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冲洗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Fugl-M 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80例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治疗前更加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临床军医杂志》2015,(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2例,观察组实施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实施经皮锥颅引流术,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3%)明显低于对照组(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对本院2007-01~2010-06收治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钻孔引流术前术后护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治愈出院,术后患者全部神志清楚,头痛、头昏症状明显缓解,对侧肢体肌力恢复,随防3个月未出现血肿复发。结论:钻孔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必须作好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有利于提高手术治愈率,缩短治愈天数,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钻孔改良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头颅CT/MRI定位选择血肿最厚处钻孔,扩大骨孔直径至2cm左右,在前后骨孔缘各咬一斜坡骨槽,悬吊硬脑膜,于骨孔前侧骨槽缘及后侧骨槽缘分别切开硬膜及血肿外包膜约0.4cm大小,同时立即分别依前后方向将两根质软的多孔硅胶引流管置入血肿腔,深度达血肿腔2/3处,缓慢放液,交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从两引流管流出的液体清亮为止,调整骨孔于头位最高点,固定引流管并逐层缝合伤口。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对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上述钻孔改良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本组126例经钻孔改良引流术治疗后病情均改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无一例死亡,也未发生脑损伤、颅内血肿、硬膜下积液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8例术后创腔积气(〈10ml),但无张力性气颅表现,2个月后复查头颅CT积气消失;2例诱发癫痫,拔除引流管后缓解。结论钻孔改良引流术治疗硬膜下血肿疗效好,减少了术后血肿复发及各种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38例均行钻孔引流,无死亡及重度残疾。术后复查头CT,血肿消失、症状消失者35例,治愈率为92.1%;血肿消失、遗有精神功能障碍者3例,好转率为7.89%。术后随访1-2年,1例复发,复发率2.6%,二次钻颅手术后痊愈。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典方法,效果满意。但是在术中需要注意预防脑组织损伤及气颅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治疗的3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并发硬膜下积气5例,硬膜下积液3例。1个月后再次复查头颅CT显示硬膜下积气、积液均吸收,全部病例临床治愈。结论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之一,手术简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6例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均行钻孔引流术,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4例,1例长期植物生存,1例死亡;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气颅22例,术后钻孔侧脑挫裂伤2例,钻孔侧硬膜外血肿1例,钻孔侧硬膜下积液4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钻孔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0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钻孔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06例岳志健周晓平王文仲郝文清赵孟尧刘建民笔者从1985年1月~1993年12月采用钻孔冲洗后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患者206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87例,女19例;年龄21~... 相似文献
10.
1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病因中局部纤溶亢进起重要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纤溶系统中的关键成份。笔者对CSDH病例静脉血、血肿液及引流液的t-PA含量进行了测定:静脉血为2.71±0.73ng/ml;血肿液6.24±2.78ng/ml;引流液0.92±0.22ng/ml。CSDH外膜中血窦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富含t-PA,当t-PA适当分泌入血肿腔时,硬膜下血肿可被吸收,当t-PA过度分泌时,局部发生纤溶亢进和毛细血管出血,致血肿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2.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二聚体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病人血液与硬膜下血肿液VEGF、D-dimer和FDP的含量,探讨假膜新血管生成、局部纤溶状况及其在CSD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CSDH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及血肿液中VEGF的含量。比较患者末梢静脉血及血肿液中四种因子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1)病例组血肿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阳性,血液为阴性;正常对照组血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阴性;(2)病例组血清V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液中VEGF浓度明显高于血清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SDH患者血肿液局部纤溶亢进,VEGF分泌旺盛,新血管生成活跃,可导致CSDH不断扩大,可能参与CSDH发病机制。抑制VEGF的生理作用、有选择的对病人施行促凝治疗可能成为部分CSDH病人保守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外伤性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附35例CT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资料完整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结果35例中,34例发生于单侧,双侧1例。大脑镰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细绳索状,7例呈粗绳索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8例呈新月形,3例呈扇形;小脑幕并有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只要全面分析病变CT征象,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非常见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头颅外伤后在 2 4h内行CT检查 1 9例 ,2~ 3d内行CT检查 7例。经治疗后在 1~ 4周内复查CT。结果 单纯表现为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7例 ,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5例。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2 6例大脑镰与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有的在中线呈细线状 ,有的呈粗线状。血肿厚度 0 .3~ 1 .5cm不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片状、新月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和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少见部位的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只要对此类血肿有所认识 ,CT检查不难确诊 ,但有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GCS),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与脑损伤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7447,r=-0.6924,P<0.01),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均在8分以下,属重型脑损伤。中线移位≥9mm者,死亡率70.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死亡率73.3%,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3.6%。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12年9月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采用进一步改进的钻单孔引流法;3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结果 86例患者术后3 d内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随访3个月,血肿消失,无复发。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分别采用改进后的钻单孔引流法和内镜微创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进行性毛细血管形成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CSDH患者手术中硬脑膜与血肿包膜标本,观察显微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期CSDH患者标本中CD34、SMA、TGF-β、Smad2/3表达水平,计算血管成熟指数(VMI).结果 (1)CD34、SMA、TGF-β、Smad2/3在血肿包膜上表达远高于硬脑膜上;(2)VMI在血肿包膜上低于硬膜上,且随病情进展呈降低趋势.结论 (1)CSDH患者血肿包膜上存在进行性毛细血管形成;(2)进行性不成熟毛细血管形成参与CSDH进展;(3)在CS-DH中不成熟毛细血管进行性纤维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