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障碍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引起的并发症尿路感染、忧虑症发生及其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脊髓损伤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导致膀胱排空障碍,过度充盈膨胀,使黏膜充血、水肿,防御机制受损^[1],造成尿路感染、结石及肾积水,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Lapides等于1971年提出了清洁间歇导尿术(CIC)的概念,并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临床效果。CIC是指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2]。许多研究表明,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者长期应用CIC能免除留置导尿的不便,并能显著降低尿路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生存得更长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104例病情基本相同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应用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保留尿管方法进行护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者(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症(TCS)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监测方法和提高自主排尿的功能。方法对18例TCS病人术后进行膀胱充盈度的测试、尿流动力学检查、残余尿量测定,以测定膀胱功能的恢复程度。采用间歇性导尿和手法训练膀胱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结果本组除2例术前已有肾积水的病人外,其余16例病人均于术后15~54d拔除尿管,基本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结论密切的膀胱功能监测结合适当的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掌握TCS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和促进病人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清洁间歇导尿(CIC)的强化护理对病人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妇科收治的12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接受CIC治疗的宫颈癌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CIC强化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次排尿残余量、残留尿量低于50 mL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最大尿流率、膀胱最大容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病人实行宫颈癌根治术后CIC强化护理可促进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提高病人术后性生活质量,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8.
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等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行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针刺及心理护理等综合疗法;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及常规护理。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与45.7%,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排尿障碍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通过改进的间歇导尿等综合疗法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促进SCI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清洁间歇导尿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辅导能力、实施个体化清洁间歇导尿、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出院随访,为临床护士及患者后续开展清洁间歇导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性膀胱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神经性膀胱患儿54例,31例行清洁间歇导尿治疗,23例未行导尿治疗。就诊前和诊疗后2年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间歇导尿组就诊时7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3例为单纯肾积水。治疗2年后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力均优于治疗前,3例输尿管反流消失,2例肾积水减轻,4例发生尿路感染(12.9%)。未导尿组就诊时5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4例为单纯肾积水,2年后11例合并输尿管反流,7例合并肾积水,3例发生尿路感染(13.0%)。[结论]合理应用清洁间歇导尿可保护膀胱功能,避免或减轻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对于神经性膀胱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脊髓损伤患者的清洁间歇导尿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护理管理。方法 72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3 7例采用清洁间歇导尿 (清洁组 ) ,3 5例采用无菌间歇导尿 (无菌组 ) ;所有患者在导尿前后做尿培养 2次 ,清洁组在导尿前做手培养 1次。结果导尿前后尿培养结果不一致的患者 ,清洁组有 10例 ,无菌组有 11例 ,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手培养结果阳性 5例 ,菌落数在正常范围 ;两组各出现泌尿系感染 1例 ;6个月后随访 ,能够定时排尿 ,残余尿量少于 5 0ml的患者 ,清洁组为 3 5例 ( 94.5 9% ) ,无菌组为 3 3例 ( 94.2 9% )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操作简便 ,效果可靠 ,是处理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脊髓损伤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方法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洁间歇导尿是指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我科于2000年开始应用清洁间歇导尿,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最佳导尿方法,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观察组70例SCI患者实施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和或定时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同时配合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膀胱训练,对照组70例SCI患者行留置导尿。结果观察组70例患者和/或家属均能熟练掌握ISICC和SICC方法,37例患者恢复自主性排尿,15例建立反射性排尿,18例仍在行SICC,无一例尿路感染发生;对照组中3例恢复自主性排尿,1例建立反射性排尿,66例继续行留置导尿,19例形成小膀胱(挛缩膀胱),11例发生尿路感染。结论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法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和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166-4167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积极进行间歇导尿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对比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情况。对照组中出现感染情况为9例(37.5%)、训练后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为5例(20.83%);观察组出现感染情况3例(12.5%)、治疗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为13例(5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行早期间歇导尿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间歇导尿对神经原膀胱功能平衡作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脊髓损伤(SCI)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功能平衡。方法 分未经训练A组,训练B组,通过对38例神经原膀胱的间歇导尿,两组对比。结果 B组优于A组。结论 表明间歇导尿对神经原膀胱功能平衡或趋向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6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操作方法和注事意项,包括操作时尽量保持双手清洁,严格掌握导尿量和间隙时间,导尿后进行膀胱控制训练,执行严格的饮水计划。认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