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侧束枝传导阻滞(下称BBBB)的心电图与病理变化,国外文献从1912年开始至今已有多数学者报告,BBBB的心电图表现亦日趋被广泛重视。克山病的BBBB也有一些报告。兹将1954——1965年所观察的903例各型克山病人中的342例束枝传导阻滞,其中62例BBBB的临床心电图进行分析(21例有病理材料,10例有心脏传导系统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正>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学生,住院号79—8504。入冬以来反复感冒,近数日来发热、心慌、胸闷,逐渐加重于1979年12月31日入院。检查:心率130次,节律不齐,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拟诊为急性  相似文献   

3.
<正>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头昏、心悸、胸闷已年余,无晕厥史。肥胖体型,血压150/80,心率慢而不齐,平均约50次,心尖区置级SM,无舒张期杂音,A_2>P_2,心界向左下扩大,两肺呼吸音正常,X光胸片示左心室弧稍延长,心胸比例略大于0.5,主动脉弓突出。各项化验无特殊发现。  相似文献   

4.
<正> 电转复消除右束枝传导阻滞过去未见报道,一般认为电转复不能消除束枝传导阻滞。本院遇到一例急性心肌梗塞,右束枝传导阻滞,并因吞咽动作诱发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电转复,意外的消除了右束枝传导阻滞。患者,男,60岁。因饱餐后心绞痛发作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已二十年。来院时血压160/110mmHg,脉搏120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7.5℃,头颈部无异常,两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动脉与肺循环血管关系的解剖和临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与肺动、静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肺血管灌注技术和腐蚀铸型技术 ,制备34例标本进行观测。结果 :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存在大于毛细血管的吻合 ,吻合支位于支气管壁、肺动脉壁和肺胸膜下 ,长度为 (13.8±9.7)mm(3.6~29.4mm) ,直径为 (215±61) μm(65~540μm) ,吻合方式有端 -侧和端 -端两种 ;支气管动脉与肺静脉间未发现吻合支存在。结论 :支气管动脉与肺循环血管交通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患者刘某某,男,54岁,陕西藉,电工,住院号5682,于1986年5月19日,以头昏头痛伴胸闷气短12年加重2年之主诉入院。于入院前12年中因“高血压病”、“脑血管痉挛”、“高心病”、“高冠心伴发作性房颤”住外院  相似文献   

7.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冠心病和心肌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征  宋莉  王悦 《黑龙江医学》2005,29(7):535-535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心肌病、冠心病、心肌炎等。为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64例LBBB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6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中不同类型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与无传导阻滞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的不同。结果 ①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30.5%。②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中,下壁组明显高于前壁组;而前壁组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下壁组。③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无传导阻滞组。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对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局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个尸颅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镰状皱壁沿视神经的长度为0.4~4.6mm,厚度为0.1~0.8mm。1/3的视神经因眼动脉或颈内动脉的上凸而隆突,鞍结节均较平坦,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视神经上膜,再上面为直回下面软膜,二膜问多数分开。结论:眼动脉和颈内动脉可凸入视神经,致视力、视野改变。由于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所以宜接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问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若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时,实际上是沿视神经与视神经上膜间或沿上膜与直回下面软膜间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有半数需切断界面间的纤维小梁。  相似文献   

10.
11.
心脏冲动的传导在生理或病理的条件下受阻滞,统称为心脏传导阻滞,可发生于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以窦房及房宣传导阻滞最常见,现简述于下。一、房室传导阻滞(AVB) 1.定义和心电图表现 AVB指冲动从心房到心  相似文献   

12.
室上性激动受阻于左束支而不能下传者,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绝对不应期病理性持续延长或左束支断裂(如心脏手术损伤左束支)时,室上性激动沿右束支下传,使室间隔右侧面及右室先要除极,前者向量指向左,后者指向右前.由于右室壁较薄,综合QRS向量指向左前或左后.随后激动通过室间隔传向左室.  相似文献   

13.
郭建东 《中外医疗》2011,30(35):55-55
目的观察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走行、比邻及其主干与舌表面和舌中线的关系,为舌部手术提供安全范围。方法观察(1)舌动脉的起源、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走行;(2)舌动脉和舌下神经与各解剖标志点的距离;(3)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解剖关系。结论 (1)在舌根呈"V"形区域内操作较为安全;(2)舌根温控射频减容治疗时控制深度、角度,可确保操作安全;(3)在舌根区域后部,舌动脉靠舌中线较近;舌根区域前部,舌下神经距离舌中线较近。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报告19例小儿Ⅲ~0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者5例,后天性者14例,病程短者4d,长者4个月。有昏厥发作史者3例。在抢救治疗中除应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烟酰胺外,有2例分别安装临时性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7例随访6个月~10年,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3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6.
手背动脉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指软组织损伤,使用手背动脉皮瓣进行治疗更趋简单且预后良好。方法用43具成人上肢标本,35具红色乳胶灌注,8具铸塑模型,分层解剖。结果第1掌背动脉主要起自桡动脉;第2掌背动脉由腕背动脉和掌深弓上穿支吻合形成;第3,4掌背动脉主要起自掌深弓上穿支,但有细的腕背动脉分支加入。第2,3,4掌背动脉近侧吻合点和远侧吻合点径大于0.6mm。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房室交界处和室性早搏可引起假性房室传导阻滞已被注意,但是其临床意义仍有争议.有认为隐匿性早搏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它所引起的传导阻滞是一种生理性干扰,故称假性房室传导阻滞,但亦有认为这种早搏毫无例外地均伴有房室交界处组织病变,与莫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有着同等的临床意义、我们将近年来收治的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5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脏传导阻滞在AMI中的总发生率为38%;与前壁心梗比较,下壁AMI以房室阻滞(AVB)为主;相对于下壁、前壁以束支传导阻滞多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其住院死亡率、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何妨婵  伍鸿钧 《医学文选》1995,16(3):193-195
根据对腰脊神经后支的解剖学观察和对腰腿痛的治疗实践,提出腰椎小关节损伤、劳损、进行性变、骨赘形成,腰脊神经后支受压,累及神经支配范围而发病,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腰部脊柱旋转复位和腰脊神经后支阻滞,以恢复腰椎小关节的正常位置,松解神经受压,从而缓解腰腿痛症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