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117例,并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合格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3例,胃86例,十二指肠部4例,结肠14例;EUS检查发现息肉41例,间质瘤19例,脂肪瘤6例,平滑肌瘤3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11例;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22例,黏膜下层35例,固有肌层60例。结论EUS可对SMT的类型和起源做出较为标准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镜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消化道SMT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15例消化道SMT患者,用二代IT刀及钩型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较大且位于胃底,转外科手术,余14例患者一次性顺利完全切除,无穿孔及大出血,随访1年15例患者复查胃、肠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ESD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护理配合方法,以提高ESD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63例SMT患者行ESD术,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操作,术后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3例患者中48例(76.19%)成功剥离,15例改用腹腔镜完整切除病灶。术中穿孔19 例(30.15%),10例经胃镜下金属夹成功封闭创面,9例改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术中出血配合使用热活检钳、电凝、金属夹治疗。51例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复发。ESD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SMT能通过内镜进行完整地切除,护理人员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配合,熟练操作器械并正确使用是保证ES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符合内镜治疗适应证的6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病灶切除治疗,观察患者的病症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本组6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病灶均完全成功切除,成功率100%。其中5例术中创面少量出血,给予血凝酶或钛夹止血。无术后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可以有效的切除病灶,是一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76-178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80例,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实施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病灶直径、病灶切除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和病灶直径对比中,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参照组,病灶直径明显大于参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切除效果对比中,研究组患者在横向切源阴性、纵向切源阴性和整块切除等病灶切除效果中均优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中,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意义(χ~2=5.1647,P=0.0230<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ESD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自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60例均为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据其临床表现及经超声胃镜检查结果确诊为SMT,并对这些行ESD治疗的SMT病例进行3个月、6个月、24个月的回顾性分析。结果除8例因种种原因而无法随访,其他术后成功随访的52例患者中(随访率为86.67%)有49例随访患者半年内切面愈合率81.67%,两年内切面愈合率达100%,另外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有癌细胞的存在,而采取其他手术方式治疗(胃大切)。结论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项简单有效、方便快速、费用低、损伤小、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 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对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且直径在5mm-15mm的SMT行EMRL治疗,切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内镜及超声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EMRL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横向切缘阴性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病灶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应用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内镜诊断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5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4例,囊肿2例,诊断符合率为91.67%(44/48)。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变一次性切除44例,占91.67%,术后仅出现轻微胸骨后疼痛4例,体温升高2例,经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结论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符合率高,并有助于明确其大小、所处位置、层次和浸润情况,为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消化道早期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ESD治疗的39例消化道早期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 39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的创面有出血现象,采用压迫止血后出血停止。其余34例患者术后没有发生出血、穿孔及其他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和术中的护理及配合,以及术后护理观察,可以保证手术成功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ESD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和高频电切术的应用,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将近5年来2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窥镜下诊疗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门诊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患者。男11例,女10例;年龄25~71岁。临床有腹痛、腹胀、进食不畅、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肿瘤位于食管7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彻底的消化道息肉切除方法。方法常规胃肠镜操作,找到息肉后在底部或亚蒂根部对称注射2~4 ml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退针后插入圈套器,套入息肉,收紧、电切。结果30例患者,28例均一次切除息肉,2例分次切除。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息肉安全、可靠,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蕾  周真真 《安徽医药》2019,40(6):631-634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EUS)结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34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患者均予以EUS结合STER治疗,通过EUS分析SMTs大小、生长情况、回声特点、浸润深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然后行STER,术后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并复查胃镜、EUS。结果 ①34例患者平均肿瘤直径(4.53±0.71) cm,肿瘤所在部位:胃底17例、食管10例、胃窦3例、胃体3例、胃角1例。②STER成功率为97.06%,1例患者EUS显示SMTs与周围组织粘连而无法继续治疗,转外科手术。3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71±12.30) min,术中平均隧道长度(4.76±0.90) cm,平均出血量(79.92±10.33) mL。共取出34枚肿瘤,其所在部位与EUS检查完全一致,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31例、间质瘤2例、血管球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9/3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95±1.26) d。④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3.5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结论 EUS结合STER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并分析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某院2017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110例疑似胃粘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适的内镜微创治疗方式,手术结束后为患者进行病理切片以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根据对患者进行的内镜检查结果,高频电刀治疗20例,黏膜剥离术10例,黏膜切除术20例,套扎治疗60例;术后通过超声内镜诊断,并与术后病理性质进行比较,其符合率为94.7%,来源层次符合率为95.8%。结论:根据结果显示,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效果,其安全性也具有极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40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18例(45.0%),胃间质瘤2例(5.0%),脂肪瘤2例(5.0%),胃底静脉瘤1例(2.5%),异位胰腺2例(5.0%),胃壁外压迫13例(32.5%),未见异常2例(5.0%)。胃壁外压迫性病变主要为脾脏(8/13,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3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及2例异住胰腺经内镜下切除;3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1例胰腺囊肿及1例胰腺囊腺癌经手术治疗。病理与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内镜超声诊断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患者共计189处病灶,181处病灶予以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5例;活动性出血21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内镜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ESD方法治疗的17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明确病变范围后,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明显抬举,即抬举征阳性者,行ESD治疗.结果 17例ESD治疗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病变完整切除率100%.结论 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