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同病类证的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辨病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扩展和延伸,是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复方丹参滴丸能在美国FDA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作为适应症,与国际惯例和现代医学实行了接轨。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丰富中医辨病论治的实践,这些取决于我们能否突破常规,为这一创新思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3.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辨病论治在肾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都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是中医的精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医诊断治疗学的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医家对辨证论治的片面强调使人们忽视辨病论治的发展.将中医学术带人只辨证不辨病的思想误区。随着医学的发展.不难看出辨证论治亦有其局限之所、不足之处。在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以辨病为基础.在辨病的基础上病证合参。  相似文献   

5.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林宗广 《中医杂志》2002,43(12):946-946
答:在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所谓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无容置疑。但单讲西医辨病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医不仅强调辨证论治,在某些情况下也讲辨病论治,  相似文献   

7.
李柱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33-133
辨证论治和辨病治疗都是中医理论基础,在当前中医临床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辨证论治,而忽视了辨病治疗.内病外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报道也以一病一法,一法一方为主,而理论探讨较少.笔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论述内病外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一家之言或为抛砖引玉,呈与同道.  相似文献   

8.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样 ,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点 ,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中医外科学和临床其他学科一样 ,历来重视辨病论治 ,而且由于研究对象不同 ,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需要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去完善、规范和发展 ,建立一个新的辨病论治体系 ,并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中医外科的临床疗效。1 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源远流长中医外科对疾病的认识由来已久 ,商代开始有外科病名的记载 …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21,36(9)
对于肿瘤这类病程长病情复杂的慢性病,目前中医只是强调辨证论治,而忽视了辨病论治。从辨病渊源、理论基础、病机本质特点、辨证论治不足、辨病辨证统一等方面,阐述加强辨病论治的必要性,如何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做到辨病与辨证的统一,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3,54(2):93-9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古代医学诊断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辨治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往往容易造成辨治思维的局限.完整的辨治方法应包括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分别阐述了辨证、辨病、审因、辨症的内容及其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社会到来,妇女绝经期疾病的相关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中医药对绝经期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可与西医的激素替代疗法相媲美,且毒副反应少。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各种文献报道的中医药治疗绝经期疾病的研究,对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祖国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症”,历时短者1~2a,长者10~20a,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牛活质量。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不能对盲人谈绘画,因为盲人无法知道光彩。其实只要对盲人的表述生动确切,是可以使其得到美的光彩。因此,我们有义务对社会多做表述,积极鼓励对理论的探讨。这篇文章所论中肯,虽非尽善,但有创见。若能由此引发共鸣,不仅有益于中医,更有益于社会。  相似文献   

14.
柳文虎 《河南中医》2002,22(4):12-13
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停滞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可产生各种痰病。中医的痰病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西周、先秦以降至晚清三千多年,代有阐发,已基本形成一个以痰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是新发疾病,故中医学对艾滋病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艾滋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发现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布规律,但仍然存在问题。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是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模式,可用来开展中医证候的研究。文章归纳总结了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便更好地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241例,根据其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并进行中医证候要素分类,使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模型筛选出影响ACS预后的具有交互作用的中医证候要素,并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结果 241例ACS患者中血瘀证最为常见213例(88.4%),其次是气虚证、阴虚证、痰浊偏寒证、痰浊偏热证、阳虚证、气滞证;经GRACE危险分层,高危患者21例(8.7%),中低危患者220例(91.3%);应用MDR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2.480+1.969(血瘀+痰浊偏寒+阳虚),发生不良预后危险的比数比例为7.167(OR=7.167,95%CI:1.583,32.441)。结论 ACS患者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和气虚,出现阳虚+血瘀+痰浊偏寒证的ACS患者较不出现的患者6个月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可能性的百分比要高。  相似文献   

17.
先进性,表达的是一种时代需求。不同时代对先进性要求水平虽然不一样,但新时代的先进性总是以旧时代先进性为基础,是对旧时代先进性的发展。衡量中医先进性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对现代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果中医完全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则说明中医的先进性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反之,则说明其先进性水平还不够,还需要提高。"科学化"对应的是"非科学化",过分强调"中医科学化"容易被人误解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科学化是对知识发展的要求,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根本指归,科学水平与社会需求有时并不一致,笼统地谈"科学化",难以充分体现社会价值。现代化概念中包含有先进性,但"现代化"与"先进性"不能完全划等号。过于强调现代化,容易引起对中医传统的反叛,影响对传统中医精髓的继承。以"现代化"指示中医的发展方向,虽然体现了时代性,但不能突出其先进性。将"先进性"确定为中医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以科学化、现代化定义造成的模糊认识。先进性对应的是落后性,落后的东西一定是不适应或不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对待落后的原则只能有两个,一是要淘汰,二是要改进发展。淘汰的是那些已经没有社会价值的东西,改进发展的则是那些虽然落后但仍然具有社会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疮疡成熟后的首要治法是切开排脓引流,脓肿成熟是切开引流的重要前提。因而,辨脓成熟与否成为决定用刀破脓的关键环节。从古籍文献中梳理历代外科所用的辨脓方法,研究发现辨脓法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经验积累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发展充实于宋金元时期,成熟完善于明清时代。文献研究彰显了辨脓法的重要性,为现代中医外科临证辨脓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诊断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医证候诊断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应与分子生物学、数学、化学学科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研究中医证候,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