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癫痫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其患病率我国为4.4‰[1]。目前对本病的治疗虽有了很大进展,但预后仍然较差[2]。有关癫痫的预后与临床的关系,已有报道[3],但其预后与生物、心理及社会综合因素的关系,则少见报道。我们于1990年~1992年对此进行了探讨。现报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50例胃癌根治性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各因素将研究对象分组,并对各组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讨影响因素。结果性别、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因素。男性患者术后生存率低于女性患者(P〈0.05);病理分期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不同病理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体积≥4cm比肿瘤体积〈4cm的生存率低(P〈0.0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及根治度并非影响因素(P〉0.05)。结论性别、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对胃癌预后有重要影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林 《医学信息》2018,(1):94-95
目的观察围术期输血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者预后及机体免疫的影响遥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 年4 月~2012 年11 月收治的100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依据围术期有无输血记录,分为两组,即甲组(47 例)与乙组(53 例),甲组 接受输血,乙组未接受输血,观察分析输血对患者预后及免疫的影响遥结果对于5年生存率,甲组为48.94%,乙组为64.15%,组 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约0.05)遥经免疫学检测,组间CD3尧CD4尧CD8 以及Leu-7 值无显著差异(跃0.05),术后3 y,乙组 CD4+/CD8+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约0.05)遥结论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输血患者CD4+/CD8+低于未输血患者, 易引起免疫抑制遥  相似文献   

4.
<正>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方法,该手术创伤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慢,术后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科学合理的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们对本院12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疼痛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28例,其中男78例,女50例,年龄42~78岁,平均(64.8±16.2)岁。所有病例诊断依据病史、胃镜及病理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死亡的因素。方法 总结分析了198例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多种因素,生存率采用生命表法,影响预后的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回归。结果 本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1.1%、41.9%、32.3%。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因素:腹膜复发53.9%,血源性复发29.3%,区域局部复发14.4%,远处淋巴结转移复发2.4%。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术后的复发死亡与肿瘤大小、原发灶部位、Borrmann大体分型、癌细胞分化程度、癌细胞浸润程度、转移情况、手术方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有关,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仅有肿瘤大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l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死亡以腹膜复发和血源性复发为主;肿瘤大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残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60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手术组38例和非根治性手术组22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以及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截止2007年5月,根治性手术组共有7例患者存活。根治性手术组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5%、44.7%、18.4%,非根治性手术组为40.9%、1.0%和0,根治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个月,非根治性手术组为14个月,2组生存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能显著改善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TNM分期、手术根治、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肝转移都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白茹  陈永侠  王莉 《医学信息》2018,(20):170-172
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2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CD4+/CD8+比值、护理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CD4+/CD8+比值(21.24±3.26)与对照组(21.36±3.4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CD4+/CD8+比值(30.41±4.50),高于对照组(23.37±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6.08%,高于对照组的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施行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和整体治疗效果,同时还能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死亡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了198例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多种因素,生存率采用生命表法,影响预后的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回归.结果本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1.1%、41.9%、32.3%.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因素:腹膜复发53.9%,血源性复发29.3%,区域局部复发14.4%,远处淋巴结转移复发2.4%.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术后的复发死亡与肿瘤大小、原发灶部位、Borrmann大体分型、癌细胞分化程度、癌细胞浸润程度、转移情况、手术方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有关,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仅有肿瘤大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死亡以腹膜复发和血源性复发为主;肿瘤大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D2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胃癌早期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胃癌D2根治术后在2012年1月~2016年1月复发的178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复发时间分为早期复发(≤2年)组119例和晚期复发(>2年)组59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复发时间下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等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早期复发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11.72±5.85)个月,晚期复发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31.00±7.6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手术类型、原发肿瘤直径、肿瘤Borrmann分型、原发组织分化、原发T分期、原发N分期、受检淋巴结个数、原发淋巴结转移率、原发手术切缘、原发脉管有无癌栓、有无癌结节、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术后有无4~6周铂类联合氟尿嘧啶化疗、复发形式及无病生存期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类型、受检淋巴结个数、原发脉管有无癌栓、N分期及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是胃癌复发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手术类型、受检淋巴结个数及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是影响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N分期及脉管有癌栓是胃癌D2根治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42例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常规护理,并根据不同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知识掌握程度、自护能力均较高,得到较好的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临床应用效果好,有利于患者各系统功能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残胃再发癌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胃癌切除术后残胃再发癌患者98例为残胃再发癌组,同期进行胃切除术但未出现残胃再发癌的胃癌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癌的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方式和残胃状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残胃再发癌组年龄大于60岁、吸烟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两组性别、饮酒、血型构成无显著差异。原发胃癌的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残胃再发癌中毕Ⅱ式根治术显著高于对照组。残胃再发癌组患有胆汁反流、Hp感染、低胃酸及残胃炎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Hp感染、低胃酸、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这5个因素为残胃再发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高龄、残胃伴发Hp感染、低胃酸状态及原发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是残胃再发癌的高危因素。认识残胃再发癌危险因素,对残胃再发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瘫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护理对策和护理效果。结果:本组研究的所有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患者,经过治疗和综合护理,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1~55d,平均32.6±7.4d。护理总满意率为90.0%。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69例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对14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残端情况、肿瘤组织类型和远处转移对预后有影响.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残端情况是影响预后的3个独立的因素,其中手术方式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胆管癌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残端情况是影响胆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ascular invasion (VI) in non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 (GC) remains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VI on survival in this group of GC patients. We enrolled 361 GC patients without metastasis who underwent curative gastrectomy between 1996 and 2009 in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was performed,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VI detected by routine H&E staining on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nd 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 The presence of VI was detected in 13.9% of our cohort. The VI statu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tumor size, infiltration depth, and TNM stage (P < 0.05). Patients with VI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DFS and CS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VI (P < 0.0001 for both). The subgroup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VI was a negative predictor of DFS in all TNM stages and a predictor of lower CSS only in stage I (P < 0.05 for all). A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analysis identified VI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SS (P = 0.022). The presence of VI is a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ce and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survival in nonmetastatic GC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The VI statu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stratify with this group of GC patients for adjuvant treatment and more effective follow-up protocol.  相似文献   

17.
Alteration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antigen expression has been supposed to play critical roles in progression of malignancies. However,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on-classical HLA class I antigen HLA-F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HLA-F expression in 277 primary gastric cancer (GC) lesions was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Data revealed that HLA-F expression was observed in 71.1% (197/277) of the GC lesions. Lesion HLA-F expression was unrelated to the clinicoparameters such as gender, age,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and disease stage. Surviv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LA-F expression in GC lesion was unrelated to patient prognosis (p = 0.190). The mean overall survival time (MOS) for lesion HLA-F negative and positive patients was 11.3 months (95% CI: 9.3–13.3) and 13.9 months (95% CI: 10.5–17.3),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provided the evidence that HLA-F expression was unrelated to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