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1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确定血栓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分型,并于48小时内进行DsA介入溶栓治疗。结果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l分型:急性42例,介入溶栓完全再通率为95.24%;亚急性23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78.26%;慢性15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60.0O%。MRI血栓分型与DsA溶栓复通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9,P〈0.005)。培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l分型,可作为DsA介入溶栓的量化指标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碎栓溶栓与介入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我院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碎栓溶栓,观察组24例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和后遗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2.50%vs 37.50%,95.83%vs 82.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3.94、90.65,均P〈0.01),无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17%vs 17.50%,9.38%vs 37.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95、37.28,均P〈0.01),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9±3.8)d vs(15.3±5.9)d,0 vs 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4,χ2=12.96;均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25-28,3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结合华法林进行单纯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置入腔静脉过滤器,并采用经腘静脉介入导管,给予尿激酶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患侧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实验组静脉通畅评分优于对照组[(5.02±1.22)分vs(8.07±1.12)分],深静脉通畅程度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4.19%vs 27.91%,90.70%vs 67.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性溶栓治疗能获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同介入溶栓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银保 《当代医学》2011,17(14):34-3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不同溶栓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方法入选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患侧血栓内留管,10例患侧动脉内留管,10例患侧足背浅静脉用药。结果 血栓完全消失25例;栓塞血管部分再通,肢体肿胀消失4例;1例无效。结论静脉血栓溶栓时间窗应在18天以内,对不同部位的血栓采取不同的溶栓方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溶栓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1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结果 规范化护理工作为保障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同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丧失劳动力,重者可致残,甚至可并发肺栓塞而致死。经皮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近几年国际上兴起的微创介入手术,是将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两学科相结合的新技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碎吸术与介入溶栓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A组37例行经皮血栓碎吸术,B组34例行介入溶栓术.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明显高于B组73.53%,并发症A组8.11%低于B组3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静脉曲张,皮肤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血栓碎吸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单纯介入溶栓术,临床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后遗症发生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手术取栓与药物介入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011年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6例,采用手术取栓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药物介入溶栓的方式治疗。于术后7d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肢进行检查并观察患者症状对疗效进行判断。结果实验组术后症状改善人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静脉直径狭窄百分数及双侧小腿周径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取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其可以在短时间内祛除血栓、迅速恢复静脉的流畅,从而降低静脉的压力并减轻患者症状,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家丽 《吉林医学》2010,31(31):5665-5666
目的:总结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微创介入术的护理经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方法:对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微创介入患者使用整体护理程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鲍清禹  邹佳君 《中原医刊》2004,31(24):53-54
皮穿刺介入溶栓是通过导管注射溶栓药物至血栓部位的一种局部溶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优点主要是手术风险性降低,并发症少,疗效好,创伤小。因此,此法是目前治疗急性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我科自2000年5月-2003年10月共收治12例双下肢静脉血栓。行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其血管再通率达100%,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股肿证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肿是临床上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又极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一种疾病,近些年对股肿的研究日益增多,辨证分型也是日新月异,该文主要对近5年来股肿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23例的临床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印弘  王津存  黄远桂 《医学争鸣》1999,20(9):776-778
目的:对照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磁共振影像(MRI)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确诊的MS患者临床症状,并与MRI上的形态学特点进行对照.结果:11/23MS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1/23患者以肢体症状为首发症状,5/23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11例行神经电生理检查MS患者中,均有神经损害表现.临床症状与MS斑部位有较强相关性.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MRI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病例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2例,计算MRI定量分析指标:T1WI、T2WI上的相对信号强度(RSI0)、增强后相对信号强度(RSLGd)及信号强度增加百分率(EP).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标记内皮细胞,测量微血管密度.对照二者的关系.结果恶性组与偏良性组之间,上述MRI定量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增强后相对信号强度(RSIGd)及信号强度增加百分率(EP)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增强后相对信号强度(RSIGd)及信号强度增加百分率(EP)可以较好地反映星形细胞瘤的微血管密度和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MRI)检查和弥散加权磁共振(DWI)检查技术对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1.5T TWin Speed磁共振机对58例经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明确的MS病例(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35.95岁),例行T1FLAIR、T2加权扫描(T2W1)及弥散加权成(DWI)像检查。将3种序列所见进行比较,同时使用软件进行DWI的弥散系数(ADC)值及影像分析。结果(1)MS,病灶在MRI扫描中,T2WI像共发现病灶798个,T1FLAIR检见病灶673个,T1FLAIR显示的病灶数为T2WI的84%。采用DWI检查,可见病灶537个,检见病灶数为T2WI的67%。(2)T1FLAIR所检MS病灶的信号多为低或略低信号,T2WI的病灶显示为高信号,DWI在急性期病灶显示为略高信号影,在慢性期可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3)MS急性期病灶平均ADC值与急性脑梗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急性和慢性期平均A13(2值(0.00105)高于脑缺血的ADC值(0.000495)(P〈0.001),但低于脑肿瘤的ADC值(0.00174)(P〈0.05)。结论常规磁共振的阳性检出率T2WI优于T1WI;DWI可以明确判定脑内白质区的MS病灶是否急性期,同时应用DWI、ADC图检查对判别病灶的性质,尤其对脑缺血性或肿瘤性病灶有较大帮助,是诊断MS等脱髓鞘疾病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介入治疗5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52~65岁,其中肺癌3例,淋巴瘤1例,纵隔转移癌1例。所有患者接受了局部溶栓、血管成形和内支架放置术。术后5例患者上腔静脉均开通呈扩张状态,4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明显改善。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和静脉造影可较好显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溶栓、血管成形和内支架放置等综合介入治疗是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家兔股动脉血管(直径1mm)制作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分别观察脉通灵I号组[经胃插管给药,5mL/(kg·d)]和对照组的血栓病理形态变化,同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脉通灵I号可推迟血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增加血栓中中性白细胞的数量促进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Turner 综合征患儿的垂体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与相关激素、染色体的关系, 探讨垂体改变的原因。方法 选取2010 年6 月- 2018 年6 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分泌儿科诊治的43 例 Turner 综合征患儿,回顾性分析垂体MRI 大小与相关激素、染色体的相关性。结果 患儿垂体MRI 多见垂 体正常(22 例,51.2%)和垂体增大(18 例,41.9%);垂体正常组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低于垂体增大组 (P <0.05),雌二醇高于垂体增大组(P <0.05)。结论 部分Turner 综合征患儿垂体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垂 体增大,可能与靶腺(卵巢)功能低下引起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垂体代偿性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莉莉 《中外医疗》2014,(33):55-56
目的:探究溶栓后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直接PCI治疗,研究组行溶栓后PCI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前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94.00%、96.00%,均高于对照组78.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LVEF(57.28±4.13)%高于对照组(50.14±3.86)%,LVEDD(44.35±2.86)%低于对照组(50.18±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后PCI治疗AMI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室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导管或(和)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局部药物溶栓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术前行肺动脉CTA检查诊断明确后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大小、栓塞程度及范围,应用5F猪尾巴导管捣碎血栓或(和)置COOK球囊于血栓部位行球囊扩张术,利用球囊张力使栓子粉碎、脱落,解除肺动脉的阻塞与狭窄。扩张术后,保留溶栓导管,注入尿激酶(3~5万IU/h)维持行药物溶栓,并间断皮下肌注低分子肝素(4100 IU q8h)。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并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动脉压力(MPAP)等。24小时、48小时后复造影,观察肺血栓清除及肺动脉通畅情况。并于拔出溶栓导管后复查肺动脉CTA。11例患者明确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皮碎栓后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本组均成功行经皮导管或(和)球囊扩张碎栓,并于血栓处放置溶栓导管进行溶栓。17例患者介入术后即刻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SaO2)及氧分压(PaO2)明显上升,肺动脉压力(MPAP)明显下降,复造影示:15例肺动脉内血栓大部分或完全清除,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肺动脉分支仍存在部分血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介入术后随访1~18个月,患者无肺动脉栓塞复发。结论经皮导管或(和)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局部药物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起效快、疗效确切、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简单易行,是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