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进夫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1117-1117,1120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4月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64例,按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31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者33例为治疗组;比较二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率61.30k,治疗组治愈率为87.8%,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FOV是治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衰竭有效和安全的一种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2.
呼吸衰竭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通气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呼吸机的应用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但使用不当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慢性肺疾病严重影响预后.现就如何减少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难治性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进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管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新生儿致死性疾病或病理生理状态中 ,呼吸衰竭占有重要的地位。呼吸衰竭是因呼吸中枢或呼吸器官的功能障碍 ,使机体气体交换发生障碍 ,导致机体摄入氧气不足或二氧化碳排出障碍。广义呼吸衰竭应该还包括机体气体运输障碍、血液携氧能力不足、组织细胞氧交换能力不足等。我们在此主要讨论新生儿通气和肺泡细胞换气功能的障碍。  一、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原因很多 ,不少教科书和参考工具书有详细的描述[1] ,本文重点叙述呼吸衰竭的管理 见表 1。表 1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类型和原因类型基本特点   原因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随机分为BIPAP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行机械通气治疗.BIPAP组28例,CMV组22例.记录机械通气期间患儿因烦躁、不适或呼吸机对抗而使用鲁米那剂量,并监测机械通气开始时、6~12?h、24~48?h、48?h后血气指标和平均气道压(MAP).结果 50例患儿中,48例治愈出院,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中BIPAP组与CMV组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BIPAP组显著低于CMV组(P<0.05).机械通气期间镇静剂用量BIPAP组显著低于CMV组(P<0.05);机械通气治疗24?h后BIPAP组MAP显著低于CMV组(P<0.05),而两组间PaO2、PaCO2和pH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BIPAP是涵盖从机械通气过渡到自主呼吸整个过程的单一的"万能"通气模式,自主呼吸可以始终存在.与传统CMV模式相比较,它只需调整呼吸参数即可使原来较难把握的撤机时机变得容易掌握.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BIPAP模式是一种有效、安全、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的新的通气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机械通气临床应用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机械通气的应用挽救了许多新生儿的生命。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进行机械通气时,宜选用压力控制的通气方式或纯压力控制型的婴儿专用型呼吸机。高频振荡通气方式对各种新生儿疾病临床疗效良好。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参数设置应以患儿的胎龄和体质量为基本参照。在新生儿中应用持续呼吸道正压/呼气末正压(CPAP/PEEP)及其他可能对新生儿有关脏器损害问题应予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呼吸衰竭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呼吸衰竭患儿和非呼吸衰竭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新生儿839例,入选病例组188例,对照组190例。病例组患儿母亲居住农村、剖宫产、多胎妊娠、早产、妊娠并发症、宫内窘迫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发病中,病例组胎粪吸入综合征(OR=6.409)、羊水吸入性肺炎(OR=4.880)、呼吸窘迫综合征(OR=16.450)、缺氧缺血性脑病(OR=2.205)、出生窒息(OR=2.355)和先天性心脏病(OR=2.394)比例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居住地、母亲孕期情况、胎粪吸入综合征、羊水吸入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缺血性脑病、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是本次新生儿呼吸衰竭调查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呼吸衰竭28例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呼吸机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2 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经常频呼吸机治疗无效后改用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 ,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2 8例患儿中治愈 2 0例 ,治愈率 71 4% ,死亡 5例 ,放弃治疗 3例 ;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6例 ;治愈患儿中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后 8~ 12h的PaCO2 迅速下降 [(6 8± 0 4)kPavs(5 5± 0 6 )kPa,P <0 0 5 ],2 4~ 48h的PaO2 明显上升 [(5 8± 1 1)kPavs(9 2± 1 7)kPa ,P <0 0 5 ];同时吸入氧浓度、平均气道压、振荡压力幅度、血氧合指数等均有明显下降 (P均 <0 0 5 )。结论 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 ,具有常频机械通气 (CMV)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例经常频呼吸机联合NO吸入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低氧性呼吸衰竭患儿,采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联合NO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体循环氧合、肺动脉压力、平均动脉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8例患儿中7例治疗后病情逐渐改善,血氧饱和度上升,循环氧合改善、肺动脉压力下降.吸入氧浓度由治疗前的(0.95±0.14)降至治疗后的(0.61±0.26),氧合指数由(29.0±8.3)降至(10.7±4.8),血氧分压由(44.2±7.1)mm Hg(1 mm Hg=1.33 kPa)上升至(79.7±34.8)mm H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改变.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吸入NO能显著改善氧合,有效治疗新生儿重度低氧性呼吸衰竭,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11例患儿中早产儿9例,合并双侧气胸1例,合并肺出血1例,合并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3例.结果显示治疗半小时,PaCO2由74.38±23.85 mmHg降至41.85±20.53 mmHg(P<0.05),肺泡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比(a/AP02)由0.23±0.58上升至0.36±0.15(P<0.05),12小时为0.37±0.11(P<0.01),氧合指数(OI)和FiO2稳步降低.10例患儿对HFOV有效,1例无效;8例治愈,无1例发生气漏,6例存活早产儿无慢性肺部疾患(CLD)发生.以上提示HFOV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特别是合并气漏者十分有效,对部分PPHN也有疗效.  相似文献   

10.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PH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1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辅助/控制或容量控制模式,并采用PHV通气策略(PaCO_2<10.6 kPa,PH>7.15)。其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RR)20~30次/min,气道峰压(PIP)<3.43 kPa,吸入氧浓度(FiO_2)由0.8逐渐降至0.3,吸/呼比(I:E)为1:1.5~2.0,同时监测PHV前后动脉血气(ABG)、心率(HR)、血压(BP)。结果通气前PaO_2为5.05±0.65 kPa,血pH值7.16±0.08,PaCO_2为9.55±1.22 kPa。在采用PHV模式2~6、24、72 h后,血pH值和PaO_2均明显上升(P<0.01),而PaCO_2则在72 h内保持一定范围高水平后渐下降。14例均存活,无发生气压伤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 采用PHV配合充分氧疗,逐步降低PaCO_2,提高pH至正常范围,有助于防止气压伤等并发症,是抢救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较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7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探讨阻止其发展的有效措施。方法86例患儿均采用原发病治疗加一般支持治疗,62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在不同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中发生MODS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性(Pa〉0.05)。MODS中肺损害、胃肠道损害及肾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器官损害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r=0.953 P〈0.001)。结论早期干预,及早机械通气,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减慢MODS进展速度,可赢得治疗时间。机械通气为治疗新生儿MODS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简易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简易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呼衰)的疗效。方法 呼衰新生儿58例,其中Ⅰ型呼衰21例,Ⅱ型呼衰37例;观察患儿在用简易CPAP 6 h后临床表现及血气变化,比较pa(O2)及pa(CO2)变化。结果 用简易CPAP后53例呼吸困难及缺氧征好转,血气pa(O2)明显提高(P<0.01),pa(CO2)显著下降(P<0.01)。结论 简易CPAP可改善氧合,对轻中度呼衰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呼吸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3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高频通气治疗并行呼吸力学指标监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进行治疗。观察在高频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h及撤机前患儿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呼吸道阻力(R)、肺过度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呼吸道压(MA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对二组患儿治愈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C随疾病的好转逐渐增加,撤机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R在撤机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MV在撤机前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MAP逐渐下降,C、MV及R均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87.5%)较对照组(80%)高,病死率(6.25%)较对照组(13.3%)低,但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呼吸力学动态监测可判断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通气策略,掌握撤机时机。高频通气是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故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撤机过程中,采用有创一无创序贯性通气能提高撤机的成功率。方法将34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成两组,17例患儿接受有创一无创序贯通气治疗为治疗组,17例患儿接受传统脱机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撤机成功率、总用氧时间。并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呼吸暂停及漏斗胸的患病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撤机成功率分别为94.1%和70.6%(P〈O.05);总用氧时间分别为(15±6)d和(21±8)d(P〈0.05);呼吸暂停的患病率分别为5.9%和23.5%(P〈0.05);漏斗胸的患病率分别为0和17.6%(P〈0.05)。结论使用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檬吉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较传统脱机模式更有效,提高了撤机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56例疗效。方法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对56例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CPAP辅助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变化,调节CPAP的压力、流量及氧浓度。结果所有患儿上机6 h后临床症状缓解,pa(O2)上升,平均使用时间28 h,与上机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经口气管插管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口气管插管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选择插管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年7月-2005年12月新生儿呼吸衰竭经气管插管治疗36例作为治疗组,插管后即刻恢复自主呼吸、心律正常者8例,仅酌情给氧,血气正常后拔管,另28例插管后仍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而不规则,需配合复苏囊加压给氧16例,应用机械通气12例;未经气管插管治疗的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托背人工呼吸、面罩、头罩或简易CPAP吸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5.0%,对照组为51.4%,二组治疗后血气值改善、治愈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气管插管是开放呼吸道、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措施,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且插管时机的掌握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十年来我科NICU中应用问歇性正压通氧(IPPV)间歇性指令通氧(IMV)/呼吸末正压(PEEP)治疗的72例呼吸衰竭(呼衰)病例。我们发现a/APO2随着患儿病情的好转或恶化相应地升高或降低,它可作为呼衰患儿病情及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我们看到,随着NICU的不断完善和呼吸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对重度呼衰患儿的抢救成功率由5年前的4.3%提高到54.8%。本文还对呼吸器的应用指征、合并症的防治等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病原学特点、耐药性及预防措施,为选择抗生素治疗VAP提供依据。方法将2002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NICU收治的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273例患儿按机械通气(MV)时间分为2~4d组(155例)、〉4~7d组(80例)及〉7d组(38例)。VAP原发病:肺透明膜病49例,重度窒息4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6例,反复呼吸暂停19例,外科术后1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统计并比较各组VAP的发生率,并就引起肺炎的病原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73例进行MV的患儿中128例发生了VAP,发生率为46.9%。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1.3%,其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为多见。结论缩短MV时间,注意无菌操作,可减少VAP的发生率。正确合理选择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可提高MV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所10年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和转归特点.方法对我所2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阳性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构成比和死亡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血培养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4.7%,金黄色葡萄球菌14.9%,大肠埃希氏菌12.8%.病死率9.6%,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3天发病者病死率高达22.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仍然很高,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