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经术后病理确诊的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分为PIE组(15例,肿瘤>1.0 cm)、PTMC 1组(10例,肿瘤≤0.5 cm)和PIMC 2组(9例,肿瘤0.6~1.0 cm)3组,对3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超声检查结节内有微小钙化病灶者27例(79.4%),边界不清21例(61.8%),回声不均匀28例(85.3%),结节内有较丰富血流11例(32.4%),3组间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甲状腺全切术8例,改良颈部淋巴清扫术4例,中央区淋巴清扫术(CLND)30例.PTC组行CLND患者清除淋巴结5(2~30)枚,发生转移9例(60.0%).PTMC组行CLND患者清除淋巴结5(2~13)枚,其中PT-MC 1组清除4(2~6)枚,发生转移3例(30.0%);PTMC2组清除6(2~13)枚,发生转移2例(22.2%).FTC组1例小切口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患者清除淋巴结6枚,PTMC组5例清除6(2~7)枚,其中PTMC 1组3例清除6(2~6)枚,FTMC 2组2例清除4.5(2~7)枚.经统计学处理,PTC组与PTMC组及PTMC 1组与PTMC 2组之间清除淋巴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发生淋巴结转移14例(41.2%),将淋巴结转移患者以45岁为界分成2组,发现PTC组≥45岁的患者转移率(3/3)明显高于<45岁者(2/10)(P=0.035).经术后常规病理证实:3组多发病灶、双侧病灶、腺外侵犯和合并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检查对PTMC的诊断有重要作用,PTMC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能够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利于后续治疗和随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FTMC).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10,34 patients with PTMC diagnosed by pathology were divided to three groups. Croup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s tumor size was larger than 1.0 cm. Croup PTMC Is tumor size was equal or less than 0.5 cm. Croup PTMC 2's tumor size was 0.6-1.0 cm. The clinical data, lymphnod metastasis in neck and operation complic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By the ultrasonography (US) exam, there were 27 cases(79.4%) of microcalcification, 21 cases (61.8%) of irregular margin and 11 cases (32.4%) of intranodu-lar vascularit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three groups ( P > 0.05 ). All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 Eight cases underwent total thyroidectomy. Four cases underwent 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 30 cases underwent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 Among the CLND, 5(2-30) lymphnodes were removed in group PTC, 9 cases (60.0% ) had lymphnode metastasis. 5(2-13) lymphnodes were removed in group PTMC. Among PTMC, 4(2-6) lymphnodes were removed in group PTMC1, 3cases (3/10) had lymphnode metastasis,6(2-13) lymphnodes were removed in group PTMC2 and 2cases(2/9) had lymphnode metastasis. Six cases underwent minimal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 There were 14 cases (41.2% ,14/34) of lymphnode metastasis. PTC lymphnode metastasis was 100% (3/3) in age above 45y. Transient hoarseness occured in 7 cases. Transient hypocalcemia occurred in 2 cases. Conclusions Ultrasou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agnosis of PTMC. Performing the centre lymphnode detection with PTMC can verify the lymphnode metastasis and may guide subsequent treatment and follow-up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方法通过对3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男性6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1∶4.7,其中23例在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基础上发生的,光镜下特点为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被覆排列拥挤的异型上皮。所有病例均免疫组化标记,CK19显示弥漫强阳性。34例中有21例经5个月6年随访,均健在。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多数在甲状腺良性病变基础上发生,可早期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者甚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常规病理检查手术切除88例甲状腺癌中共检出9例微小癌,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结果 9例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诊断意义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内包涵体、核沟及纤维性问质反应.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乳头状癌变形的特殊表现,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至2006年手术切除甲状腺标本1 321例,常规病理检查筛选出微小乳头状癌,光镜观察其形态特点,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19的表达情况. 结果 1 321例中检出微小乳头状癌29例,组织学表现为: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复杂分支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样核、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标记29例CK19均阳性. 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乳头状癌的1个亚型,临床易漏诊,准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0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术中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中央区(Ⅵ区)94例占92.1%,颈Ⅲ区39例占38.1%,颈Ⅱ区15例占14.7%,颈Ⅳ区11例占10.7%,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跳跃式转移即单纯颈(Ⅲ区)淋巴结转移8例占7.8%。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多数转移至中央区(Ⅵ区),其次颈Ⅲ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需行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对于术中病理中央区(Ⅵ区)淋巴结阴性的患者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活检(颈Ⅲ区),既能清除病灶又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是否合并HT分组比较,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9例PTMC中,男女比例1:2.6,年龄(44.4±12.4)岁,术前甲状腺功能正常者97例(81.5%),肿瘤平均最大径(6.8±2.3)mm,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6例(30.3%),合并HT 41例(34.5%)。与未合并HT组相比,合并HT组中女性更多,发病年龄较小,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较高,肿瘤最大径较小,相互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HT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36.6%)稍高于未合并HT组(26.9%),且与年龄、肿瘤最大径显著相关。结论 PTMC合并HT在较年轻的女性、术前血TSH水平偏高者中较常见。起病年龄较小、癌灶最大径≥7.0 mm时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韩绘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63-16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肿瘤标本均未见包膜,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灰白色。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楚,部分肿瘤出现钙化现象,无坏死和出血,部分有砂粒感。乳头状癌组织散在纤维瘢痕组织中呈放射状浸润性生长。大多数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少数呈现实心团块或滤泡状。镜下可见真性乳头,以纤维血管为轴心,可有二或三级甚至多级分支。肿瘤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丰富且呈淡染,细胞重叠排列形成复层,可出现轻度异型。12例(80.0%)病理标本可见毛玻璃样细胞核,7例(46.67%)病理标本肿瘤细胞核出现包涵体,8例(53.33%)病理标本肿瘤细胞核出现核沟,核分裂少,核仁较小,4例(26.67%)病理标本肿瘤细胞出现砂粒体。结论对甲状腺组织进行多处取材,仔细观察,临床病理医生必须掌握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形态特点以及甲状腺疾病的病理变化,以降低临床漏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本院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64例,男16例,女48例;年龄29~67岁,平均(41.2±7.9)岁。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结果 PTMC肉眼可见灰白色小结节,多位于甲状腺实质内,质地中等,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界限不清,无明显包膜,部分呈放射性瘢痕样,有砂砾感;镜下可见向周围甲状腺组织放射状浸润性生长的乳头状癌,癌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者滤泡团块状;纤维血管轴心的多级分支真性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核、核内假包涵体、核沟,可见纤维间质反应及砂粒体。结论 PTMC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特征,其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真性乳头的形成和(或)特征性核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经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疾病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复习资料,筛选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例8例,应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以及特点。结果女5例,男3例,年龄40岁左右。形态特征:癌灶呈结节状或纤维瘢痕状,灰白色,界限不清,质硬,大小约为0.2~1.0cm,瘤细胞呈乳头状结构,毛玻璃状核、核内包涵体、核沟,纤维性间质反应或砂粒体。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为乳头状癌变型的特殊表现形式,常与其它良性疾病伴发,需在外检时细致、系统地多取材,仔细阅片,以免造成漏诊,引起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4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一侧PTMC,6例左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左侧PTMC,5例右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右侧PTMC。PTMC结节为质地较硬的细颗粒状,灰白和灰黄色,边界模糊,浸润至甲状腺实质内部,部分呈纤维化,部分则似纤维瘢痕样。肿块直径范围0.2~0.9 cm,小部分多发,大部分单发。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诊断困难,通过明确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可提高疾病诊断确诊率,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手术治疗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将38例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诊时间30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例,术后随访淋巴结转移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标本切片呈细小颗粒状,颜色呈灰白、灰黄色,外观粗糙或绒毛状,质地较硬,浸润甲状腺实质内部,呈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或者纤维瘢痕样。肿块直径在0.3~0.8 cm,质地较硬,多发结节为7例,单发结节为29例。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诊断困难,通过明确该病的病理特征,能够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英 《江西医药》2010,45(9):929-93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CK,TTF-1,TG,Syn进行染色。结果 21例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岁。甲状腺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乳头被覆上皮细胞CK,TTF-1,TG均阳性,Syn阴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临床外科中的常见病,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的独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3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此研究中的248例患者存在真乳头形成以及核改变特征;58例患者为无乳头状结构,同时存在砂粒体形成以及存在核改变特征;48例患者为滤泡型;8例为嗜酸细胞癌型,弥漫硬化型2例。随机选取196例患者进行5年随访,181例患者为无病生存,12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3例因其他疾病死亡。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除了表现真乳头结构外,部分也可无乳头状结构,可见核特征性改变,多数存在砂粒,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癌,同时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6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探讨诊断要点及手术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6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病率占同期甲状腺癌的17.2%,本组47(72.3%)例是在甲状腺良性痛变中发现的,18(27.7%)例是在颈淋巴结转移后,进一步复查甲状腺才发现的。组织类型以乳头状腺癌为主,女性多发,男女比为1:7.1。结论甲状腺微小癌以单发癌结节为主,带瘤生存期最长,多数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时或术后偶然发现,属低度恶性肿瘤,如第一次手术范围适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癌灶数、肿瘤总直径(TTD)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该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59例PTMC患者,将其分为单灶PTMC组(319例)和多灶PTMC组(140例).按照癌灶个数将多灶PTMC组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间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6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5~52岁,年龄高峰在30~40岁。女性42例;男性26例。右侧40例;左侧24例;双侧4例。大体观察:肿物大小不一,直径在1~3cm55例;直径在3~5cm13例。其中有完整包膜2例,有囊性变5例,囊内充满棕褐色液体,囊壁可见乳头状物,切面灰白或棕褐色。镜下:真乳头形成、特征性细胞核改变、砂粒体形成。通常甲状腺乳头状癌按其变异可分6个亚型:①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②包膜内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③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④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⑤嗜酸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⑥柱状细胞癌。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资料中有真乳头形成和特征性核改变的50例;无乳头状结构而有特征性核改变和砂粒体形成的14例;包膜内型2例;滤泡型1例;嗜酸细胞型1例。其中35例有砂粒体形成。12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5年。11例无病生存,1例疾病进展(因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真乳头结构和特征性细胞核改变,多数有砂粒体形成,是甲状腺癌较常见的类型,占甲状腺癌大部分,预后较好。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正确病理诊断对临床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接收在我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一共有150例,作为A组,另外,选取同一时期结节性甲状腺肿瘤的患者一共有300例,作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 A组患者的结节主要在甲状腺包膜周围,呈现灰白色;B组患者的结节大小不一;A组患者的结节大部分没有包膜,属于中心性病灶;与B组患者相对比,A组的囊性病变以及多发结节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单发结节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瘤都有非常明显的病理特点,能够为有效区分这两种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2岁,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 mm,25例(62.5%)为双侧微小癌,11例(27.5%)原发肿瘤侵出甲状腺包膜,21例(5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3例(7.5%)出现低钙血症表现,2例(5.0%)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侵袭性较高,因其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分析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例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0.8个月。无复发及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因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而发现微小癌2例,另6例术前怀疑为甲状腺癌,经病理证实为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均发生于颈深上组淋巴结。腺叶多发结节2例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发结节6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先期手术后,亲属中11人行常规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6例发现甲状腺结节,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均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结论PTMC多数在良性结节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族性发病罕见。术前触诊、彩色超声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组织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对甲状腺肿瘤高发区患者亲属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患侧腺叶切除术作为常规术式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