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通用名:猪肺磷脂注射液)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RDS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35周)89例,(近)足月新生儿组(>35周)37例.观察固尔苏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及氧合指数变化,比较两组需机械通气例数、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固尔苏治疗后两组患儿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氧饱和度较治疗前上升,氧合指数明显下降(P<0.05).需机械通气比例(近)足月新生儿组高于早产儿组,需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早产儿组均短于(近)足月新生儿组(P均<0.05),(近)足月新生儿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对早产儿RDS疗效显著,对(近)足月新生儿RDS疗效相对较差,且应用固而苏后呼吸困难持续时间较长,易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生儿呼吸衰竭(NRF)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对2004~2005年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呼吸衰竭的临床发病及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资料搜集及分析,以反映目前新生儿呼吸危重病的救治状况,并为今后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2004~2005年收入NICU的304例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前瞻性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结果:在连续12个月间,304例NRF患儿占同期NICU收治危重患儿的35.7%;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羊水吸入性肺炎,社区感染性肺炎等是NRF的主要构成疾病;NRF患儿的院内病死率为5.6%(17例),放弃治疗比例达31.6%(96例);治愈和好转出院的191例NRF患儿中,住院总天数平均为14.9±7.1 d,住院总费用平均为7 977±3 426元。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本地区NICU一个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高住院费用的严峻问题,提示加强围生期的保健以及出生后呼吸救治新技术以及新模式的应用,提高NRF的救治成功率,可能有利于降低与围产关系密切的新生儿危重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发病的高危因素及胎龄、原发疾病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146例PPHN患儿,统计各个患儿的性别、胎龄(早产儿和足月儿)、原发疾病(包括窒息、感染、肺部病变、先天性心脏病、膈疝等)和不同转归(痊愈、好转、无效、死亡)。分析新生儿PPHN的发生和转归与性别、胎龄及原发疾病的关系。结果PPHN 146例患儿。男90例,女56例;足月儿105例(71.9%),早产儿41例(28.1%)。原发于肺部病变者共74例(50.7%),包括湿肺(26例)、吸入性肺炎及胎粪吸入综合征(MAS)(2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7例)、气胸(5例),围生期窒息缺氧43例(29.45%),先天性心脏病9例(6.16%),感染8例(5.48%),膈疝7例(4.79%),其他5例(3.42%)。治愈75例,好转34例,无效及死亡37例。足月儿组湿肺患儿23例,早产儿组3例;RDS患儿足月儿组8例,早产儿组9例。湿肺并PPHN未愈率7.7%,吸入性肺炎并PPHN未愈率15.4%,其他原发疾病并PPHN的未愈率均〉20%。结论新生儿PPHN多发生于男性足月儿,肺部病变和围生期窒息缺氧为最常见原因,湿肺、吸入性肺炎并PPHN预后较好,而窒息、RDS、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膈疝等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治疗后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经治疗后肺功能的情况。方法 107例RDS新生儿分为小于34周早产儿组(65例),晚期早产儿组(21例)及足月儿组(21例),同时选取121例非RDS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RDS程度将RDS新生儿分为轻度RDS(1、2级)及重度RDS(3、4级)。于纠正胎龄44周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同胎龄RDS新生儿的肺功能参数未见明显差异;RDS组的达峰时间比(TPEF/t E)、达峰容积比(VPEF/VE)较同胎龄对照组小(P0.05);两组不同程度RDS新生儿于纠正胎龄44周时TPEF/t E、VPEF/VE也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RDS程度加重,其值呈下降趋势。结论 RDS新生儿纠正胎龄44周时肺功能水平明显低于非RDS新生儿;RDS新生儿纠正胎龄44周时潮气呼吸肺功能水平与胎龄无关,主要与RDS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该研究旨在调查伊朗伊斯法罕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 住院新生儿气胸的发病因素、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738 例入住NICU的新生儿中,43例发生了气胸。回顾性分析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方式、母亲年龄、产次、围产期窒息、出生时复苏、气胸发生部位、机械通气情况、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肺部疾病等。结果:气胸患儿平均胎龄为31周,出生体重为1 596 g。12例(28%)患儿胎龄小于28周。28例(65%)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共43 例(5.8%)新生儿发生了气胸。97%的气胸为单侧(n=63),双侧气胸仅占3%(n=2)。呼吸窘迫综合征(40/43, 93%)和机械通气(37/43, 86%)是导致气胸发生的常见原因。共28例(65%)患儿死亡。死亡患儿与幸存患儿出生体重、胎龄及胸管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气胸患儿死亡率显著增加,与无需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气胸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研究中气胸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高于其他报道,其原因可能是该研究中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胎龄都较低。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机械通气是导致新生儿气胸发生的常见原因。患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肺部疾病越严重,死亡率则越高。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重症湿肺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湿肺的临床特征及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67例新生儿湿肺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预后,分析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167例患儿中早产儿69例(41.2%).161例(96.4%)患儿入院时存在呼吸衰竭,72例(43.1%)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通气组111例(气管插管72例,经鼻呼气末正压通气39例),非辅助通气组5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出生体重、剖宫产率、性别比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全部患儿中24例合并心脏疾病,28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5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湿肺患儿中胎龄<34周(OR=3.398,95%CI:1.113~10.369)及合并心脏疾病(OR=4.122,95%CI:1.173~14.481)者,需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是否有重度窒息、是否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吸入性肺炎,未被证实是湿肺患儿需辅助通气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重症湿肺发生率较高,湿肺患儿胎龄<34周及合并心脏疾病时需要机械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NRF)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方法 分析126例NRF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NRF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病率为23.4%,病死率为17.1%,原发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主要构成疾病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3.3%)、新生儿吸入性肺炎(26.2%)、社区感染性肺炎(15.1%)、胎粪吸入性肺炎(7.14%);早产、多胎、宫内窘迫和出生后窒息是常见病因;胎龄≤34周发生NRF新生儿的母亲70.8%产前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NRF患儿的母亲在孕期常见病依次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及妊娠糖尿病.结论 做好围生期保健是减少NRF发生的根本,早发现、早治疗是NRF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 108 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收集1 108 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原发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结局、病死率等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108 例患儿中位胎龄为37+1 周,中位出生体重为2 600 g,入NICU 中位日龄为0.71 d(17 h),男/ 女比例为3.1:1。主要原发疾病为呼吸窘迫综合征(30.51%)、肺部感染/ 败血症(23.55%)和湿肺(13.18%)。治疗中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占48.64%,高频振荡通气占12.81%、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占13.45%、NO 吸入治疗占8.66%,病死率达24.19%。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发疾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nCPAP、高频振荡通气、NO 吸入治疗已经成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救治手段,但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容量保证(VG)与压力控制(PC)两种机械通气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03月至2021年04月NICU收治的胎龄<32周或出生体质量<1 500g,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分为VG组和PC组。比较两组拔管前的呼吸机参数及动脉血气,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呼吸支持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最终RDS早产儿79例完成研究,男46例、女33例,平均胎龄(30.1±1.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 239.0±158.0)g,VG组36例、PC组43例。与PC组比较,VG组在拔管前的平均气道压较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呼吸支持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治疗中,VG通气可能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西北地区三级医院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疾病特点和防治状况,为西北地区RDS 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 年1 月至12 月西北三省12 家三级医院诊断为RDS 的新生儿440 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n=247)、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 周,n=131)和足月儿组(胎龄≥ 37 周,n=62),收集各组患儿发病基本情况、围产因素、防治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早产儿组多胎率最高;两个早产儿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足月儿组无宫缩剖宫产率高于两个早产儿组。产前激素应用率以早期早产儿组最高;早期早产儿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使用率及首次应用时间均高于其余两组(PPP结论 西北地区不同胎龄RDS 患儿在围产期因素、产前预防、PS 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Ⅲ级新生儿病房643例早产儿临床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年来Ⅲ级新生儿病房早产儿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我科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住院的64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新生儿中早产儿占33.6%.早产多数有明确的原因,以胎膜早破、妊高症、多胎妊娠为主要原因.402例(62.5%)早产儿存在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主要为早产儿脑损伤、脓毒症、湿肺、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高胆红素血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肺出血、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病死率愈高(P<0.05).结论 Ⅲ级新生儿病房早产儿发生的常见原因以及影响早产儿转归的因素明确,应加强围生期保健和监护,降低早产儿出生率,防止院内感染,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年代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临床病因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169例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分为前期组79例(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及后期组90例(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胎龄、原发病、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分析不同年代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主要临床病因及病情.结果 前期组入院时间(2.15±1.2)d,晚于后期组(1.41±0.7)d;前期组原发病中胎粪吸入综合征25例(31.6%),后期组14例(1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发病如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人性肺炎、湿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败血症、新生儿窒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早产儿11例(13.9%),后期组早产儿23例(2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与过期产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进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轻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前期组较后期组明显增多(26例vs 17例).结论 随着我国围生期监测及产时复苏技术的提高,由胎粪吸入综合征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并转入上级医院救治的患儿有所减少.早产儿中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比例有所增加,肺动脉高压患儿转入NICU的时间缩短,从而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相对减少,给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江苏省淮安市2010 年出生人口的新生儿呼吸衰竭(NRF)发生率、主要临床特点及治疗和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10 年江苏省淮安市各医院所有NRF 患儿的信息进行前瞻性收集.结果 2010 年淮安市活产婴儿数共60 986 人,发生NRF 556 例,发生率为0.91%.NRF 患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 433±789 g,低出生体重儿占53.8%.早产儿占64.1%.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依次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窒息、败血症、肺出血等.23.7% NRF 患儿伴有某种出生缺陷.14.0% 的NRF 患儿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给予PS 首剂的中位时间为5 h(范围0~51 h).67.9% 使用nCPAP 治疗,33.3% 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13.7% 接受高频通气治疗.患儿治愈、好转率为73.9%(411/556),病死率为22.5%(125/556).平均住院费用为9 270(范围196~38 182)元.结论 NRF 是江苏淮安地区一个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高住院费用的严峻问题,应加强围生期的保健以及出生后呼吸救治新技术以及新模式的应用,以降低NRF 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大约25%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因不同情况,如充血性心衰、液体超负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接受反复的利尿剂,早期发现并预防继发性电解质失衡对临床结局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接受速尿和利尿酸治疗的新生儿和婴儿电解质和酸碱异常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1977~1982年在蒙特利尔儿童医院NICU 住院的1200名患儿中有142名接受了319次速尿治疗(1次治疗为给与1剂药或多剂药但两剂间隔<3天),其中24次与利尿酸合用。患儿平均出生体重1794.3±1003.3g,胎龄32.1±4.8周,入NICU 时年龄2.42±0.49天。  相似文献   

16.
480例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为研究及制定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480例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进行死亡新生儿围产期异常因素、死亡原因及死亡等级总结。结果 41 910例住院新生儿中死亡480例,病死率为1.1%,其中早产儿病死率1.7%、足月儿病死率0.7%;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从2008年的1.4%降至2014年的1.1%,以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出生体重1 000 g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最为明显。早产儿和足月儿中出生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过期产儿的病死率又有升高。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新生儿病死率以男性较高(1.31%vs 0.92%,P0.05)。死亡新生儿中有明确围产期异常因素的占61.3%,包括羊水异常(29.4%),胎膜早破(16.9%),胎盘异常(16.9%),胎儿宫内窘迫(14.0%),脐带异常(12.3%)等。480例死亡新生儿中生后24 h内死亡者57例,占11.9%;2~7 d死亡者181例,占37.7%;8~28 d死亡者242例,占50.4%。前3位死亡原因为:感染、出生缺陷、呼吸窘迫综合征。2008~2011年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12~2014年以感染为最主要的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及生后24 h内死亡新生儿的最主要原因;感染是出生胎龄32~42周、出生体重1 500~4 000 g及生后8~28 d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是过期产儿主要死亡原因。480例中不可避免死亡(一级)的占54.4%;创造条件可能避免死亡(二级)占23.3%;因担心预后或因经济等原因不配合治疗死亡(三级)的占22.3%。结论新生儿救治水平逐步提高,病死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胎龄较小及出生体重较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更明显。加强围产期管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等疾病,增强患儿家长救治信心,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高危因素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产儿慢性肺疾病(CLD)的患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统计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2年间收治的CLD患儿,总结患儿的出生体重、性别、有否围生期窒息、孕周、原发疾病、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浓度、吸气峰压、呼吸暂停、并发症及预后。结果(1)12年间NICU收治的922例早产儿中,发生CLD52例,发生率为5·64%。出生体重1501~2500g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1001~1500g)和超低出生体重儿(≤1000g)CLD发生率分别为2·37%、12·09%和23·5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42·92,P<0·01)。(2)出生体重≤1500g,有围生期窒息,胎龄≤32周,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吸氧浓度≥60%,动脉导管未闭,呼吸暂停,气胸,感染是CLD的高危因素,而性别,吸气峰压与CLD无明显关系。结论早产儿CLD是由多种因素所致,需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我院儿科自1975年4月~1984年10月10年内新生儿住院病例共244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总人数12053例的2%。临床资料每例患儿只统计一项主要疾病,以第一诊断为主,不包括合并症,将新生儿分为早产儿、足月儿与过期产组。早产儿组胎龄<37周30例(12.3%),足月儿组胎龄第38周~42周174例(71.3%),过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肺部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NICU的早产儿,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血清25(OH)D检测结果 ;并根据平均血清25(OH)D水平将早产儿分为低维生素D组和高维生素D组,分析比较两组肺部疾病发生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早产儿115例,平均胎龄为(29.9±1.9)周,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37.1±16.6)nmol/L。维生素D缺乏[25(OH)D50 nmol/L]、不足[25(OH)D在50~74.9 nmol/L]和正常[25(OH)D≥75 nmol/L]的比率分别为71.3%、17.4%和11.3%。低维生素D组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氧疗时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高于高维生素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产儿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RDS、BPD的发生率,并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在相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下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N-CPAP)模式和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进行配对分析。其中N-CPAP治疗的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和SIPPV治疗的20例RDS患儿作为病例组(共40例),另外40例同期住院的一般疾病患儿按胎龄和日龄与病例组配成40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所有患儿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及各瓣口流速指标,比较2种通气模式对早产儿心功能指标的差异及2种不同通气方式下相同PEEP水平对早产儿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N-CPAP组患儿肺动脉瓣口峰值流速,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二、三尖瓣E/A值,射血分数,心排出量的均值均低于其配对组患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SIPPV组患儿以上指标均值亦低于其配对组,其中肺动脉瓣口峰值流速,二、三尖瓣E/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N-CPAP组与SIPPV组比较,SIPPV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值均低于N-CPAP组,其中对于三尖瓣E/A值的影响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1±0.05 vs 1.85±0.64,P<0.05)。结论 N-CPAP对早产儿心功能的影响不明显;SIPPV主要影响全心舒张功能、肺动脉及主动脉瓣峰值流速;相同PEEP水平下,SIPPV与N-CPAP相比,SIPPV主要影响早产儿的三尖瓣E/A值及右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