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3期刊登了“靳祖鹏副教授释疑”一文,文中提到“枸杞叶不入药,其作用一般医学书籍无记载”。笔者认为此说法不妥。枸杞叶在历代本草中被称之为地仙苗、甜菜、枸杞尖、天精(草)、枸杞苗、枸杞菜、枸杞头等,最早被《名医别录》所收载,其性味功效与枸杞子并条,以后《药性论》、《千金方》、《食疗本草》、《圣惠方》、《圣济总录》、《日华子诸家本草》、《本草纲目》、《本经逢原》和现代的《中药大辞典》等十几部医药著作,其性味、功效和方剂均有专论。它既可入汤剂,也可做粥或代茶内服,又可外用点眼及洗浴。具有除烦益志,补五  相似文献   

2.
夏台,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属有名未用药。其载曰:“夏台,味甘,主百疾,济绝气。”陶弘景氏注曰:“此药乃尔神奇,而不复识用,可恨。”后世《新修本草》、《千金翼方》、《证类本草》均转载之,仍属有名未用药。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附录在【艾】药之后,并云...  相似文献   

3.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 .的干燥成熟果实。原称“恶实” ,又称“恶实菜”。始载于南北朝叫名医别录》。如《名医别录》卷二 ;“恶实 ,味辛 ,平 ,无毒。主明目 ,补中 ,除风伤。根茎 ,治伤寒、寒热、汗出 ,中风 ,面肿 ,消渴 ,热中 ,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1]此后至明《本草纲目》以前的本草即多沿用《名医别录》的记载 ,以“恶实”作为正名载录本品。如南北朝·雷学文《雷公炮炙论》卷中 :“恶实 ,雷公云 ;凡使 ,采之 ,净拣 ,勿令有杂子 ,然后用酒拌蒸 ,待上有薄白霜重出 ,却用布拭上 ,然后焙干 ,别捣如粉用。…  相似文献   

4.
1 药用部位的选择和认定古代药物学家根据药物不同部位的作用 ,选择药物的入药部位 ,非药用部位则予以剔出 ,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①去皮论 药物去皮 ,记载很早。如 :肉桂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 ,有“去粗皮”的炮制要求。“去粗皮”目的在于去掉药效差的部分。汉代《金匮玉函经》中大黄、附子、杏仁、巴豆等药物也需去皮 ,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②去心论 所谓“心” ,泛指根、皮类药物的木质部或果实的胚芽而言。如巴豆 ,在《类证活人书》中记载 :“去心皮膜” ,以降低其毒副作用 ,正如《握灵本草》所云 :“巴豆不去心作呕”。丹皮去心 …  相似文献   

5.
<正>海藻也称落首、海萝。《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寒"。《名医别录》曰其"味咸,无毒"。《药性论》载"咸,有小毒"。《本草新编》云"入脾"。《本草求真》曰"入肾"。《本草再新》载"入肺、胃二经"。《神农本草经》云"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本草便读》曰"海藻,咸寒润下之品,软坚行水,是其本功,故一  相似文献   

6.
《证类本草》向上推溯,源于《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源于《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源于《唐本草》,《唐本草》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追本求源,来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墨字别录药。要研究《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的来源,首先要了解陶弘景怎么撰写《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可从陶隐居序文起了解。陶隐居序云:“本经所出邵县乃后病时制,拟仲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8.
自《本经》以降,大抵皆谓葶苈子为泻肺涤痰、行水消肿之峻药。言其味辛苦;言其性,或曰寒;或曰大寒,亦有言其有“毒”者。如景岳曰:“有毒”。《药性论》曰:“有小毒”。述其主治,只宜体实而远虚,《别录》直言葶苈子:“久服令人虚”,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更说:“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后致虚”;  相似文献   

9.
几次教“中药”的过程中,发现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三本《中药学》,关于枳实的性能前后所论不同:1964年编的言其“微寒”,1977年和1978年编的言其“微温”。为什么一药而寒温各异,这引起了我的疑思! 考枳实首载《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以后《别录》等多数本草均言其“微寒”,《吴普本草》引《李当之药录》则说枳实为“大寒”。近年来许多中药教材(如南京、江西、山东、上海等地中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学》),亦言其“微寒”。《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和《全国  相似文献   

10.
对细辛毒性和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按该书序录云,上品药是无毒的。至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始在细辛条下明确写上“无毒”二字,此后诸家本草大多亦未言有毒。但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载有:“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顾观光误《本草经集注》为《别录》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序》云:“梁陶隐居《名医别录》始分玉石草木三品为三卷,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三品为三卷,又有序录一卷,合为七卷。故《别录序》后云:‘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原本,论病名之形诊,记题品录,详览施用。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分为七卷’。”从这段序文来看,顾氐误解《证类本草》卷一“梁陶隐居序”〔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  相似文献   

12.
《海药本草》,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载国外输入药材的专书。因原书早佚,今天只能散见于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笔者曾据《证类本草》作了统计,其中所引《海药本草》的药物共123味。这些记述不仅补充和纠正了我国唐以前诸本草(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冰片的药性问题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启明 《中成药》1993,15(5):43-43
冰片,古称龙脑香,为芳香开窍药,与麝香齐名,世称“冰麝”。我国古代所用的冰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又称梅片,属于天然品。我国药用冰片的历史远在《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云:“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此载中,仅有主治、用法,而缺“气味”。作为本草药品入载,则始于唐《新修本草》。其药性,历来众说纷纭。诸多说法不独  相似文献   

14.
六、性味功能考山茱萸的性味,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味酸,平”,《名医别录》:“微温无毒”,《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药性论》:“味咸、辛,大热”,《唐本草》:“味酸,平、微温无毒”,《本草纲目》:“气味酸,平,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酸,微温无毒”,《本草求真》:“睐酸,微温而涩”,《本草从新》:“酸、涩、微温”。古本草对山茱萸性味的记载是:言酸、平、微温者居多,谈辛、甘、大热者甚少,正如缪希雍论及山茱萸性味时说:“岐伯甄权加辛,然尝其味必是酸多辛少”。近年来我们在对伏牛山茱萸生物学特性的调查中,发现其八个自然品系中确有一个(珍珠红)尝其味酸、涩微辛,这证明古人言辛并非妄说。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15.
狠毒作为药用,历史悠久。早在《本经》就记载:“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蛊毒”。《别录》云:疗胁下积癖。《药性论》云:治痰饮症瘕”《滇南本草》云:“治胃中年深日久饮食结住、积久稠痰、状粘如胶。攻虫疾利水道、下气、消水肿、吐痰诞”。近年来,许多文献记载狼毒治疗淋巴结结核、骨、皮肤结核,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慢性气管炎、阴道滴虫等证。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彤  张杰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7):431-431
石膏味辛 ,性寒 ,无毒。主要作用在于凉而能散 ,透表解肌 ,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使其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如《神农本草经》曰 :“石膏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名医别录》曰 :“除时气 ,头痛 ,身热 ,三焦大寒 ,能解肌 ,发汗、止消渴、烦逆、咽热。”《甄权本草》曰 :“治伤寒头几裂 ,壮热 ,皮如火燥。”《大明本草》曰 :“治天行狂热。”张元素曰 :“止阳明经头痛 ,发热恶寒 ,大渴引饮 ,中暑 ,潮热 ,牙痛。”《本草备要》曰 :“泻大热 ,解肌 ,生津 ,治中暑自汗 ,为发斑 ,发疹之要品。”总之 ,石膏的…  相似文献   

17.
紫苏子药名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世美 《河南中医》2005,25(5):62-63
目的:通过对“紫苏子”名称的考释,为“紫苏子”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紫苏子”名称的源流。结果:“紫苏子”原称“苏”之“子”,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紫苏子”之名始见于唐初《药性论》及方书《备急千金要方》等;宋以后的《本草品汇精要》、《雷公炮制药性解》、《炮炙全书》、《神农本草经读》等本草及炮制、药性著作则在“紫苏”项下介绍“紫苏子”;而《炮炙大法》、《本草崇原》、《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用“苏子”作为“紫苏子”正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材学》、《中华本草》、《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本草、炮制与辞书均以“紫苏子”作为正名。结论:“紫苏子”应作为本草的正名。  相似文献   

18.
山茱萸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茱萸是一种名贵的木本药用植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悠久的历史。对山茱萸的品种、产地、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性味功能、配伍主治等方面进行一些本草考证,以求古为今用,为该药的现代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一、品种考《吴普本草》记载:“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华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名医别录》记载:“九月十月采实。”《本草经集注》记载: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图经本草》记载:“木高丈  相似文献   

19.
虎杖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性味苦寒,归肝胆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祛瘀。《药性论》曰:“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滇南本草》曰:“攻诸肿毒,利小便。”《名医别录》曰:“虎杖破留血症结,且有止痛之功。”虎杖一味,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凉血散瘀利湿。有热能清,有毒能解,有湿能利,瘀浊能排,是实是虚,只要具备“毒”、“瘀”之证,均可辨证配伍应用。临床用于治疗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毒,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蛇蜕,又名蛇壳、龙衣、青龙衣。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种蛇类蜕下的干燥皮膜,性味咸、甘、平。《名医别录》上说本品无毒,《本草纲目》上也称无毒,久煎尤良,《药性论》上说有毒,药理实验证实本品毒性极低(《中华本草》),临床实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