突变与父亲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未发现TGFα TaqI突变的致病C2等位基因在nsCL/P核心家庭成员中存在传递不平衡,但是父亲吸烟的nsCL/P核心家庭中C2C1基因型的父母将致病的C2等位基因传递给子代的频率是父亲不吸烟的nsCL/P核心家庭父母的约1/5(0.062~0.711),控制其他环境因素后发现,父亲是否吸烟与TGFα TaqI突变位点C2等位基因传递之间是偏离乘法模型的负交互作用OR=0.102(0.017~0.619)。结论父亲是否吸烟与中国部分地区人群TGFα基因突变存在交互作用,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巴胺转运体(DAT1)基因3^ 端40bp可变数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mmer,ADHD)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连反应(PCR)和VNTR多态性分析技术对西安地区汉族人群中54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其父母进行DAT1基因3^ 端40bpVNTR多态性检测,采用基于单体型的单体型相对风险(haplotype-based haplotype relative risk,H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rk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等统计方法进行ADHD与DAT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结果】①所测人群中DAT1的40bpVNTR多态性表现出7~11倍重复的5种等位基因,其中最常见的等位基因为10倍重复的480bp片段,占90.7%。共检出6种基因型,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型为480bp/480bp,占82.1%。②对54个ADHD核心家系进行HHRR和TDT关联分析,未显示出ADHD和DAT1基因存在关联。【结论】在西安地区汉族人群中DAT1基因与ADHD之间无显著性关联,DAT1基因多态性中的10倍重复等位基因可能不是ADHD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人群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642961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SCL±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北方人群88个病例核心家庭和116个正常儿童作对照,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tetra-primer ARMS-PCR)的方法,进行IRF6基因rs642961检测;用人群关联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单倍型相对风险率(HHRR)、家庭为基础的关联检验(family-based association test,FBAT)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子代、父亲、母亲三个亚组人群的IRF6基因rs642961位点的基因型在NSCL±P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均不包含1,提示IRF6基因rs642961位点的变异能增加NSCL±P发病的危险。核心家庭资料TDT和HHRR的结果均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FBAT分析提示可能存在加性传递模式(P<0.05),进一步支持IRF6基因rs642961位点的突变和NSCL±P发生相关。结论在中国北方人群中,IRF6基因rs642961位点多态性与NSCL±P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还原叶酸载体(RFC)1基因A80G多态性与非综合症型唇腭裂(NSCL/P)相关性。方法收集97个核心家庭和104个对照家庭,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RFC1基因A80G位点多态性检测,用人群关联研究分析、NSCL/P核心家庭的TDT、HHRR、FBAT等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人群关联研究分析,子代、父亲、母亲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AG基因型相对于AA基因型的比值比OR(95%CI)、P值分别为子代0.87(0.44~1.70)、0.657;父亲1.09(0.54~2.21)、0.788;母亲1.63(0.79~3.36)、0.152。GG基因型相对于AA基因型的OR(95%CI)、P值分别为子代0.48(0.19~1.23)、0.094;父亲0.93(0.38~2.23)、0.850;母亲1.30(0.46~3.67)、0.584。G基因相对于A基因的OR(95%CI)、P值分别为子代1.22(0.78~1.94)、0.386;父亲1.02(0.64~1.61)、0.945;母亲0.91(0.58~1.41)、0.660。携带有突变基因G并不能增加患NSCL/P的危险。NSCL/P核心家庭分析,TDT检验中传递G等位基因给患病子代的为40次,传递A等位基因的为71次,等位基因A比突变等位基因G更易传递给患病子代(χ2=8.658,P<0.05;HHRR检验χ2=10.31,P<0.05;FBAT检验Z=2.942,P<0.05)。结论利用核心家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则认为RFC1基因A80G位点变异存在传递不平衡现象,这与NSCL/P发病危险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关系,等位基因A可能与NSCL/P的高危显性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 NTDs)儿及其父母的还原叶酸载体基因(reduced folate carrier gene, RFC1)A80G多态性在NTDs发生危险中的作用,为探讨NTDs遗传易感标记物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鄄RFLP)技术,检测104例NTDs儿及其父母和100例健康对照儿及其父母的RFC1 A80G多态性,利用病例-父母对照研究中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检验)和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FBAT检验)分析NTDs儿的父母RFC1基因A80G多态性与NTDs发生危险的关联,及其在子代中传递的作用强度。结果:患儿父母均为杂合子GA/GA的比例高达36.36%,NTDs患儿成为纯合子GG的概率为2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儿接受父母遗传的G等位基因的概率均为25%,并有发生NTDs危险的可能。NTDs的TDT检验结果显示,患儿父母传递等位基因G的危险性是传递等位基因A危险性的1.56 倍(95%CI:1.07~2.28),认为该基因在亲代和NTDs子代间存在传递失衡现象。FBAT检验中,不论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均未发现等位基因G与NTDs的发生危险存在关联,该结果与上述病例-父母对照研究TDT检验结果不一致。结论:虽然TDT检验中G等位基因与NTDs发生危险有关,但FBAT检验未发现G等位基因与NTDs发生危险存在关联,应进一步加大核心家系数量验证该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白细胞介素-1基因家族中白细胞介索-1B(IL-1B)-31与IL-1B-511(IL-1B)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IL-1RN可变数目串连重复序列(VNTR)及二者交互作用与十二指肠溃疡病(DU)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94例对照和54例DU患者,ELISA方法检测患者IgG抗体,PCR扩增目的基因,电泳检测IL-1RN可变数目串连重复序列,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检测IL-1B-31、IL-1B-511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Hp感染、IL-1B-511C/C型增加DU的患病危险,OR分别为8.26(95%CI=3.02~22.59),3.05(95%CI=1.23~7.57)。Hp感染和IL-1B-31T/T、IL-1B-511C/C、非Ⅰ型IL-1RN之间有交互作用存在,交互作用项OR分别为16.75(95%CI=3.64~77.04),41.42(95%CI=8.96~191,40),4.93(95%CI=1.35~17.99),交互作用系数(γ)分别为1.22,1.7,0.84。结论 IL-1B-31T/T、IL-1B-511C/C能增加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病患病的危险作用,而非Ⅰ型IL-1RN则减弱Hp的危险作用。这种交互作用的存在有助于解释Hp感染临床结局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HO-1基因启动子区STR多态性,分析HO-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联。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为病例组,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个体10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标记PCR和毛细管电泳相结合技术检测HO-1启动子区(GT)n多态性。按照(GT)n重复次数进行基因分型,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携带不同等位基因/基因型的患者冠心病的患病风险。结果HO-1基因启动子区(GT)n重复次数在16~39之间,重复次数与HO-1蛋白表达量密切相关,重复大于29次的个体HO-1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GT)n多态性因此分为L(nI〉30)和S(n≤29)2种等位基因,S/S、S/L、L/L三种基因型。携带L等位基因(L/L+L/S基因型)患者冠心病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校正后OR=1.83,95%CI=1.04—3.24),分层分析后发现携带L等位基因(S/L+L/L基因型)的吸烟个体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更显著(校正后OR=2.59,95%CI=1.16—5.80)。结论HO-1基因启动子区(GT)n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相关,能明显增加吸烟个体冠心病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DβH基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or,ADHD)的关联;探讨ADHD的血浆DβH活性与各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采用Amp—FLP技术,检测54名ADHD患者及其父母(n=82)和正常对照者(n=30)DβH基因(GT)n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和核心家系的关联分析(HRR和TDT)分别进行研究,并测定血浆DβH活性。【结果】ADHD组与对照组DβH活性及各基因型的DβH活性差异均无娃著性(P〉0.05);共发现4种等位基因和8种基因型,A3频率较高。(GT)。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HD组与对照组以及核心家系中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单纯ADHD组A2频率明显高于共病组(P〈0.05)。A2/A3型在CBCL的社交、注意、攻击及行为总分得分上均明硅高于A3/A3型(P〈0.05)。【结论】DβH基因(GT)n多态性与ADHD之间可能不存在关联,某些基因型可能与临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神经管畸形(NTDs)发病危险和还原叶酸载体基因(RFC1)A80G多态性进行关联研究,为寻找NTDs的遗传易感标志物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RFLP—PCR方法.对104例NTDs儿及其父母和99名正常儿童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RFC1第80位SNP检测,对核心家庭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NTDs杂合子父母G等位基因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OT)。结果NTDs儿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儿,OR值为1.64(95%CI:1.08~2.49);GG基因型的患儿发生NTDs危险高于AA基因型(OR=2.56,95%CI:1.04~6.36);TDT结果显示,RFC1等位基因G与NTDs之间存在关联(x^2=5.2364,P〈0.05),携带G等位基因发生NTDs的危险是非携带者的1.56倍(95%CI:1.07~2.28)。结论发现在中国人群中RFC1基因多态性与NTDs存在关联,初步表明该基因G等位基因可能是NTDs发生的遗传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CYT1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以261个由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核心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以上样本进行PCYT1B基因型检测,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及分析。结果女性患者组和母亲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HRR)结果显示,传递和未传递的等位基因c、T的频数分布无统计学意义(X^2=0.892,P〉0.05);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分析结果表明,杂合子母亲的两个不同等位基因传递概率没有偏离50%(Y。=0.916,P〉0.05)。结论PCYT1B基因可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5-HTR4和GABRG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羟色胺4受体基因(5-HTR4)和γ-氨基丁酸γ-2受体基因(GABRG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在95个中国北方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健康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中,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HTR4基因rs888957(C/T碱基改变)和GABRG2基因rs211014(T/G碱基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应用基于家系的连锁不平衡方法分析基因型数据。结果(1)5-HTR4基因rs888957及GABRG2基因rs211014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提示,5、HTR4基因rs888957及GABRG2基因rs211014与精神分裂症无连锁及关联;(3)UNPHASED双位点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rs888957-rs211014单体型系统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P〉0.05);(4)5-HTR4基因的rs888957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钟情妄想相关联(P〈0.01)。GABRG2基因的rs211014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与精神分裂的阳性症状冲动伤人行为相关联(P〈0.05)。结论5-HTR4基因rs888957位点及GABRG2基因rs211014位多点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无关,但不能排除5-HTR4基因及GABRG2基因其他SNPs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微卫星不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22例胃癌和101名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性;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果MTHFR C677T多态性可分为677CC、677CT和677TT三种类型。胃癌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5%、39.3%和13.1%;对照组分别为48.5%、42.6%和8.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677CC基因型做为参考,胃贲门癌677CT基因型OR值为0.38,95%CI:0.15~0.98;TT基因型OR值为0.26,95%CI:0.03~2.18;677CT+TT基因型OR值为0.36,95%CI:0.07~0.98。胃体癌677TT基因型OR值为3.03,95%CI:1.07~8.65。MTHFR A1298C多态性可分为1298AA、1298AC和1298CC3种类型。胃癌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9.8%、36.1%和4.1%;对照组分别为57.4%,37.6%和5.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1298AA基因型的OR值为1.00,胃窦癌AC基因型的OR值为0.87,95%CI:0.42~1.82,CC基因型的OR值为0.41,95%CI:0.05~3.72。MTHFR 677TT基因型胃癌与微卫星不稳显著相关(P〈0.05),而MTHFR A1298C多态性与微卫星不稳无关(P〉0.05)。结论重庆地区人群中MTHFR C677T多态性是胃贲门癌的保护因素,是胃体癌的危险因素;MTHFR A1298C多态性可能是胃窦癌的保护因素;677TT基因型胃癌的发生可能涉及到MSI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与心肌梗死(MI)易感性和血脂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测定232例MI患者和260例正常对照者的IL-6基因型,探讨其与MI易感性及血脂的关系。结果中国汉族人群IL-6基因-572位点存在CA3、CG、GG三种基因型,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MI组与对照组人群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I组GG基因型频率、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CC基因型为参照,暴露于G等位基因的OR值是1.68(95%CI:1.17~2.41,P〈0.01),CG、GG基因型各自的OR值分别为1.53和4.87。同时MI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CC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IL-6基因-572G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MI发病的易感基因,并可影响M1人群的TG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GDM孕妇(GDM组)和8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TGF—B1基因的+869T/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结果在所有受试者中,TGF—β1基因+869T/C位点存在TT、Tt、CC3种基因型,分布差异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GDM组与对照组TGF-β1基因+869T/C位点TT、TC、CC基因型频率及T、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27、9.87,P〈0.05)。结论TGF-β1基因+869T/C位点被证实存在多态性,TGF—β1基因+869T/C位点SNP可能与GDM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AD)的相关性及性别因素对其关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63例AD(AD组)及7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ERαPvuⅡ、XbaⅠ酶切基因多态性。结果AD组ERα等位基因X的频率、Pp、xx、Ppxx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PP、XX、PPXX型明显减少,P〈0.05;XbaⅠ酶切基因多态性xx、Ppxx型与AD发病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OR为2.34,95%CI1.47~4.09;OR为1.79,95%CI1.26~3.12,P均〈0.05)。Pp型与AD发病无明显相关关系(OR为1.58,95%CI1.15~2.12,P〉0.05)。性别因素对ERα基因多态性与AD的相关性无明显影响。结论ERαxx或Ppxx型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ERα XbaⅠ酶切基因多态性xx型可能与中国汉族AD的发病有相关性,性别因素对其相关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综合评价肾上腺素能β3受体(beta 3-adrenergic receptor,β3-AR)Trp64Arg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EH的关系。方法 检索2013年9月以前5个中、英文电子数据库中有关β3-AR Trp64Arg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EH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s,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价β3-AR Trp64Arg 基因多态性与EH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文献12篇,累计病例组3 065例,对照组2 081例;异质性检验各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Meta分析结果表明,EH组与对照组显性模型OR=1.203(95%CI:1.056~1.370,P=0.005);EH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模型OR=1.174(95%CI:1.047~1.316,P=0.006)。敏感性分析采用亚组分析法,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结论出现在不符合HWE亚组和小样本量研究亚组中。Begg’s漏斗图和Egger’s检验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β3-AR Trp64Arg基因多态性增加中国人群EH易感性。  相似文献   

18.
肿瘤坏死因子βNcoI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江苏省南京市汉族人群肿瘤坏因子β(TNF-β)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癌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294例胃癌患者及对照进行(TNF-β)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分析TNF-β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合环境危险因素分析,了解TNF-β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结果TNF-β G/A杂合子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其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50.0%与44.2%,OR=1.6615,95%CI=1.0777~2.5617,P=0.0210),TNF-β A/A出现的频率在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与环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结论.TNF-β G/A杂合子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白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域592(A/C)及-1082(A/G)位点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通过电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维普等常用的中外文数据库,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检索方法,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04—15。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后,利用Meta分析(荟萃分析)对IL-10基因启动子区域592(A/C)、-1082(A/G)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使用基因频率对比、显性及隐性等遗传模式,对比两位点基因型或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该两位点合格文献10篇,其中6篇文献同时涉及两个位点。在文献研究和资料检索中未发现两个位点有连锁不平衡现象,按照独立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其中-592(A/C)位点纳入文献8篇,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3种模型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人群按照人种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欧洲人群A/C等位基因频率分布(OR=1.21,95%CI=1.011~1.456,P=0.040)及显性模型下(OR=2.53,95%CI=1.642~3.904,P〈0.01)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亚裔人群中3种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s C:OR=0.84,95%CI=0.739~0.962,P〈0.01;隐性:OR=0.56,95%CI=0.472~0.662,P〈0.01;显性:OR=0.65,95%CI=0.481~0.870,P〈O.01),且在欧裔中A等位基因相对C为危险因素,在亚洲人群中则是保护因素。另外,-1082(A/G)位点纳入文献8篇,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总人群的3个模型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按人群亚组分析后,欧裔人群中A/C等位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0,95%CI=1.101~1.547,P〈0.01);亚裔人群中显性模型(OR=0.35,95%CI=0.199-0.607,P〈0.01)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0启动子区域的-592(A/C)、-1082(A/G)位点多态性可能与SLE的易感性相关,但是有种族人群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行制备的肝靶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β-雌二醇纳米粒(E2-PBCA—NP)抗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脏TGF—β1、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除正常对照外,其余4组均腹腔注射猪血清(0.5ml/次,2次/周)构建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β-雌二醇治疗组、β雌二醇纳米粒治疗组、空白纳米粒组在第9周给予腹腔注射干预药物,2次/周;在12周末处死老鼠,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改变,RT—PCR检测肝组织中TGF-β1和CTGFmRNA的含量,免疫组化观察TGF-β1及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β-雌二醇纳米粒和β-雌二醇治疗组均能显著逆转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好转(P〈0.05);β-雌二醇纳米粒治疗组与β-雌二醇治疗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雌二醇纳米粒治疗组与β-雌二醇治疗组肝组织TGF—β1、CTGF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降(P〈0.01),但β-雌二醇和β-雌二醇纳米粒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化后的β-雌二醇仍具有抗肝纤维的作用,与无纳米化β-雌二醇比较,抗肝纤维的作用更强。β-雌二醇纳米粒能够抑制TGF—β1及其下游信号CT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