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血栓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 胃癌4例, 乳腺癌2例, 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 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 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随访6~24个月, 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  结论  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709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静脉血栓病例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709例PICC置管患者中1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约1.7%。经溶栓治疗及强化护理,血管再通,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ICC置管技术及术后维护、健康教育在预防静脉血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以静脉血栓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深静脉血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分析23例以深、浅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栓塞部位、是否合并肺栓塞、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血小板计数、原发肿瘤类型、转移与否以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肿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上肢3例,下肢13例),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7例(上肢2例,下肢4例,胸壁1例),凝血功能检查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均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抗凝血酶活性不同程度下降,D-二聚体水平增高,5例合并远处脏器转移.抗凝治疗及腔静脉滤器降低血栓复发、大出血及致死性肺栓塞.结论 不明原因的静脉血栓患者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存在,抗凝治疗及腔静脉滤器是降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名于化疗前接受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年龄、性别、穿刺血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FIB、PT及APTT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11名患者出现了PICC相关静脉血栓.没有患者出现肺梗塞及其它严重并发症.血管状况及凝血指标是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率低.置管部位及凝血指标是影响血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98例接受PICC置管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108例)及无血栓组(1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98例患者中,同步放化疗患者180例(60.4%),单纯放疗患者118例(39.6%)。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108例(36.2%),其中症状血栓26例(8.7%),无症状血栓82例(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中具有高脂血症史、置管长度﹤45 cm、同步放化疗、血管超声检查次数≥3次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步放化疗是食管癌放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同步放化疗可能增加食管癌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加强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监测及诊断,有助于及时进行抗栓治疗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妇科肿瘤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置管前进行健康宣教,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置管期间规范化护理和管理,321例置管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经扩容、抗凝、溶栓和抗炎等治疗,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血栓基本溶解,血栓部位血管血运正常,无1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妇科肿瘤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置管前进行健康宣教,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置管期间规范化护理和管理,321例置管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经扩容、抗凝、溶栓和抗炎等治疗,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血栓基本溶解,血栓部位血管血运正常,无1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利伐沙班预防乳腺癌深静脉置管化疗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接受深静脉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 治疗组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10 mg 口服1次/d, 连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未接受预防抗凝治疗。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 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 CRT形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35例乳腺癌患者, 置管总天数共19 035 d, 平均置管天数为81 d。对照组118例, CRT发生率为28.0%(33/118);治疗组117例, CRT发生率为20.5%(24/1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165例, CRT发生率为18.2%(30/165), 血栓最常见于腋静脉管周(63.3%, 19/30);锁骨下静脉置管63例, CRT发生率为39.7%(25/63), 血栓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管周(88.0%, 22/25);输液港7例, CRT发生率为28.6%(2...  相似文献   

11.
3722例肿瘤病人颈内静脉置管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颈内静脉置管技术要领,探讨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顺利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对3722例肿瘤病人置管病例成功及不顺利原因分析,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98.76%病例置管成功;6.4%病例在穿刺过程中出现不顺利情况,主要原因有误入动脉等.结论 熟悉颈内静脉局部解剖及体表标记,了解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顺利情况和并发症,并能够采取应对措施,能够提高置管成功率.凝血功能障碍者、局部解剖标记不清者应慎重置管.熟练的穿刺技术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此项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5例,肺栓塞者1例.观察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接受手术、地塞米松治疗和中心静脉置管上存在差异(P<0.05).30例患者在肿瘤确诊2个月内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并发感染、地塞米松的应用、接受手术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时易并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间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146例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静脉血栓进行分组,48例发生静脉血栓者为观察组,98例未发生静脉血栓者为对照组。对发生静脉血栓者发生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进行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Pearson相关分析中,对凝血指标与静脉血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前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指标均高于发生静脉血栓后,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均低于发生静脉血栓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PT和APTT指标低于对照组,TT、FIB和DD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血栓与PT和APTT指标呈现正相关,与TT、FIB和DD指标呈现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凝血指标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相关性静脉血栓有显著相关性,临床需对患者凝血指标严格观察,尽量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近年来静脉置管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输液,正逐渐取代头皮针、套管针输液方法。通过中心静脉导管频繁使用化疗或其他刺激性药物、静脉高营养等,避免了长期周围静脉输注引起的静脉炎及静脉血栓。随着静脉置管的应用日益广泛,静脉导管感染也明显增加,预防静脉导管感染成为控制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2000年7月~2002年7月,我院432例肿瘤患者静脉置管,有23例发生静脉置管感染。现将感染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癌症患者VTE的年发生率约为0.48%,是普通人群的4倍。这一方面可能与肿瘤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患者接受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激素治疗、放射治疗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深静脉留置导管普遍用于肿瘤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的治疗,因此深静脉留置导管所致并发症的预防应引起重视。股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创伤极小的操作,穿刺安全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为不能进行上肢穿刺的肿瘤患者建立起一个维持时间较长且安全的静脉通道,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统一采用德国医疗责任公司生产的MonoV330深静脉留置导管行深静脉置管,所有病例按无菌技术进行管理,采用常规深静脉置管方法,每周换药2~3次,敷料破损、脱落、污染、渗液、渗血、出汗等随时更换。严格掌握深静脉置管适应症,为不宜作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者,建立起一个维持时间较长且安全的外周静脉通道,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股静脉穿刺置管共计135例,其中有5例出现了下肢明显肿胀,排除癌栓脱落及癌细胞转移,临床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凝血机制的异常,如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等,从而导致血栓发生,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发生血栓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约为非恶性肿瘤患者的4~7倍。目前有关发生恶性肿瘤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恶性肿瘤及治疗相关因素,可根据恶性肿瘤相关血栓的生物学标志物及其危险模型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预防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一般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但经肝素抗凝治疗后又常常发生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的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及器官出血。因此,本文就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发生的原因、抗凝治疗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及其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供血液肿瘤科的临床医师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包括肺癌)常见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研究结合文献分析住院肺癌患者Ⅷ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肺癌病区2007年9月~2008年10月间260例肺癌患者中发生的15例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转归。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12例的发生与静脉置管相关。肺栓塞通过增强cT扫描确诊,其余静脉血栓通过超声确诊。经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血栓完全消失。结论血栓栓塞症是肺癌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及时的确诊和包括低分子肝素为主的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血栓得到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9.
杨敏  王延风  于雷 《中国肿瘤》2015,24(11):944-948
摘 要: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而目前缺乏与此相关的特异性的评估方法。全文主要从置管、肿瘤患者特点及抗肿瘤治疗三个方面来总结肿瘤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赵晶  姜达 《癌症进展》2013,11(1):48-52
正恶性肿瘤患者90%以上存在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亦称血栓前状态,是指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凝血、纤溶、抗凝系统等功能失调导致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状态。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动脉血管事件,已成为肿瘤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血栓形成多提示预后不良。因此,在血栓前状态,即高凝状态时给予积极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