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卒中护理单元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神经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谢华  杨春华 《当代护士》2022,(10):96-100
目的 探讨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脑卒中偏瘫治疗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路径护理,有助于加快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实施干预,在入院时及护理1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HAMA及HAMD(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对2组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情感状态进行评价。结果与入院时比较,护理1个月后研究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HAMA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干预,可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卒中后情感障碍,改善患者的预后。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出院时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 指数均优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出院时NIHSS评分及Barthel 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病死率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应用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BREF)对两组病人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F)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后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卒中护理单元护理更能体现专科护理特点,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脑梗死病人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干预4w后,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各方面功能恢复,且建立了良好护患关系,也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莱温守恒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21年3月—2022年6月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莱温守恒模式的护理干预,干预6周。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自我管理能力、神经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肢体运动功能[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及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2.75%,与对照组的79.7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各项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莱温守恒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横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下整体护理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收治的80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形式随机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下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能力[采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 QLQ-C30)]。结果: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FMA、WHOQOL-BREF QLQ-C30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中风患者实施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下整体护理,可提升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有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按1:1匹配的方法,选择对照组与观察组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各1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及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5d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神经功能缺损(assess scale of clinical neurologic deficit,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BI)、抑郁水平(self-rating depress scale,SDS)以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在FM、AS、BI评分方面,观察组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护理及针灸能早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行脑卒中偏瘫常规护理,实验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肢体活动能力(Fuel-Meyer)评分。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NIHSS、ADL及Fue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ADL及Fue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神经缺损和肢体功能情况,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了临床整体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日常生活功能评定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住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各阶段情况进行不同的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Barthel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恢复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模式对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厦门市第五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按干预方式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功能转归和急救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入院至溶栓时间、计算机体层成像出报告用时、急救设备准备用时和卒中小组接诊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2组的脑出血功能预后量表(ICH-FO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ICH-FO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可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急救不良事件发生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功能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联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住院尾号奇偶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观察组采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联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相关指标(包括意识恢复时间、肢体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肢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观察组NIHSS和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中,能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肢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提升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生命质量、睡眠质量、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取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生命质量,改善睡眠质量及肢体功能,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结合风险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加用FMEA模式管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临床疗效、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在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意识恢复时间、肢体恢复时间均更早,住院时间更短(P均<0.05)。护理14d后,2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FMEA模式管理能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提高临床疗效,并促进其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匹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1日~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rt-PA溶栓匹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干预2、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rt-PA溶栓匹配护理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渐进式分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在医院行脑卒中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分级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状况。结果渐进式分级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压力性损伤、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渐进式分级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及肢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均干预1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缺损评分量表(NIHS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其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