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安定镇痛结合穴位电刺激在人流过程中的镇痛效果及预防或降低人流综合征发生的有效性。方法:将180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治疗组应用氟芬合剂半量,同时穴位电刺激5min后行人工流产;针刺组应用穴位电刺激5min后行人工流产术;人流组则按传统方法行人工流产术。分别观察3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结果:神经安定镇痛结合穴位电刺激和单纯穴位电刺激均可有效预防或降低人流患者的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且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其中前者的效果更好。结论:神经安定镇痛结合穴位电刺激用于人工流产具有镇痛效果好,有效预防或降低人流综合征,安全、经济、简单的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变频体表穴位电刺激超前镇痛对无痛人流术麻醉效果及麻醉剂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Ⅰ组予变频体表穴位电刺激10min后再行丙泊酚静脉麻醉,穴取次髎、肾俞,疏密波,频率2Hz/100Hz,刺激时间15~20min;Ⅱ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麻醉效果、麻醉剂用量、麻醉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Ⅰ组患者术中及术后BP、H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患者术中BP下降、HR减慢,与术前及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丙泊酚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114.3±6.1)mg vs(193.2±8.9)mg,P0.05];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早于Ⅱ组[(5.6±1.2)min vs(10.1±3.9)min,P0.05];Ⅰ组麻醉效果Ⅰ级率高于Ⅱ组(P0.05);Ⅰ组术后恶心、呕吐、术后宫缩痛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均P0.05)。结论:变频体表穴位电刺激超前镇痛能显著提高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剂用量,缩短麻醉后苏醒时间,提高了无痛人流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在人工流产过程中的镇痛作用及预防或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的有效性。方法将12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应用穴位电刺激预刺激5min后改用治疗频率,同时行人工流产术。对照组60例则用传统方法行人工流产术。分别观察2组患者术中的血压(收缩压)、心率及术中、术后恶心和呕吐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2组比较,对照组心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收缩压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穴位电刺激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能有效降低和减轻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安全、经济、简单的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全身麻醉中的辅助镇痛效应,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TEAS复合全身麻醉组(TEAS+全麻组),每组30例。全麻组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进行诱导插管;术中异丙酚靶浓度为(3.0±0.5)μg/mL,瑞芬太尼恒速输注(22±5)mL/h,顺式阿曲库胺间断静脉注射。TEAS+全麻组选用疏密波(2 Hz/100 Hz)TEAS患侧合谷配劳宫穴、内关配外关穴30 min,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记录两组TEAS前、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1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观察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质量、气管拔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放射免疫法测定TEAS前、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术毕各时间点血浆中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TEAS+全麻组的MAP平稳,优于单纯全麻组(P0.05)。TEAS+全麻可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缩短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TEAS+全麻组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及术毕的-βEP水平与单纯全麻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麻醉中,TEAS可强化单纯全麻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血浆中-βEP的升高有关,是一种较为优良的麻醉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的镇静和镇痛作用。方法:将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风险评估Ⅰ-Ⅱ级、拟行人流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内关、太冲,B组行宫颈阻滞麻醉,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宫颈阻滞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至术后30 min,对BIS及术中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两组BIS在经皮穴位电刺激15 min后显著下降,B组无显著变化,A、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3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B组、A组、C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不良反应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赵素珍  郑秋霞  郑海霞  占丽芳 《新中医》2020,52(22):132-134
目的:观察腕踝针技术在人工流产术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将 100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在手术前、手术中不给予任何镇痛措施,行常规人工流产术。试验组在术前 30 min,腕踝针行皮下浅刺,留针至术后 1 h。分别观察 2 组术中、术后 30 min 疼痛程度、人流综合征发生程度。结果:试验组术中扩宫时、负压吸引时、手术结束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5 min 疼痛程度 VA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 6.0%,低于对照组 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12)。试验组术后宫缩痛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79)。结论:腕踝针技术能有效提升人流术镇痛的效果,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杨保仲  郭祺  井子夜 《针刺研究》2021,(3):231-234,25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晋中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初产妇120例,将有分娩镇痛要求的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组和联合组,将同期无分娩镇痛要求的产妇设为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按自然分娩常规程序处理;...  相似文献   

8.
游晨羽  樊云 《中医药导报》2023,(10):74-78+124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分娩镇痛的效果及镇痛机制。方法:将102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比较两组镇痛前及镇痛后0.5 h、1 h、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各产程时间、缩宫素用量、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检测镇痛前及镇痛后0.5 h、1 h神经递质水平[强啡肽(DYN)、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0.5 h、1 h、2 h VA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对照组VAS评分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缩宫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后30 min、60 min血清DYN、5-HT水平均高于镇痛前,血清DA水平均低于镇痛前,差异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老年骨关节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麻醉中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100例老年骨关节炎行初次TKA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前于超声引导下行术肢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TEAS超前镇痛,两组均在全麻下实施TKA。比较两组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恢复情况、生化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也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h、6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即刻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指标均明显升高,而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镇痛满意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超前镇痛应用于骨关节炎初次行TKA的老年患者安全有效,可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中麻醉药...  相似文献   

10.
刘明国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40-40,50
目的观察穴位神经刺激用于下腹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作用,及对曲马多用量的影响。方法将下腹部手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曲马多自控镇痛;B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曲马多自控镇痛。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满意,B组曲马多用量更少,不良反应更轻,运动时疼痛较轻。结论穴位电神经刺激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针刺组给予激痛点针刺加TDP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肌肉紧张带位置,在肌筋膜线上密集拔罐,同时针刺。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5次。以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进行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定,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1个月后的评分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29/30),高于针刺组的83.3%(25/30),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针刺组的疗效减退,总有效率为40.0%(12/30),而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RI、VAS及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两组评分有所上升,但观察组的评分较针刺组低(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较好疗效,联合肌筋膜线拔罐可有更好的远期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常规的穴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1例)和对照组(172例)。对照组患者用毫针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外关等穴,接G6805电针仪治疗,同时配合推拿、颈椎牵引,静滴扩张血管药物;治疗组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时,用毫针破坏相应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再留针通电。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综合疗效以治疗组为优(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有效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聂周婷 《上海针灸杂志》2019,(10):1159-1162
目的观察腕踝针在人工流产术中对疼痛及人流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在人工流产术前20min进行腕踝针镇痛治疗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人工流产术过程中、术后15min及术后30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成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及术后15min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min两组间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流综合征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中及手术后均未发现晕针、针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腕踝针在人工流产术中能发挥即时的镇痛作用,同时可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安全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心肌康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艳丽  刘秀芬 《中医杂志》1993,34(9):537-539
一文报告应用心肌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证119例的临床结果,并随机设对照组86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心肌康疗效满意,对3种病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治疗和改善心气阴两两虚证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通过心肌康的药效学实验,说明该药对大鼠实验性钴心肌病模型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通过急,慢毒安全性实验评实其无任何毒性,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及Vitalstim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针刺组,Vitalstim电刺激组和针刺结合电刺激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结合组有效率93.3%,常规针灸组有效率66.7%,单纯电刺激组有效率63.3%。结合组评分高于单纯针灸组及单纯电刺激组(P<0.05),单纯针灸组及单纯电刺激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组疗效优于两组单纯治疗组。结论:应用针刺联合Vitalstim电刺激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更好,二者联合是一种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独取后溪穴或后溪穴配合其他穴位治疗各种病证在临床中应用很广泛,文献报道屡见不鲜,而独取后溪穴是后溪穴的一大特色。独取后溪穴可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肩周炎、足跟痛、胸胁痛、面肌痉挛、盗汗、麦粒肿、脚气、疟疾等。以后溪穴作为主穴,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的病证有:配合谷、中渚治疗偏头痛;配束骨治疗风寒头痛;配肾俞治疗腰痛;配申脉治疗眶上神经痛;配劳宫治疗小儿惊厥;配阳陵泉治疗急性胸胁挫伤;配合谷、中渚治疗中风手指屈伸不利;配地仓、颊车治疗面瘫。笔者在临床中独取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皮多点进针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运用头皮多点进针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并观测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清内皮素的变化。结果:观测组疗效显著(P〈0.05),观测组的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清内皮素有明显变4G(P〈0.05)。结论:头皮多点进针电刺激对缺血性脑中风有确切疗效,其治疗机理与改善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胆绞痛是胆道系统疾病急性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 ,发作时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 ,并向右侧肩背部放射 ,常伴有恶心、呕吐 ,或寒战、发热 ,用电针止痛是一种简便速效的办法 ,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所选 1 2 0例均为门诊病人 ,经 B型超声波、血白细胞分类以及血生化检查确诊 ,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组(A组)、电针拮抗肌穴位组(B组)和基础治疗组(C组),每组45例,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5次,共治疗4星期。观察患侧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B组与C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治疗在改善患侧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优于单纯电针拮抗穴位和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20.
观察化瘀生新合剂(由黄芪、当归、党参、川芎、桃仁、益母草、白术、炮姜、炙甘草等9味中药组成)联合雷 火灸对促进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后子宫内膜修复、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确诊为早期宫内妊娠并自 愿行人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雌激素疗法治疗,即于人流术后当天开始予以口服 补佳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化瘀生新合剂联合雷火灸(取穴:中极、神阙、关元、双侧子宫、双侧归来)治 疗。观察2组患者的子宫恢复情况、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子宫结合带连续性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子宫恢 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阴道流血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明显缩短,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子宫动脉血流情况:观察组两侧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 流速度(S/D)平均数值均较对照组好,但除右侧子宫动脉 S/D 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结合带连续性情 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子宫结合带中断例数较对照组少,连续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 人流术后在雌激素疗法 基础上加用化瘀生新合剂联合雷火灸治疗,能更有效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从而更好地预防宫腔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