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国首项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中抽样29079人,发现中国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房颤对患者最重要的危害为缺血性脑卒中,对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已达成共识。但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和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90例心房颤动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其随机分配为风湿性组和非风湿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INR调正结果及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湿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和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但在使用时应注意控制药量防止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临床上对心房颤动(Af)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重视,房颤的正规抗凝治疗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总结了在我院内科住院的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现分析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东鹏 《上海医药》2009,30(4):182-185
心房纤颤(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为13%。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栓塞性卒中作为其主要合并症之一,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栓塞性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现状,探讨影响抗凝治疗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房颤患者157例,采用电话随访方式了解157例患者拒绝抗凝治疗的原因。随访期间11例患者死亡,8例患者失访[包括联系方式变更、患者和(或)家属拒绝配合随访],实际完成有效电话随访138例,有效随访率为87.9%。结果 138例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率为67.4%(93/138),随访期间抗凝治疗率为29.7%(41/138),随访期间抗凝治疗率明显低于住院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拒绝抗凝治疗的最主要原因为患者担心抗凝治疗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55.6%(25/45)],随访期间拒绝抗凝治疗的最主要原因为医师在随访期间未告知需继续抗凝治疗[38.5%(20/52)]。138例患者出院后复诊治疗在一级医院随访期间抗凝治疗率为17.3%(9/52),在二级医院随访期间抗凝治疗率为26.0%(13/50),在三级医院随访期间抗凝治疗率为52.8%(19/36),不同等级医院随访期间抗凝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郑龙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27-102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瓣膜性心脏病引起房颤及脑栓塞高危患者的非瓣膜病性房颤发生脑卒中危险眭大,系统在长期应用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脑栓塞发生率为68%,因此早期及时应用华法林抗凝洽疗是降低高危房颤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关键。  相似文献   

8.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且是中风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治疗可显著降低中风发生概率,改善老年患者预后。但口服抗凝药治疗易导致出血事件,特别是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大出血的概率增加。本文就老年人群NVAF的特点、风险及抗凝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治疗老年人群NVA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房颤患者千万,中风危险在增加房颤并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五”抗凝治疗: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国内首项心房颤动流行病学、房颤中风危险评估和抗栓治疗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成果显示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它容易促发心力衰竭,引发血栓栓塞导致中风甚至死亡。由于临床部分患者因症状不明显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也被称作“无形的杀手”。国际上早对心房颤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治疗控制,但中国对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诊治状况一直是空白:同时国际上多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11.
12.
宋凌鲲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32-343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导致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AF,NVAF)和风湿性瓣膜性房颤栓塞的危险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5.6倍、17.6倍。  相似文献   

13.
房颤患者233例抗凝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了解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233例住院房颤患者治疗的回顾性调查,观察并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差异性。结果心脏瓣膜病性房颤与心脏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亚组分析显示在心脏瓣膜病性房颤与心脏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人群中,其抗凝达标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在心脏瓣膜病性房颤抗凝治疗人群中,曾经行瓣膜置换手术与未行手术的患者之间,其抗凝达标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抗凝治疗与医生的抗凝意识有关,也与患者的接受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强度抗凝在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进行本次临床研究.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低抗凝强度(1.60~2.00)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的抗凝强度(2.00~2.50)华法林进行治疗.治疗的期限为1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脑梗死、出血以及消化道功能异常).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5.00%)均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5.00%)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抗凝强度对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房颤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最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口服抗凝药物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手段。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研发克服了华法林治疗窗窄、需要长期监测INR的弊端,但也有许多临床试验在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的同时,验证和发现了出血、肝损伤等不良反应。现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中国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间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01例,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将其分为快速抗凝组和常规抗凝组。快速抗凝组的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4.5 mg,随后按流程每日调整剂量至INR稳定达标;常规抗凝组的初始剂量为1~3 mg,随后根据对患者的风险与获益评估调整华法林剂量。主要终点是比较2组间的INR稳定达标率、达标时间和安全性。结果 至1周、2周和1月时,快速抗凝组INR稳定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抗凝组(48.2% vs 4.4%,P=0.000;91.1% vs 40.0%,P=0.000;96.4% vs 48.9%,P=0.000)、INR稳定达标时间分别为(8.3±2.9) d和(13.2±4.5) d(P=0.000)。随访至1年,快速抗凝组的INR稳定达标率为54.5%(30/55),而常规抗凝组仅为31.8%(14/44),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快速抗凝组与常规抗凝组2周内INR ≥ 4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4%(3/56)和6.7%(3/45)。结论 华法林快速抗凝治疗比常规抗凝不仅更安全有效,而且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多普勒超声证实有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抗凝药物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例心房附壁血栓患者经强力抗凝药物治疗14~20 d,附壁血栓消失,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及时发现附壁血栓并给予积极强力抗凝药物治疗,对避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附壁血栓造成外周血管栓塞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林川 《北方药学》2013,(7):83-83
目的:探究分析对房颤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房颤患者共50例,根据接受治疗的方式进行分组,为抗凝组与抗栓组,每组各有患者25例。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房颤有着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高的特点,正确使用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房颤给患者带来的生命威胁。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较大的价值意义,但抗凝治疗方法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李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3):F0003-F0003
随着对心房颤动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推广,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凝治疗的病人明显增多,我院自2004年6月至今对38例房颤病人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48-62岁,基础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扩张型心肌病,血压控制于140/80mmHg以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低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栓栓塞发生率8.3%,出血发生率5.6%(2/36);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22.9%,出血发生率2.9%(1/3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且未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