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早孕自然流产妇女100例血清进行人巨细胞病毒(HCMV)IgM、IgG的检测,并和正常早孕妊娠妇女进行比较;应用ELISA对20例早孕自然流产后绒毛进行HCMV-IgM、IgG检测.结果显示流产组中HCMV-IgM阳性和HCMV-IgG、IgM双阳阳性率与正常孕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0例流产绒毛阳性率60%,说明HCMV通过血液传播给胚胎,引起流产.孕妇原发与继发感染与早孕自然流产有相关性,HCMV-IgM和HCMV-IgG与HCMV-IgG、IgM双阳阳性率与发生流产次数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自然流产妇女弓形虫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妇女与弓形虫 (Tox)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对自然流产的 4 76例孕妇外周血进行了弓形虫循环抗原 (CAg)和特异性抗体 (Tox- Ig M,Tox- Ig G)的检测 ,并和正常妊娠妇女作比较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经 EL ISA测定为阳性的 1 4例孕妇流产物进行 Tox- DNA检测。结果 流产组 CAg,Tox- Ig M,Tox- Ig G等阳性率分别为 5 .2 5 % ,6 .30 % ,1 1 .76 % ,其中 CAg及 Tox- Ig M阳性率与正常孕妇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 ;1 4例流产物中 Tox- DNA阳性 8例 ,阳性率为 5 7.1 4 %。结论  Tox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引起流产 ;孕妇急性感染与自然流产有相关性 ,CAg,Tox- Ig M,CAg+Tox- Ig M阳性率与发生流产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导致胎儿流产、畸形、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等。方法 :对 1318例 (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妊娠 13~ 4 0周、年龄 2 2~ 38岁孕妇应用 EL ISA法及 PCR技术检测孕妇血清和胎儿脐血 ;对检出巨细胞病毒阳性患者进行 PCR检测。结果 :1318例孕妇中共检出 HCMV- Ig M阳性患者 2 9例 ,两组阳性率分别为 2 .5 6 %和 1.79%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在 2 9例阳性孕妇中有 3例自然流产 ,1例孕 2 4周死胎引产 ,1例孕 2 8周 B超提示无脑儿行引产术。在 1318例孕妇中检出 HCMV- Ig G阳性 97例 ,两组阳性率分别为 11.97%和 2 .2 8%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 P<0 .0 1)。对 HCMV- Ig M、HCVM- Ig G阳性患者进行 PCR检测 ,并追踪 HCMV- Ig M、Ig G阳性孕妇在该院分娩的胎儿 4 3例 ,抽取胎儿脐血检测 HCMV- PCR,结果 PCR阳性率分别为 17.2 4 %、 3.0 9%、 9.30 % ,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在 5例 HCMV- Ig M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中 ,有 3例畸形 (兔唇、狼咽 1例 ,腹壁缺损 1例 ,足外翻 1例 )。结论 :在优生优育门诊中 ,EL ISA法是检测孕妇宫内感染的筛选方法 ,结合 PCR技术是当前迅速、简便的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自然流产患者中的HPV B19 Ig M、Ig G抗体及DNA,探讨其对自然流产的预防及诊治价值。方法收集病例组(自然流产孕妇)和对照组(中晚期正常妊娠孕妇)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HPV B19 Ig M、Ig G抗体,PCR检测HPV B19 DNA,比较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待产孕妇感染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检测到3例HPV B19 Ig M阳性标本,对照组未检测到阳性标本;病例组HPV B19 Ig G阳性率为46.15%,低于对照组阳性率63.46%;病例组HPV B19 DNA阳性率为21.15%,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率3.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沙地区自然流产孕妇中HPV B19的感染率高于正常妊娠孕妇,推测HPV B19感染与自然流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孕妇正常早孕绒毛、自然流产绒毛和稽留流产绒毛端粒酶活性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分析不同流产样本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分析30例正常早孕绒毛、30例自然流产绒毛和30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端粒酶活性,利用RT—PCR对90份绒毛组织中hTERT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正常早孕绒毛、自然流产绒毛和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比率分别为80.0%、23.3%、6.7%,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与其它两组绒毛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288、32.851,均P〈0.05);hTERTmRNA阳性率分别为83.3%、26.7%、6.7%,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与其它两组绒毛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461、35.623,均P〈0.05)。结论自然流产和稽留流产的发生与端粒酶的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对41例自然流产妇女(病例组)的流产组织进行HCMV DNA检测,以及采用免疫组化(IHC)检测HCMV感染阳性者流产组织局部细胞因子(IL-2、IL-10、TNF-α)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HCMV DNA的阳性检出率为41.46%,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为13.33%,两组HCMVDNA的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CMV阳性病例组IL-10较对照组升高(P<0.05),IL-2有所降低(P<0.05),TNF-α无显著差异。结论:HCMV感染与自然流产有关,HCMV感染会引起孕妇免疫功能进一步抑制,促进了胎儿宫内感染并可能最终导致流产。  相似文献   

7.
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及弓形虫感染与自然流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衣原体 (chlam ydia trachomatis ,C)、支原体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 )和弓形虫 (toxocara,T)对自然流产的影响。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别对 4 5例自然流产患者和 5 2例正常妊娠自愿人工流产孕妇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 U检测 ;T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 munosorbent assay,EL ISA )方法检测血清中 Ig M抗体。 结果 自然流产组 C、 U、 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2 2 .2 % (10 / 4 5 ) ,17.7% (8/4 5 )、 6 .7% (3/ 4 5 ) ,与对照组 5 .8% (3/ 5 2 ) ,7.7% (4 / 5 2 ) ,1.9% (1/ 5 2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随着流产的次数增加 C、 U和 T的检出阳性率增加 ,感染与自然流产次数呈正相关。 结论  C、 U、 T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感染源之一 ,可作为确定自然流产病因指标。  相似文献   

8.
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 ( CMV)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流产、宫内生长迟缓及智力发育障碍等。为了解妊娠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 ,我们检测 4 10名孕妇血清 CMV特异性 Ig G和 Ig M抗体。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来我院产科门诊检查的孕妇 ,取静脉血 2 ml分离血清检测 CMV抗体。1.2 方法酶免疫斑点技术检测抗体。2 结果2 .1 孕妇 CMV- Ig G、CMV- Ig M阳性率4 10名孕妇中 CMV- Ig G阳性为 4 0 2名 ,阳性率为98.0 5% ;CMV- Ig M阳性为 9名 ,阳性率为 2 .2 0 %。2 .2 各年龄组孕妇抗体阳性率比较按孕妇年龄分为≤ 2 5岁 ,2 6岁~ ,…  相似文献   

9.
孕期干预减少宫内感染所致出生缺陷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孕期干预减少人巨细胞病毒 (HCMV)和弓形虫 (TO)宫内感染所致出生缺陷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检测 3 0 95例有异常孕产史的孕妇外周血中的 HCMV和 TO特异性抗体 Ig G和 Ig M,对 HCMV Ig M阳性者再检测 HCMV晚期 m RNA。对 119例 HCMV Ig M和 HCMV m RNA均阳性者服用中药金叶败毒颗粒 ,12 9例作为对照 ;给 13 1例 TO Ig M阳性者服用西药螺旋霉素 ,13 9例作为对照。结果 中药金叶败毒颗粒可使孕妇 HCMV Ig M和 HCMV m RNA转阴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42 .64 % (5 5 / 12 9)提高到 71.43 % (85 / 119) (χ2=2 0 .87,P=0 .0 0 1) ,宫内传播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47.5 0 % (19/ 40 )下降到 2 0 .0 0 % (15 / 75 ) (χ2 =9.47,P=0 .0 0 1) ,并大大减少了流产、死胎、先天畸形等子代生长发育异常。西药螺旋霉素可使孕妇 TO Ig M转阴率从 3 5 .2 5 % (49/13 9)提高到 72 .5 2 % (95 / 13 1) (χ2 =3 7.63 ,P=0 .0 0 1) ,宫内传播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2 4.2 4% (8/ 3 3 )下降到 7.3 5 %(5 / 68) (χ2 =5 .65 ,P=0 .0 0 2 )。结论 筛选孕期 HCMV Ig M和 HCMV m RNA阳性以及 TO Ig M阳性的妇女 ,分别给予金叶败毒颗粒和螺旋霉素可减少因因宫内感染所致的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深化孕产妇管理在预防巨细胞病毒 (CMV)宫内感染方面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有异常孕产史的育龄妇女 2 90 7例、孕妇 3 193例外周血中 CMV特异性抗体 Ig G和 Ig M,筛查出 CMV Ig M阳性育龄妇女 2 10例、孕妇 2 45例 ,观察中药对 Ig M转阴率以及孕妇的宫内传播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观察育龄妇女治疗转阴后再次妊娠情况。结果 :中药治疗可使育龄妇女 CMV Ig M转阴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41.2 8% (45/10 9)提高到 77.2 3 %(78/10 1) (χ2 =2 7.91,P=0 .0 1)、孕妇从 41.94% (52 /12 4)提高到 75.2 1% (91/12 1) (χ2 =2 7.90 ,P=0 .0 1) ,孕妇宫内传播率从 41.46% (17/4 1)降低到 2 0 .83 % (10 /4 8) (χ2 =4.45,P=0 .0 3 ) ,流产等胎儿异常明显减少 (χ2 =5.43 ,P=0 .0 2 )。结论 :应用 EL ISA法 ,从孕前开始筛查 CMV Ig M阳性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应纳入孕产妇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柳州地区习惯性流产患者抗β2糖蛋白1 (抗β2-GP1)抗体阳性率,为当地习惯性流产的诊治提供资料。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间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科确诊为习惯性流产的患者30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院体检的正常妇女2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抗β2-GP1 Ig G、Ig M水平,并分析阳性率。结果病例组血清抗β2-GP1抗体总阳性率为7. 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病例组血清抗β2-GP1 Ig G阳性率为6. 0%,与对照组的1. 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抗β2-GP1 Ig M阳性率为1. 0%,与对照组的0. 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抗β2-GP1 Ig G检测可作为习惯性流产的筛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IL-2受体和IL-6在复发性自然流产绒毛、蜕膜组织中的含量变化,探讨IL-2和IL-6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2例正常早孕及33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IL-2受体、IL-6含量变化。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IL-2受体的含量高于正常早孕妇女(P<0.05),IL-6含量低于正常早孕妇女(P<0.05);在不同流产次数中,IL-2受体、IL-6含量在绒毛、蜕膜组织中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生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探讨异常孕产史妇女中人巨细胞病毒 ( HCMV)和弓形虫 ( TOX)的感染情况 ,提高防范意识 ,保障母婴健康。方法 :对 14 5例有异常孕产史妇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技术进行 HCMV- DNA和 TOX- DNA的检测。结果 :HCMV和 TOX的阳性率分别为 4 4 .4 4 %和 32 .4 0 % ,表明有异常孕产史者与 HCMV和 TOX感染有密切关系。进一步证实了孕妇在孕早期、孕中期检测 HCMV和 TOX具有重要的优生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流产、宫外孕、死胎、畸胎孕产妇血清进行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RV)、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 virus,CMV)、单纯疱疹病毒 (herpsimplex virus,HSV) 型 3种病毒的特异性 Ig M和 Ig G抗体检测 ,以调查异常妊娠对 3种病毒的感染率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2 0 0 2年 1月~ 9月间在本院检查的正常孕妇 14 8例 ,异常妊娠孕妇共 333例 ,分成 3组 :即自然流产组 (2 5 4例 ) ,宫外孕组 (6 5例 )和分娩死胎、畸胎组 (14例 )。1.2 标本收集与处理 采静脉血 3ml,分离血清 ,用于测定 Ig M,Ig G抗体。1.3 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何丽亚 《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2):746-747
目的 :研究早期自然流产孕妇及其胚胎感染巨细胞病毒 (CMV)的情况。方法 :按研究方案采集孕妇血清、宫颈管分泌物及胚胎绒毛组织 (研究组 83例 ,对照组为计划外妊娠无痛人流者 10 0例 )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 CMV-Ig M;应用 PCR技术热启动 Taq DNA聚合酶扩增基因检测宫颈管分泌物及胚胎组织中 CMV-DNA。结果 :(1)自然流产组血清 CMV-Ig M阳性率 18.0 7% (15/ 83 ) ,对照组阳性率 4.0 0 % (4/ 10 0 ) ;自然流产组胚胎 CMV-DNA阳性率 16.83 % (14 / 83 ) ,而对照组阳性率 3 .0 0 % (3 / 10 0 )。两组分别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2 )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宫颈管分泌物中 CMV-DNA检测 ,差异无显著性。(3 )血清 CMV-Ig M阳性者 ,其胚胎感染的发生率达 89.47%(17/ 19)。结论 :早孕母血 CMV-Ig M阳性者致胚胎感染的风险极大 ,可引起自然流产。孕前宜检测血清感染 CMV情况 ,早孕期有感染者 ,应预防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在反复自然流产(RSA)和正常流产人绒毛组织中的蛋白和mRNA表达,探讨HLA-E与不明原因RS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5例RSA人绒毛组织和35例正常流产人绒毛组织中细胞学定位以及HLA-E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两组中均有HLA-E阳性表达,RSA组的HLA-E在人绒毛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流产组(χ2=131.125,P<0.0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RSA组和正常流产组均有HLA-E表达,对比显示RSA组的HLA-E表达低于正常流产组(t=1.937,P<0.05).结论 RSA妊娠妇女早孕绒毛组织中HLA-E在组织细胞学蛋白和mRNA水平均较正常人工流产妊娠妇女早孕绒毛组织中降低,提示自然流产妊娠妇女存在HLA-E表达异常,HLA-E可能与RSA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武汉地区妊娠妇女和育龄妇女 To RCH - Ig M抗体水平。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 ISA)检测 86 7例妊娠妇女和 2 95例育龄妇女血清中 To Rc H- Ig M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娠妇女 To X、Ru V、CMV、HSVl 和 HSV2 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0 %、6 .1%、3.8%、2 .6 %和 1.2 % ,育龄妇女的分别为 2 .8%、1.0 %、3.0 %、0 .6 8%和 0 .6 8%。妊娠妇女 Ru V-Ig M阳性率显著高于育龄妇女 Ru V - Ig M阳性率 (P <0 .0 1)。有异常孕产史妇女 To X- Ig M阳性率为 11.4 % ,明显高于无异常孕产史妇女 To X- Ig M阳性率 2 .3% (P <0 .0 5 )。妊娠妇女中农民组Ru V - Ig M阳性率为 1.2 % ,明显低于服务行业组 (8.2 % ,P <0 .0 5 )。结论 武汉地区妊娠妇女To RCH- Ig M抗体水平高于育龄妇女 ,应加强优生优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HCM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孕妇HCMV感染状况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抗体夹心法检测6 022名孕妇血清中HCMV-Ig M水平。结果:孕妇血清中HCMV-IgM阳性率为1.11%,其中正常孕妇为0.78%,习惯性流产孕妇为14.72%。在随访的50例HCMV感染孕妇中,妊娠结局为自然流产者占32.00%(16/50);生理性黄疸者占26.00%(13/50),显著高于其他异常妊娠结局者(P<0.001)。结论:HCMV宫内感染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尤其是自然流产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视对育龄妇女的HCMV感染的筛查,增强孕期的保健水平,在妊娠的早、中、晚期进行复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卢银平  董继华  刘朝  曹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2987-2988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与习惯性流产(RPL)的关系。方法:采集习惯性流产孕妇和正常产前体检孕妇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血浆,分别用免疫荧光法和实时定量PCR检测HCMV pp65抗原和HCMV-DNA,并比较2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46例RPL患者HCMV pp65抗原有14例阳性,阳性率30.4%,50例正常体检孕妇HCMV pp65抗原有4例阳性,阳性率8%,2组孕妇HCMV活动性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2χ=6.76,P<0.01)。孕妇HC-MV pp65抗原阳性率升高,孕妇流产几率增加(2χ=6.39,P<0.01)。免疫荧光法和实时定量PCR有较好的一致性(93.5%)。结论:习惯性流产孕妇HCMV活动性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HCMV pp65抗原检测可作为RPL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孕前、妊娠期妇女进行HPVB19血清学检测,了解HPVB19感染情况,探讨HPVB19感染与早期流产的关系。方法:收集3628例女性患者,应用ELISA法对其进行HPVB19-Ig G、Ig M抗体检测。结果:3628例患者按季节分为春(1501例)、夏(752例)、秋(682例)、冬(693例)4组,按诊断分为早孕组(2329例)、孕前组(613例)、不孕症组(309例)、炎症组(126例)、不良妊娠史组(119例)、流产组(132例)6组,统计结果显示春与夏、春与秋、春与冬、秋与冬Ig M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孕组与不孕组、流产组Ig G、Ig M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孕组与不良妊娠史组Ig M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VB19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春季高发。另外HPVB19感染与流产有一定关系,应重视育龄期、早孕期妇女HPVB19的感染。需要对孕期妇女预防监测,防止孕期HPVB19感染,切断母婴传播的途径,降低新生儿HPVB19宫内感染机会,以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