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经脑CT确诊为脑梗死的256例患者,按是否伴心电图异常分组.结果 256例脑梗死患者老年男性多见,发病高峰在56~75岁,伴心电图异常者136例(53.1%),且高血压、冠心病、血糖、血脂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其中1组中高血压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2组(P<0.05).结论 脑梗死常与高血压、冠心病相伴发生,且多伴有心电图、血糖、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与病情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3-2016-02收治的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48h内行心电图检测。统计所有患者心电图检测结果,并对比不同梗死部位心电图异常率及异常与正常心电图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分型及病死率。结果 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81例,异常率为71.05%,其中脑干异常14例,异常率为87.50%(14/16);丘脑-基底节区异常33例,异常率为91.67%(33/36);大面积梗死异常15例,异常率为88.24%(15/17);单个脑叶异常19例,异常率为42.22%(19/45);与单个脑叶异常率相比,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异常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异常率与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异常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电图正常组相比,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重度及中度神经功能缺失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与其梗死部位联系密切,其中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区域脑梗死易出现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异常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病死率明显较高,临床诊治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学分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关系。方法对136例急性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24~72h内行颅脑MRI检查确定梗死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作出影像学分型,于发病1周内,在患者床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同步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判断患者认知功能的情况,对比分析应用MRI进行的影像学分型与认知功能关系。结果额叶、颞叶脑梗死患者的MMSE和WAIS—RC评分明显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患者,P300潜伏时明显长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患者,但其P300波幅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惠者;中梗死和多发性梗死患者的MMSE和WAIS—RC评分明显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患者,B300潜伏时明显长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患者,但其P300波幅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患者。结论影像学分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型与抑郁关系。方法对144例急性大脑梗死患者于24-72h内行头颅MR1检查确定梗死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作出影像学分型,于入院后第2周,在患者床前采用Hamiltron(HAMD)抑郁量表进行测验,判断患者有无抑郁及抑郁的程度,对比分析MRI变化与抑郁的关系。结果在144例患者中,12例大面积脑梗死因2周后病情仍不稳定,不能配合抑郁量表评定,未能入组。其余132例患者中65(49%)例出现抑郁,统计结果显示各部位之间抑郁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2.613,v=4,P=0.013),其抑郁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955,v=8,P=0.011);大小不同的梗死其抑郁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2.877,v=3,P=0.005),其抑郁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1.233,v=6.P=0.011)。结论急性大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影像学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心电图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在心电图发生率、心电图改变的类型的是否存在不同,分别对我院脑梗死与脑出血病人各50例进行心电图对照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使临床医生在积极救治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同时,密切观察不同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从而防止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观察72例脑梗死患者,合并心电图(ECG)改变59例,占81.9%。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血栓ECG以窦性心动过速及左室肥厚劳损多见,脑栓塞以心房纤颤多见。CT与ECG对照发现,颤顶叶夫面积梗塞80%ECG正常;顶叶大面积梗塞灶ECG均提示心房纤颤。指出ECG改变与脑梗塞死型及部位相关。本组9例脑栓塞均由心房纤颤及心肌梗死引起,积极防治心脏病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115例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115例患者在发病后1~3 d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证实和确定脑梗死部位,并在入院24 h内行常规12导心电图检查,且以后每周复查心电图,观察心电图改变和病情变化情况。结果 115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79例(68.69%),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以ST-T改变最常见,其异常改变与脑梗死部位有关,并与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OCSP分型各亚型的关系。方法 对161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对其中配合检查的156例以及5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和43例健康正常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并探讨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75%,较高血压组35.19%,和正常对照组27.91%明显升高(P〈0.01)。脑梗死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腔隙性梗死49.1%,部分前循环梗死37.9%,和后循环梗死7.5%,完全性前循环梗死5.6%。OCSP各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的颈动脉狭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中重度的血管狭窄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结论 脑梗死同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明显相关,OCSP分型不能提示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因。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ACVA)是老年多发病,常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增加临床抢救难度,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为更好了解ACVA对心脏的影响,现将我院7年来281例老年ACVA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便于脑梗死溶栓治疗及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需要对脑梗死作规范、统一的临床分型。现在常用的有美国分型、瑞士LSR分型、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分型(与LSR分型类似)以及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OCSP分型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分型,简便、快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脑梗死分型,现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卒中单元2010年1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首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正常(〈15umol/L)及轻度增高组(15umol/L~30umol/L)及中重度增高组(≥30umol/L);根据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行TOAST分型。结果①Hcy轻度增高组与Hcy正常相比,血浆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余危险因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与正常组与相比,中重度增高组男性比例(P=0.014)及吸烟率(P=0.019)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P=0.004)及血浆维生素B12水平(P=0.002)明显低于正常;②Hcy正常组、Hcy轻度增高组的TOAST分型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以SAO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死(CE)型,Hcy中重度增高组LAA型比例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水平的Hcy伴有不同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的TOAST构成,Hcy中重度增高伴有高的男性比例及吸烟率,伴有低的高血压比例及低血浆维生素B12水平;Hcy中重度增高组TOAST分型以SAO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27例)和斑块组(40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19例)和稳定斑块亚组(21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血流中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结果 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颈动脉斑块组(30%)显著高于无斑块组(3.7%),不稳定斑块亚组(4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14.3%)(均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  相似文献   

13.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明显下降9例(90%),与对侧脑组织相比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MRA显示本组10例患者(100%)患侧大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均闭塞,同时合并对侧大血管狭窄或闭塞7例(70%).死亡2例,重残8例.结论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明显降低,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73例症状发作24h后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当天和第7天检测血液hs-CRP浓度,随访12个月探讨hs-CRP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当天和第7天hs-CRP浓度与脑梗死后12个月改良的Rankin分级(mRS)评分明显相关,mRS评分与第7天hs-CRP浓度较入院当天hs-CRP浓度关系更密切。结论脑梗死后第7天hs-CRP浓度明显高于发病24h内,提示hs-CRP对临床预后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是急性卒中有用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各临床亚型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各临床亚型患者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方法 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个亚组: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I)组(22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33例)和心源性脑梗死(CI)组(15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各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流速(Vm)、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通过屏气试验测定屏气指数(BHI);并与2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组Vm、PI、RI均显著升高(P<0.05~0.01),BHI明显降低(P<0.01);LI组Vm、BHI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CI组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脑梗死各亚组的CVR改变并不相同,AI、LI组CVR损害更为明显,CVR检测对急性脑梗死各亚型的血液动力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例,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尤瑞克林0.15PNA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7~14d。治疗期间针对性地给予抗血小板制剂(Aspirin100mg/d)以及其他常规治疗。结果 14例患者治疗7~14d后,平均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71.42%。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重型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CI患者5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NPY浓度,并以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ACI组血浆NPY水平于发病7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周后降至正常;病情严重组显著高于轻、中型组(P<0.05);大病灶组显著高于小病灶组(P<0.05)。结论 NPY不仅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与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及其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与MODS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30名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和 82例ACI患者血清CRP的含量 ,并对腔隙性脑梗死 (LCI)、急性单纯性脑梗死 (PACI)、ACI并发MODS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P <0 0 1) ,P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LCI患者 ,ACI并发MODS患者又显著高于PACI患者 (均P <0 0 5 )。ACI患者MODS的发生率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 (r=0 94 ,P <0 0 5 )。结论 CRP与ACI及其并发MODS明显相关 ,血清CRP水平对判断ACI的预后是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吞咽困难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99例,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划分为4型,于入院24h之内行标准床旁吞咽功能评估(SSA),判断有无吞咽困难,比较其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99例患者中吞咽困难者占45.73%(91/199),TACI(完全前循环梗死)中为76%(19/25);PACI(部分前循环梗死)中为42.25%(50/113);POCI(后循环梗死)中为35%(14/40);LACI(腔隙性梗死)中为38.10%(8/21)。各型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1.679,P〈0.05),两两比较只有TAcI和其他3型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困难是脑梗死后的常见症状,OCSP各型吞咽困难发生率的不同与缺血损伤不同区域的吞咽中枢以及缺血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分型(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急性脑梗死为根本死亡原因的7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TOAST分型方法进行亚组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心源性栓塞型(CE型)、小动脉闭塞型(SVD型)、其他原因型(ODC型)及不明原因型(UND型)。比较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特征。结果(1)LAA型死亡构成比(55.1%)最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LAA型住院病程最长(4.55±4.34)d,高血糖、高血脂、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及胆固醇水平高于其他卒中亚型;CE型以女性为主,死亡年龄最高(73.68±9.82)岁,主要分布于75~84岁,D-二聚体升高、既往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及心衰患病率高于其他卒中亚型,且心房纤颤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亚型相比,SVD型男性、入院时高血压、吸烟史所占比例最高。(3)住院期间并发症在不同病因分型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梗死部位方面,CE型以前循环为主,LAA型及SVD型则以后循环为主(均P<0.01);LAA型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脑疝和脑干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型主要死于脑疝,SVD型主要死于脑干梗死(P<0.01)。结论不同TOAST分型死亡患者在基线特征、梗死部位、直接死亡原因方面均存在差异,临床中需加强对患者病因分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对高危患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