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的左室心肌应变变化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4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来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分别于PCI术前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左心腔声学造影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应变参数指标。结果病例组PCI术前三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GLS、GCS)均低于对照组(P 0.05);病例组PCI术后1周、术后1个月LVEF、GLS、GCS比术前均有提高(P 0.05),各参数术后均呈递增趋势升高。GLS、GCS与LVEF(Simpson's双平面法)均存在相关性(P 0.05),GLS与LVEF相关性更高。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可以准确、定量地评价心肌梗死患者PCI术治疗前后心肌应变的变化,客观地评估左心室心肌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PCI术后疗效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测量等容舒张期加速度指标在左室功能评价方面的作用。方法对14只健康杂种犬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结扎即刻、结扎30min、120min、180min状态及再灌注即刻、再灌注60min、120min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计算测量左室心肌径向、圆周运动等容舒张期加速度,进行比较。结果缺血节段圆周和径向的等容舒张期加速度自梗死30分钟开始降低,并随梗死时间延长而减低( P <0.05),再灌注后,梗死节段STI指标明显改善( P <0.05)。结论二维STI技术定量评价心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3.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超声定量分析工具,是通过逐帧追踪灰阶图像中小于入射超声波长的细小结构产生的背向散射斑点信息,实时跟踪不同帧频间同一位置的心肌运动轨迹,可无创、准确地测量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角度。斑点追踪技术克服了传统的组织多普勒技术(TDI)的角度依赖性,也可以用于检测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的二维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探讨其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收缩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检查,应用18节段法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峰值(LSpcak、RSpeak、CSpeak)及应变达峰时间(TPSLS、TPSRS、TPSCS),选择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低于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延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能够准确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准确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的心肌扭转与旋转指标对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的意义。方法 49例患者PCI术前和术后72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常规超声参数及STI参数测定。结果常规超声指标仅LVEF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尖段术后局部扭转速度与解旋速度较术前提高,扭转时间与解旋减半时间较术前减少,左室基底段和心尖段的整体解旋角度术后均增加(P﹤0.05)。结论 STI技术的左室扭转解旋指标可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左心整体与节段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超声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高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塞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局部运动改变。方法:2004年3月-2007年6月期间入院的3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术前、术后6月、术后12月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容积(ESV)、每搏量(SV)。结果:移植术后6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40.93±7.38)%升至(48.57±5.17)%,(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局部运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PW)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术前术后左室心肌舒缩功能。方法 应用DTI-PW技术测量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二尖瓣环、左室心肌各节段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指标,并与3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术前室壁及二尖瓣环的S、E、SVTI、EVTI、ΔV、MVG明显低于正常组;E/A比值下降。术后左室心肌各节段及二尖瓣环S、E、SVTI、EVTI提高,△V及MVG无明显改善。结论 DTI技术可实时、准确地反映心肌舒缩运动状况,为进一步了解心肌功能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置入(PCI)术前、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TI技术,对60例冠心病患者(CAD组)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3天、2个月、5个月和4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测,获得左室相应心肌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针对CAD组病变心肌节段,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CAD组共476个经治疗节段,术前、术后3天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术前及术后3天相比,术后2个月、5个月各方向应变及应变率逐渐增高(P均0.05),而术后2个月与术后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I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对评估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LDDE)识别存活心肌,并对冠脉再通术前后心脏收缩功能进行对比研究,阐述多巴酚丁胺(Dobu)超声心动图检测存活心肌的局限性。方法选择急性前壁心梗(AMI)4周后左前降支(LAD)完全闭塞或濒临闭塞病变,拟行介入性治疗(PCI)的患者20例,PCI术前进行LDDE,根据收缩性储备功能(CR)分组:有CR组和无CR组,对术前静息、术前小剂量Dobu、术后静息状态下进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 LDDE术前判断无收缩功能的心肌(无CR组),PCI术后部分恢复收缩功能(占32%),其LVEF术前、术后对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术前检测存活心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左心室舒张不同步(LVDD)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16头巴马小型猪建立AM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及AMI后1 d行GMPI,经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占左心室的百分比(Extent,%)、左心室收缩不同步(LVSD)及LVDD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和组织多普勒技术(TDI)定量评价葱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效果。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空白模型组10只、葱白提取物组10只、硝酸甘油组10只。解剖M型超声测量其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内径,计算左室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并获取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图像,测定径向应变(RS)及环向应变(CS)。用TDI在四腔心二尖瓣前后叶瓣环处测量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并计算Ea/Aa。结果:与空白模型组相比,葱白提取物组左室RS和CS均有提高(P<0.05);与硝酸甘油组相比,葱白提取物组二尖瓣环TDI参数Ea、Aa明显提高(P<0.05)。结论:STI和TD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资料与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分别对临床确诊的射血分数正常的32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2名正常受检者进行检查,存储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进行斑点追踪分析,记录左心室上述3个短轴切面共18个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结果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及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各节段径向应变率曲线形态与正常受检者相似,且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同一水平不同节段间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均较正常受检者相应室壁节段减低,其中部分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受检者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P<0.05).结论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节段性室壁径向应变率减低,提示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局部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联合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对年龄>60岁心房颤动患者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46例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73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均于术前、术后3 d、14 d、30 d行RT-3DE、3D-STI检查,比较对照组及研究组术前及术后3 d、14 d、30 d RT-3DE检查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3D-STI检查应变参数[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GC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并分析术前RT-3DE检查参数与3D-STI检查应变参数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前LVEDD、LVESD、LVEDV、LVESV水平较高,LVEF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前GCS、GRS较小,GLS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评价严重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心肌扭转和解旋运动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改变与左室舒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心尖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10例LVEF<35%的严重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组使用EchoPAC工作站的2D Strain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测算左室基底段和心尖段心肌旋转率、解旋率、旋转达峰时间、解旋达峰时间以及两者的达峰时间间期,测量收缩末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结果:严重心收缩功能不全组左室旋转率、解旋率及左室整体扭转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尤以左室心尖部旋转率的差异最为显著(P<0.001)。两组时间参数的比较显示严重心收缩功能不全组左室旋转及解旋达峰时间提前,旋转及解旋时间间期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左室旋转参数与 LVEF 相关性良好(r>0.60,P<0.01),尤以左室心尖部旋转率与LVEF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73,P<0.01)。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通过分析左室心肌扭转和解旋的相关参数,可准确评价严重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为临床正确认识心功能障碍程度和性质提供一种可信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成像技术在左心室功能及冠脉径线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MSCT心脏扫描,分别对左心室容积、室壁厚度、射血分数和室壁收缩增厚率及左、右冠脉主支内径进行测量,MSCT测得结果与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冠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MSCT测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收缩末期容量(ESV)、射血分数(EV)、心肌收缩末期厚度(EST)、心肌舒张末期厚度(EDT)及室壁增厚率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性较好,测量结果MSCT略小于超声心动图,但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SCT与数字减影冠脉造影左、右冠脉主支内径的测量值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在左心室功能及冠脉主干径线测定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心肌纤维排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左心室在三维空间运动的复杂性,二维斑点跟踪技术不能准确地评估心肌的三维运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是一项在立体空间内而非平面上追踪心肌斑点运动的新技术,可以测量各个方向上的心肌应变,比二维斑点追踪更能真实反映心肌的变形和运动。本文对三维图像斑点追踪显像的原理、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受PCI治疗的83例ACS病人为观察对象,病人于PCI治疗前,治疗后7 d、30 d、90 d、180 d进行超声检查评价病人的左心功能,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率、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室间隔厚度,3D-STE检测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C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R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在院门诊进行健康查体的正常人60例为对照。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及LSD-t法,比较病人心脏功能在各个时间节点与正常人的不同。结果观察组病人心率、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数据在PCI治疗前,治疗后7 d、30 d、90 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均P0.05);接受PCI治疗后,心率、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均逐渐降低,至PCI治疗后90 d下降至最低点(P0.05),接近并达到对照组水平。随着时间节点向后延伸(PCI治疗前、治疗后7 d、30 d、90 d、180 d),LVGLS、LVGCS、LVGRS、LVEF逐渐升高,LVEDV、LVESV逐渐降低(均P0.05),在PCI治疗后180 d时达到随访的高点;同对照组人群比较,不同时间节点LVGLS、LVGCS、LVGRS、LVE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DV、LVESV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S病人的左心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接受PCI治疗后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正常人水平。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无创地用于评价ACS病人PCI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3D-ST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对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检查,根据结果将心肌梗死节段数≥50%为透壁型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节段数50%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组,24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3D-STE测定左室心肌梗死区域心肌应变GAS、GLS、GCS和GRS及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结果不同心肌梗死节段的GAS、GLS、GCS和GRS及WMSI与对照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并与SPECT测定的MIS均良好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梗死节段数≥50%心肌应变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GLS的诊断价值最高[0.82(0.71~0.90),R值0.001,CutOff值-11.6,敏感性70.4%,特异性87.1%]。结论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评估心肌梗死程度,并对左心室局部收缩进行有效评价,以GLS为最敏感。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局部心肌缺血或心肌冬眠导致心室功能异常的情况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整体功能[1] 。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估价、疗效估价和预后判断等。在CABG术前 ,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狭窄 ,鉴别缺血但存活的心肌和瘢痕(不再存活的 )组织 ,从而选择能得益于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患者 ,以及估价心室功能 ;在CABG术后 ,放射性核素显像可被用于随访左心室心肌血流灌注、功能和代谢的恢复 ,心肌顿抑和CABG术后的冠状动脉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在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3~28天)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经皮冠脉介入术),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肌声学造影图像和心肌灌注脱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有所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有所提高,A·β值有所提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缩短心肌灌注时间,改善心肌灌注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