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1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确定血栓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分型,并于48小时内进行DsA介入溶栓治疗。结果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l分型:急性42例,介入溶栓完全再通率为95.24%;亚急性23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78.26%;慢性15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60.0O%。MRI血栓分型与DsA溶栓复通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9,P〈0.005)。培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l分型,可作为DsA介入溶栓的量化指标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晓辉  王锦波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54-154,157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及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外用消肿止痛散。结果临床治愈率达68.15%,总有效率为96.13%,小腿静脉丛再通率达65.13%,血液粘度降低。结论以溶栓、抗凝、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可使静脉复通,血液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治疗,利用溶栓导管将大量尿激酶灌注到血栓内或血栓形成远端,进行直接溶栓治疗。结果 9例患肢肿胀与疼痛均完全消失,3周后彩色多普勒复查,下肢静脉完全通畅8例,部分通畅1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结论 利用介入技术将大量尿激酶灌注到血栓内或血栓形成远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高、疗程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治疗在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9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行动脉内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肢体血管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复查DSA造影,患者24h内即获完全复通15例,48h内完全溶通7例,部分溶通7例,但造影证实血栓平面均有所下降,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血栓定位准确、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在下肢动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经动脉内介入溶栓导管脉冲式推注协同持续灌注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肢体血管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患者24h内完全复通8例,48h内溶通6例,部分溶通4例,但彩超评估血栓  相似文献   

6.
介入腔内溶栓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介入腔内溶栓、抗凝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35例DVT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腔内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处,冲击、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术后患肢末端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联合静脉抗凝综合治疗。结果35例患者,25例血栓完全消失,7例血栓部分残留,3例无改变;治疗结束时肢体健患侧周径差明显缩小;总治愈率达91.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介入腔内溶栓综合治疗DVT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介入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导管介入药物直接溶栓,通过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56例患者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平均时间约为(4.8±5.7)天。溶栓治疗后静脉狭窄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6例,2例行支架置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0例,8例行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总有效率为71.4%。结论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通过介入药物导管直接溶解血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系统溶栓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进行探讨。方法: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结果:随访1年,临床治愈13例,治愈率86.7%;显效2例,显效率13.3%。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疗效显著,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其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介入逆流溶栓及经足背静脉加压顺流溶栓治疗.进行术前护理、术后溶栓的观察与护理,并加强健康宣教。结果:治愈率83.3%,有效率100%,无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早日治愈、预防并发症发生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文刚 《中外医疗》2010,29(8):168-168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诊断,比较其超声表现。结果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79例,诊断符合率98.8%。超声确诊79例DVT患者中,急性血栓35例,其中22例为完全闭塞,13例为不完全闭塞;亚急性、慢性血栓54例,其中20例为完全闭塞,34例为不完全闭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部位、分期能准确诊断,是下肢DVT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英  汤洪顺  王绪亮 《吉林医学》2010,31(13):1774-177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EMI)的疗效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发病6 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为A组,6~12 h为B组。比较6 h溶栓时间窗内与6~12 h溶栓再通率的差别。结果:两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0.4%和30.9%,择期(1~2周后)冠状动脉造影(CAG)进一步证实溶栓的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NSEMI患者,若医院不能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左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降低AMI的近、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喻姣 《中外医疗》2010,29(19):16-16,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的疗效,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实施院内溶栓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A组临床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7.7%、10.5%,B组分别为56.5%、9.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急救措施,溶栓疗法可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柴东喆  张凡  张华一  陈春伦 《浙江医学》2014,(16):1382-1384
目的:比较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及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DVT患者根据其意愿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全身抗凝溶栓治疗;B组(42例)经小隐静脉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造影结果、患肢膝上15cm及膝下10cm周径变化值、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B组治疗后静脉造影的疗效评价、膝上15cm及膝下10cm的周径变化值、PTS发生率均较A组为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DVT较全身溶栓能显著减轻肢体肿胀,并可减少PTS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诊为下肢DVT的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84例患者中,彩超诊断下肢DVT68例,左下肢49例(72.1%),右下肢19例(27.9%),左侧明显多于右侧;所有68例患者中,急性期39例,亚急性期20例,慢性期9例。DSA检查诊断下肢DVT66例。彩超诊断68例中,64例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4例DSA检查阴性。彩超检查正常18例中,2例经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超诊断DVT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88.9%,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具有可重复性,与DSA检查一致性好,在下肢DV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途径直接置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5例,其中合并肺动脉栓塞7例,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入灌注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以3×104~4×10^4U/h微注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总量(431.08±83.63)×10^4U。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97±1.91)cm、(1.83±1.12)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56,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5.47±1.37)cm、(1.51±0.95)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5.68,P〈0.01);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6.31±3.84)分,溶栓后(5.47±4.71)分,静脉通畅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6.616,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67.64%。合并肺动脉栓塞的7例患者中,栓子完全溶解6例,大部分溶解1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2例,时间3~20月,未发现有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直接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及其疗效。方法本组9例,均行超声检查,其中7例行MRI检查、6例行DSA检查、3例行CT检查。有6例行介入治疗。结果超声诊断BCS合并IVC血栓形成9例,MRI和DSA诊断6例,CT诊断3例,其中DSA和超声检查最敏感、准确。6例介入治疗均成功,术后下腔静脉压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无急性肺动脉栓塞、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影像学检查对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诊断确切,介入治疗是BCS合并IVC血栓形成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肺栓塞溶栓抗凝后深静脉血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艳红 《当代医学》2010,16(32):11-12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PE)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变化。方法从急性PE溶栓与抗凝治疗多中心研究中选取确诊的于溶栓抗凝治疗前后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362例,观察治疗前后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结果溶栓抗凝治疗后14d与治疗前相比,DVT明显减少(x2=22.667,P〈0.001),但有11.6%的患者出现新发或再发DVT。溶栓治疗者血流改善率为56.5%,抗凝治疗者为47.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5,P=0.231)。3个月随访,有30.4%的患者DVT仍未恢复正常,另有10.4%的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DVT。结论溶栓抗凝治疗后14dDVT的治愈率较低,新发或再发率较高,溶栓治疗的血流改善与抗凝治疗相仿。短期治疗尚不能显著改善DVT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青年患者占78.9%。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占94.7%。临床表现以头痛多见,占73.8%。10例行腰穿检查,7例出现出现压力升高。头颅CTV、MRV及DSA均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以横窦、乙状窦受累多见,占89.4%,其次为上矢状窦血栓。治疗上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抗凝治疗为最主要治疗。结论CVS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借助头颅CTV、MRV及DSA,治疗上以抗凝治疗为主,应考虑联合介入治疗,早诊断、早治疗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