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39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39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收集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及其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骨科植入物和宫内节育器引起的不良事件所占比例最高,且程度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覆盖范围窄,质量有待提高。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骨科植入物和宫内节育器的监测。建议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测网络,开展宣传培训,加强日常监管,推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维护公众用械安全。  相似文献   

2.
500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利用国家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软件,对2011年前5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隐形眼镜、宫内节育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应强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为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286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械提供警示。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不良事件的可疑医疗器械共涉及47种(类),占前3位的分别是宫内节育器、骨科植入器械以及一次性导尿包。结论加强医疗器械科学使用,保障用械安全。  相似文献   

4.
苟艳艳 《中国药事》2012,26(10):1096-1099,1111
目的分析东营市2010年1101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提出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相关措施。方法使用Excel软件统计数据,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主要来源于使用单位,一次性使用无菌输液器、宫内节育器等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发生较多。结论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相似文献   

5.
黄萍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10-212
目的 结合安徽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利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软件,对2005年全省39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骨科植入物、宫内节育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强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为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6.
赵胜利  钟露苗 《中国药物警戒》2007,4(2):104-106,117
目的通过对湖南省2006年全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使用Excel表格和Foxpro软件对2006年收集到的1330份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湖南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及其他使用单位,宫内节育器、骨科植入材料和医用缝合线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培训,提升报表质量,使之成为公众用械安全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2007年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萍  汪海孙 《安徽医药》2008,12(9):867-869
目的通过对安徽省2007年全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使用Excel软件和表格对2007年收集到的1427份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安徽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橡皮膏、宫内节育器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培训,提升报表质量,使之成为公众用械安全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7年湖南省3123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使用单位;涉及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注射穿刺器械、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口腔科材料的不良事件居前5位;涉及患者男女比例为0.49:1;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地区间有较大差异。结论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提高监测质量,将医疗器械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415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萍 《安徽医药》2007,11(8):763-765
目的通过对收集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的汇总分析,发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以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为安全有效使用医疗器械起到了预警作用。结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是确保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2007年接收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007年的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东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较低,主要来源于使用单位。宫内节育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和羊肠线等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发生较多。结论加强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湖南省2010年全省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使用Excel表格对2010年收集到的409份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 湖南省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报告主要来源于使用单位,11月份上报报告数量最多,其中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不良事件居多,不良事件临床表现主要是缝线反应和切口愈合不良,不良事件伤害程度需要内、外科治疗避免永久损伤的占报告总数的80.20%.结论 应加强医用缝合线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提升报表质量,使之成为公众用械安全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2.
王睿  王军 《中国药物警戒》2013,(11):679-682
目的对官内节育器(IUD)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为安全、有效地使用IUD和更好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11年收集的856例涉及IUD可疑不良事件的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UD不良事件报告主要由使用单位上报。67.6%的报告集中在四季度上报。以TCu1UD、MCuIUD、元官型IUD的不良事件报告数量位居前3位,分别为292例(34.1%)、161例(18.8%)、156例(18.2%)。IUD位置和形状改变、意外妊娠、月经问题的报告数量位居不良事件构成的前3位,分别为269例(31.5%)、240例(28.0%)、207例(24.2%),其中IUD下移242例(28.3%),带器妊娠238例(27.8%)。结论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开展IUD的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高上报数量和质量。加强操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熟练程度,预防和减少IUD的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盐酸苯海索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9家精神医学等杂志近15年来有关盐酸苯海索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和作者临床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盐酸苯海索的不良反应/事件累及8大系统23种临床表现,以精神障碍居多(61.22%),用药后5天内出现占67.53%.结论 盐酸苯海索不良反应/事件以精神障碍较多,戒断反应次之,不容忽视.避免与原有精神症状相混淆,不宜联合或常规应用盐酸苯海索.  相似文献   

14.
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五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占同期收到报告总数的10.6%,但远少于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实际发生数量;不良事件关联性难以评价;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结论目前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现状无法满足提取预警信号的要求。应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以加强信息利用度。  相似文献   

15.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质量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的特点,结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评估标准,探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质量评估方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小组讨论方法,根据报告表各项在分析评价中的权重,制定报告表质量评分表,对报告表进行质量分析,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数据库2010年1~4月份的报告表中随机抽取5%,对报告表进行质量评分,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点。结果建立了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质量评分法。结论通过验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质量分析方法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结果符合实际,有利于不断提高报告表质量,有利于为监管部门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因素、特点与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提供的汕头市2006~2009年451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1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以中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涉及24类药物,以抗菌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中药制剂位居前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方式等因素有关,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6年131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动报告质量,评价报告的可利用性并探索提高报告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2006年北京市131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填写质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北京市2006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依然存在填写不全,事件描述不完整等质量缺陷,不良事件涉及产品可跟踪性有待提高。结论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报告单位相关人员的有效报告的能力,切实提高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