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呈阳性与心率失常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室上性心率失常比例为28.33%,室性心率失常比例为40.00%,心肌缺血比例为21.67%;观察组患者对应比例分别为11.67%、23.33%与8.33%;实验组患者ST-T段与房室传导阻滞检出异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真实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客观数据,为预后治疗患者提供科学、精确的医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远程心电监测检查78例明确诊断为心脏病或存在心脏不适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其中42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远程心电监测与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及缺血性ST-T改变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78例患者中,远程心电监测及常规心电图分别检出62例、46例心律失常患者(P<0.05),同时分别检出14例、6例患者心电图存在缺血性ST-T改变(P<0.05);在完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42例患者中,远程心电监测与24h动态心电图分别检出34例、30例心律失常患者(P>0.05),同时分别检出10例、7例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的患者(P>0.05)。结论远程监测无论在心律失常还是缺血性ST-T改变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远程监测对心律失常及缺血性ST-T改变的检出率与24h动态心电图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h Holter)的昼夜变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1例OSAS患者(OSAS组)和151例无OSAS患者(对照组)进行24h Holter检查,分析昼夜心电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昼夜动态心电图指标:白天ST-T缺血性改变发生率;夜间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发生率、传导阻滞发生率、ST-T缺血性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S患者24h Holter显示夜间有多种心电图异常,可能与OSAS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有关。提示24h Holter可作为OSAS诊断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期前收缩(PS)后第1个窦性搏动发生ST-T改变,在临床心电图中屡见不鲜,其临床意义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收集116例动态心电图,旨在对PS后ST-T改变意义作一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符合统计分析的动态心电图共116例。PAS82例,其中ST-T改变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51例患者检出有缺血性ST-T改变,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34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17例。表明70%的缺血属SMI,仅30%的缺血伴随有症状发作。由于SMI其发作具有隐袭性,易被忽视,而SMI有可能是急性心梗或猝死的先兆,应予以认真对待。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为1996年10月~1999年1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夜间ST-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24h动态心电图有ST-T改变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56例有间歇性夜间显著ST-T改变的患者为研究组,47例有持续性ST-T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显著升高(31.9%比67.9%),胸闷、胸痛(27.7%比66.1%),高血压(48.9%比71.4%),高脂血症(31.9%比42.9%),糖尿病(17.0%比46.4%)的发生率及左前降支(LAD,21.3%比57.1%)、左回旋支(LCX,14.8%比37.5%)、右冠状动脉(RCA,12.8%比35.7%)病变比例明显增大(P0.05或0.01)。结论:24h动态心电图中夜间ST-T显著改变诊断冠心病价值较大,可以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一个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1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和陈旧心肌梗塞患者先后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7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阳性患者中,74例冠状动脉造影有显著冠状动脉狭窄。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在可疑冠心病组及陈旧心肌梗塞组分别为86%和89%,准确性分别为75%和89%。表明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与准确性较高,在日常活动中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探讨早期心肌缺血变化的一个可靠及方便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在急性胃肠炎诊治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急性胃肠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观察组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照组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比较两组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及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及 ST-T 段改变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岁以上伴有中度以上脱水者心律失常及 ST-T 段改变检出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下组(P〈0.05)。结论急性胃肠炎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患者是否伴有心律失常及 ST-T 段改变的预测更加准确,40岁以上中重度脱水患者需加强心电动态监护。  相似文献   

9.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通常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近年来,有关专著虽曾提及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心电图的伪性改善现象。但是对心绞痛发作时原倒置T波转为直立,是心肌缺血加重的表现,甚至可能是心肌梗死(MI)的先兆,仍缺乏足够的认识。现将本院见到的心绞痛发作时ST-T伪性改善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老、中、青年龄组具有ST-T改变的心电图各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的年龄组的ST-T改变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结论 对不同年龄组心电图ST-T的改变采取相应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心电图不同类型异常改变的发生率及形成机制。方法选取45~55岁的围绝经期女性300例门诊体检心电图,必要时加做24 h动态心电图或参考以往资料;按绝经与非绝经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分组统计,分析心电图改变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 300例患者中异常心电图者占67.67%,以早搏及联律、心动过速和ST-T改变为主;临床合并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其心脏疾患发生率高。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以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按照随机、双盲和交叉的方式进行。对象为24例经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有隐性心肌缺血的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比较阿替洛尔和硝苯啶的抗心肌缺血作用。5例服用安慰剂未按随机处理,3例服药期间未作动态心电图监测,故予剔除。其余16例分析如下。这16例的年龄63±8岁。所有患者均有冠脉病变和心绞痛史,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心动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38例冠心病(心绞痛型)确诊患者行24h动态心动图监测.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到138例患者因心肌缺血所致ST段下移516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439次(占85.08%).结论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对于该类型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 心电资料 患者女,66岁。身高150厘米,体重50公斤。动态心电图号340号,记录器号5575。患者以往查体有室上性早博,无其他心脏异常,本次就诊要求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生活日记显示24小时内病人无心绞痛及其他不适症状,活动照常。动态心电图显示:频繁的心肌缺血表现,与活动和休息无关,发作间歇心电图恢复正常。 2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系指解剖上有明显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心电图异常ST-T的伪性改善较为多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ST-T的伪性改善相对少见,而急性心肌梗死时异常QRS-ST-T全面伪性改善更为少见,作近遇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晚期妊娠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0例晚期妊娠孕妇的心电图资料,对心律失常及ST-T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 (1) 1560例孕妇有心电图改变426例,发生率为15.76%.其中Ⅱ、Ⅲ、aVF ST段改变9例(3.65%),T波改变56例(22.76%),窦性心动过速79例(32.11%),窦性心动过速合并ST-T改变58例(23.57%),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0例(4.06%),频发室早12例(4.87%),短P-R综合征22例(8.94%).(2)第二胎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第一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7天复查心电图,其心电图改变与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妊娠可引起心电图改变,主要与妊娠一系列生理改变、妊娠胎次及自身适应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ST-T段改变情况。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心脏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心电图检测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测,对比两组患者ST-T段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ST段缺血性压低、V1-V6 T波直立V1 T>V5 T、V4-V6 T波低平或倒置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ST-T段检测可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诊断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倒置T波出现正常化(TWN)改变与冠心病(CHD)相关性,其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有TWN改变患者75例,全部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明确诊断,部分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结果 CAG阳性70例,阴性5例。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TWN改变与CHD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心肌缺血的一个诊断指标,TWN可在PCI术后早期出现。  相似文献   

19.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00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8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8岁三个年龄组与30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0.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多为功能性.治疗重点以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心肌缺血(隐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认为有重要意义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率高,发作隐匿以及与心肌骤停密切相关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分析观察105例SMI在动态心电图中的表现特点,并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996年1月至1996年12月本科DCG检测病人747人次,有缺血性ST-T变化148例,其中SMI105例(占70.94%),男83例,女22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62.8岁)。冠心病64例(其中陈旧心梗6例),高血压病Ⅱ-Ⅲ期9例,心肌炎1例,慢支5例,肺心1例,风心2例,高脂血症2例,糖尿病3例,待查18例。 采用美国SP公司生产的ACS型全息24小时DCZ仪,选择R波为主的导联(CM_5)ST段水平或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