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敷料作为暂时性皮肤替代物可起到保护创面、止血、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等重要作用。创面敷料根据材料特性可分为传统敷料、相互作用型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组织工程敷料和智能敷料等。不同敷料各具特点,部分产品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纳米材料和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创面敷料的功能显著提升,敷料的作用也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复合及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对创面敷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背景:医用创面敷料的阻菌性测试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而对其阻血液传播病原体穿透性能的测试方法还是一片空白,且随着敷料行业的精细化发展,市场需求逐渐增多。目的:通过模拟不同临床使用条件,研究4种类型医用敷料阻血液传播病原体的穿透性能。方法:选用薄膜敷料、聚氨酯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无纺布敷料4种临床上常见的医用创面敷料,利用半湿态(外干内湿)和湿态两种方法模拟临床使用环境,采用噬菌体Phi-X174进行穿透挑战实验。结果与结论:(1)无纺布敷料有噬菌体Phi-X174穿透形成的噬菌斑,薄膜敷料、聚氨酯泡沫敷料及水胶体敷料没有噬菌体Phi-X174穿透形成的噬菌斑;(2)结果显示,无纺布敷料无阻止噬菌体穿透性能,薄膜敷料、聚氨酯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均具有阻止噬菌体穿透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由明胶和甲基丙烯酸(MA)聚合反应合成。GelMA水凝胶的制备方法简单,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机械性能可调节性,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在伤口敷料、药物释放支架及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对GelMA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概括,对近年来利用纳米材料、天然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与GelMA水凝胶结合对材料改性进行综述,并对应用于3D生物打印的多功能GelMA水凝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GelMA水凝胶属于多肽类水凝胶,脆弱易碎裂的特征极大限制了其应用,经过后期的改性提高力学性能的同时,可能将造成其生物相容性的降低,使材料的最终临床转换面临重大挑战。未来将通过不断探索复合天然/合成聚合物的混合水凝胶,提升支架的机械性能,同时保留GelMA优越的生物相容性。特别是纳米材料与GelMA水凝胶结合,将支架实现智能功能,尤其是在敷料支架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规范胶原贴敷料市场,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制定了胶原贴敷料的地方标准。通过制定胶原贴敷料的地方标准,从本质上对医用胶原贴敷料和美容面膜进行了区分,有利于实现对医用贴胶原敷料质量的严格控制。该文针对胶原贴敷料地方标准中的各条款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解析。  相似文献   

5.
背景:纳米银以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优势,较传统银制品抗菌效果更为突出,但有关其进入体内后产生的负面生物效应或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创面外用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兔体内的分布变化。  方法:将新西兰白兔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单次敷料组(又分为6小组)、多次敷料组(分为6小组)。均于兔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单次敷料组单次使用纳米银敷料外敷,不更换敷料;多次敷料组多次使用纳米银敷料外敷,其6小组分别于0 d,2 d,2 d和4 d,2 d和4 d,2 d和4 d,2 d和4 d更换敷料。于创面制作后2,4,7,14,30,60 d检测兔血、肝、肾、脾中银浓度。 结果与结论:应用纳米银敷料2d后,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血液、肝、肾、脾中银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应用第4天,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但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随时间呈进行性上升趋势,而单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呈进行性下降,这种变化在第7天时更为明显,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显著高于单次敷料组(P < 0.01)。移除纳米银敷料后,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含量均较前一时间点银浓度显著降低,尤以多次敷料组更为明显(P < 0.01)。制作创面后第30,60天,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已无差异(P > 0.05)。说明纳米银敷料用于创伤创面时能迅速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分布于肝、肾、脾等脏器;移除敷料后,血、肝、肾、脾中纳米银含量迅速下降至正常值,不会产生累积现象。  相似文献   

6.
水凝胶烧伤敷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烧伤的分类及愈合出发 ,提出了理想烧伤敷料的要求。阐述了各种敷料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对合成敷料的发展现状特别对薄膜敷料和水凝胶敷料的研究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分别对合成高分子水凝胶及天然高分子水凝胶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最后讨论了合成烧伤敷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背景:细菌感染是影响伤口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伤口渗出液里含有的大量炎症因子、蛋白酶和自由基都会减缓伤口的愈合速度。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的研发对治疗外科感染伤口有重要的意义,是创伤敷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的:观察添加纳米银的海藻酸钙敷料的抗菌活性、吸湿能力及细胞毒性。 方法:将纳米银材料添加到海藻酸钙中制备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并通过使用平板计数法、MTT法、电子显微镜观察法观察敷料的抗菌活性、吸湿能力及细胞毒性,再与银离子海藻酸钙敷料和海藻酸钙敷料进行对比,以期显示出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的具有强抗菌性及低细胞毒性的优势。 结果与结论:与银离子海藻酸钙敷料和海藻酸钙敷料相比,添加纳米银的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更强的抑菌作用(P < 0.01),细胞毒性较低(P < 0.01);3种敷料的吸湿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证实此添加纳米银的海藻酸钙敷料的具有强抗菌性及低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新型天然类敷料的性能特点和在运动性皮肤创伤中应用前景。 方法:以“敷料,天然生物材料,皮肤创伤”为中文关键词;以“surgical dressing, natural biomaterials, leptin and healing of wound”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4-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天然累敷料与皮肤创伤相关的文章;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3余篇。经阅读标题、摘要、全文后,排除内容重复文献筛选后纳入22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传统的敷料虽然有一定的吸湿和保护作用,但愈合过程中易黏连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并且止血能力不足,透气性能差等。临床应用或实验的敷料很少由单一原料制备,一般是一种或几种原料共同合成,这样弥补了单一材料的不足并使其各自发挥优势。目前,纳米银敷料、复合材料敷料、细菌合成纤维敷料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比较好的疗效。但大部分新型敷料还停留在临床试验或试用阶段,各种敷料的原料特点或自身缺陷对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应用于运动性皮肤创伤的敷料的发展将着重在于:一方面要加强止血、止痛、促进创伤快速修复的敷料发展;另一方面敷料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恶劣环境;同时加强智能敷料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种创面敷料对薄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8例自体皮片移植术患者。在同一患者供皮区分别取相同面积的类矩形薄中厚皮片3处,每处均间隔1 cm,每例所取皮片总面积基本相同,将同一患者的3处供皮区分为凡士林敷料组、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和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3组,取皮后分别贴敷凡士林敷料、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和丝素蛋白膜状敷料。对比3组供皮区创面积血率、初次换药时患者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定量表(NRS)]、创面感染率、创面上皮化愈合时间、创面后期愈合效果。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1)创面积血率: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创面积血率(23.68%)分别高于分别高于凡士林敷料组(2.63%)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7.370、5.208, P<0.05),凡士林敷料组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积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 P>0.05);(2)初次换药时疼痛程度评价: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的NRS评分为(2.97±1.48)分,分别低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3.97±1.84)分]和凡士林敷料组[(6.03±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854、0.873, P<0.05);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疼痛评分低于凡士林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 P<0.05);(3)创面感染率: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创面感染率(5.26%)分别与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0)和凡士林敷料组(10.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2.054、0.724, P>0.05);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与凡士林敷料组比较,感染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222, P<0.05);(4)创面上皮化愈合时间: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创面上皮化愈合时间为(8.95±1.34) d,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13.69±1.64) d]以及凡士林敷料组[(11.78±1.43) d]比较,愈合时间均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953、1.204, P<0.05)。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比较,凡士林敷料组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 P<0.05);(5)创面后期愈合效果:3组在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2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丝素蛋白膜状敷料应用于薄中厚皮片供皮区,具有相对无痛、抗感染能力强、上皮化愈合时间短等优势,但在防止创面积血方面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面积创面植皮中封闭创面、减少渗出、避免难愈性伤口的出现是治疗中的关键,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可以提高植皮成功率。 目的:观察基于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在大面积创面植皮应用中的疗效。 方法:对于60例大面积创面植皮的患者采取志愿选择的方式,分为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合成敷料组及常规加压包扎组。敷料组患者清创邮票植皮后采用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合成敷料覆盖,其外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形成负压装置,或直接常规敷料加压包扎。常规敷料包扎组植皮后采用消毒油纱覆盖植皮创面、敷料加压包扎。植皮后1周创面的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 结果与结论:采用负压引流能明显提高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高于合成敷料组(P < 0.05),显著高于常规组。结果表明,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能有效引流,提高封闭负压引流的疗效。 关键词:创面敷料;生物材料;封闭负压引流术;植皮;植皮覆盖率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3.037  相似文献   

11.
以湿法纺丝法制得的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复合物作为敷料载体,再利用浸渍法将纳米银粒子搭载于敷料之上,制备质量分数为0.5、1、2、4%的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敷料的物理学表征,并检测抗菌敷料的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纳米银海藻酸钙抗菌敷料表面可见纳米银均匀附着,于去离子水中可释放纳米银粒子,而载银量1%的海藻酸钙敷料无明显细胞毒性且对常见四种菌株均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是一个理想的载银浓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创伤敷料的研究发展较快,但很少有中药联合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复合密闭敷料,且现有的创伤敷料作用较局限,不能适用于任何创伤伤口,但怎样使高分子材料与中药完美的融合是目前一个热门的话题。 目的:优选智能型密闭敷料支架的最佳基质配方。 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结合SPSS 1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敷料支架的吸水性、含水量、保湿性和外观评价等指标进行综合考察,优化智能型密闭敷料支架的基质设计。 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优选出智能型密闭敷料支架最佳基质配方比例为:壳聚糖∶明胶∶甘油∶聚乙烯醇∶聚乙二醇=8.3∶4.4∶3.1∶3.7∶1。提示智能型密闭敷料支架基质处方配比合理、制作工艺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急救烧伤敷料进行结构设计,通过有关性能测试和临床应用来验证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方法 根据急救烧伤敷料的使用要求将该敷料设计成双层结构,并对该敷料进行红外光谱,物理性能测试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红外光谱测定证实了敷料的双层结构;物理性能测试表明该敷料具有较好的吸水力,强度及弹性,而且透气性,透湿性适宜;临床疗效观察也表明该敷料能够较好地吸收创面渗出液,不粘连创面,对创面刺激小,具有一定的止血和抗感染作用。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多种规格,使用方便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烧伤创面的急救包扎。结论 该急救烧伤敷料的结构设计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生物胶原纤维刘氏烧伤敷料的性能。方法对生物胶原纤维刘氏烧伤敷料进行生物及物理性测定,包括抗拉力试验、水分蒸发试验、黏附试验、细菌过滤、抗菌试验、皮肤毒性及致敏试验和电镜观察。结果生物胶原纤维刘氏烧伤敷料的抗拉力试验平均拉力为(73.54±11.17)N,水分蒸发试验平均水分丢失为30.884.60g·m^-2·h^-1,黏附试验平均黏附力为(88.16±36.13)g/cm^2,经刘氏烧伤敷料过滤含菌液及刘氏烧伤敷料覆盖下含菌培养皿区均无菌生长,皮肤刺激及致敏试验两者均为阴性,电镜扫描观察该敷料为胶原纤维网状三维纳米结构。结论生物胶原纤维刘氏烧伤敷料是一种无细胞胶原纤维三维纳米结构密闭性敷料,能阻止细菌通过并有抗菌抑菌作用,有良好密闭性能和通透性,抗拉力强和黏附力好。无毒无菌胶原敷料,是理想烧伤创面真皮替代覆盖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型含银敷料迅速发展为创面感染防治带来新的有力手段,推动了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含银敷料种类多,如何在不同创面或创面的不同时期合理选择含银敷料,尚存在认识不一甚或错误应用等问题。本共识以文献证据为基础,从含银敷料的种类与作用机制、含银敷料用于创面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不同创面如何合理选择含银敷料,及含银敷料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形成有操作指导价值的全国专家共识,希望为从事创面修复治疗的全国医护人员科学、规范使用含银敷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背景:医用敷料作为伤口处的覆盖物,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以替代受损的皮肤起到暂时性屏障作用,避免或控制伤口感染,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慢性溃疡性伤口的增多,医用敷料的市场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的:论述医用敷料现状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索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80-01/2009-01关于医用敷料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医用敷料,胶原蛋白,壳聚糖,水凝胶"或"medical dressing,chitosa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医用敷料种类、特点、临床应用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5篇文献用于进行综述。结论和结论:就目前临床使用及研究的医用敷料,根据其所用的材料将其分成了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分别对它们的性能和临床应用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对敷料类产品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敷料类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可为医用敷料类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制造商在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对该类产品的监督监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合成烧伤敷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综述了在制备烧伤敷料中所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并以胶原材料为主,比较了凝胶、薄膜、海绵,以及单组分、复合型与交联型敷料的特点与应用。结果表明,在胶原海绵上复合一层半孔性塑料薄膜,不仅增加了敷料机械强度,而且阻止了水分损失和细菌污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烧伤敷料。  相似文献   

18.
创面是由物理、化学、病原微生物或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正常皮肤组织损伤。创面修复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全球性问题,而敷料在创面修复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创面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可以预防创面感染,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然而目前临床中的敷料类型多样、特点各异,如何选择敷料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本文回顾了多种新型创面敷料的特性与适应证,旨在为临床医师选择适合的创面敷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胶原复合敷料生物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壳聚糖和冷冻胶原等制成新型创伤敷料,对敷料的外用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皮肤刺激实验选用健康大耳白兔10只,体重2-2.5kg,背部脱毛后进行直径为1cm的敷料原液浓缩物斑贴实验。结果显示,一次给药和连续1w给药后,兔皮肤均没有红斑和水肿出现。眼角结膜刺激实验中,大耳白兔右眼分别一次或连续1w给予0.1ml灭菌敷料原液,左眼给予  相似文献   

20.
李晶  薛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2):2225-2232
背景:临床应用的多种新型创面敷料可加速创面修复,减少伤口感染,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目的:回顾传统医用敷料及新型医用敷料的优缺点,展望新型医用敷料的临床应用及发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PubMed数据库及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CNKI数据库有关医用敷料种类、特点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检索词为“Medical dressing,医用敷料”。 结果与结论:医用新型敷料分为薄膜类、水凝胶类、藻酸盐类、泡沫类、水胶体类、药用类敷料。薄膜类敷料透明,便于观察伤口,能密切黏附于创面表面,有效保持创面渗出液,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湿润环境,促使坏死组织脱落,减轻创面疼痛会,缺点为吸水性能欠佳。水凝胶类敷料能与不平整的创面紧密粘合,减少细菌滋生,加速新生血管生成,促进上皮细胞生长。水胶体类敷料比薄膜类敷料厚许多,胶层的厚度决定其吸收能力的大小,水胶体敷料可吸收少量到中量渗液,不适用于渗出液多的创面。泡沫类敷料具有多孔性,表面张力低,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轻便,对渗出液的吸收力强,对氧气及二氧化碳几乎完全通透,可作为药物载体。新型藻酸盐类敷料比较柔软,容易折叠,敷贴方便,在创面上形成柔软类似凝胶的半固体物质,为创面提供一个湿润环境,提高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加快表皮细胞移动。药用类敷料有保护创面、止痛、止血、消炎、促进新生肉芽组织及上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