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影像学资料,提高后颅凹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0例中32例作CT检查,38例作MRI检查,30例同时作CT、MRI检查.结果发病年龄20-40岁者占70%(28/40),发生于小脑半球者占75%(30/40).CT、MRI平扫分别呈囊肿结节型,囊腔型和实质型;增强后以壁结节强化最为多见部分肿瘤MRI表现可见血管流空征象、瘤内出血、瘤周水肿及脑积水征象.CT对血管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91%、84%;而MRI而分别为100%、95%、89%,二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5).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38例。全部病例均作MRI检查,其中18例经CT检查。结果:病灶位于小脑半球30例,小脑蚓部7例,延髓1例。大囊小结节型26例,单纯囊型3例,实质型9例。大囊小结节型为血管母细胞瘤最常见表现。结论:大囊腔及小结节异常对比强化是血管母细胞瘤特征性影像表现,MRI和CT均能较好地显示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均行MRI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小脑者占88%。囊性者23例,除1例囊腔与结节大小相近外,均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壁结节邻近软脑膜并异常对比强化;实性者9例,除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外,其余8例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2例实质内见囊变区。14例肿瘤实质部分见血管流空信号影,10例瘤周见异常强化的血管影,5例为多灶病例,10例瘤周轻~中度水肿。结论:多数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经CT检查26例,经MRI检查22例。结果幕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25例(96.2%),幕上大脑半球1例(3.8%)。18例呈大囊小结节型,3例呈实质型,3例呈混合型,2例呈单纯囊型。结论CT与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MRI更能较全面地显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5~1998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2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发生于小脑。29例行 CT 检查,囊性肿瘤25例;6例作 MRI 检查,囊性肿瘤4例。瘤结节及实质性肿瘤全切除38例,部分切除4例,其中加放射治疗2例。结论:MRI 检查对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手术切除程度和病变呈多灶性与肿瘤复发有关;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颅内的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MRI对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探讨36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35岁。36例均行MRI平扫 增强检查。结果36例病灶,10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15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3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位于四脑室,3例位于小脑延髓背侧交界处,1例同时累及两侧小脑半球,1例多发,1例位于右颞叶,1例位于左侧丘脑,29例呈类圆形,7例呈圆形。MRI表现为囊性者28例,平扫T1WI囊液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壁结节T1WI为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囊腔不强化,壁结节明显强化。实性7例,平扫T1WI肿瘤呈低信号,可见流空的血管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1例单纯囊型。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文中对几种类似的MRI表现的其他肿瘤作了鉴别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例血管母细胞瘤8例发生于小脑半球或蚓部,1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脊髓,1例多发;11例血管母细胞瘤中13个瘤灶,10个为大囊小结节型,2个为实质型,1个为单纯囊型;大囊小结节型囊性部分T1WI、T2WI信号均高于脑脊液,结节强化明显,实质型瘤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的发现和定性诊断。结论MRI及其造影增强对血管母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后颅窝及椎管内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5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2例有明确家族史.MRI共发现32个强化瘤体,其中小脑4个,延髓7个,颈髓10个,胸髓4个,腰髓7个;10个瘤体为单纯结节无囊变,22个伴有囊变,实性瘤体直径范围0.4~1.5 cm,平均直径0.58 cm.结论 椎管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大多与发生在小脑半球的"大囊小结节"类似,因血供极丰富而强化明显,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其他椎管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可分为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实质型3型。囊结节型典型者呈“大囊小结节”征,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3型中结节或实性部分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肿瘤实性部分内部和周围见血管流空现象,且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MRI是一种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有效的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12例血管网状细胞瘤的CT表现。低密度的囊肿伴附壁肿瘤结节突入囊内和肿瘤显著均一性增强是血管网状细胞瘤的CT特征性表现。只要认识肿瘤的特点,诊断一般不难。由于后颅凹伪影较多,以及CT的容积效应,有时可使囊肿内肿瘤小结节漏检,误诊为囊性胶质瘤。作者建议在病变区作CT薄层和冠状位扫描,可提高肿瘤结节的检出和减少后颅凹伪影。  相似文献   

12.
血管母细胞瘤35例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的影像特点,结果:多数肿瘤(80%),为囊性,表现为脑脊液样密度或信号,囊壁上附有小结节,增强扫描呈明显均一强化,MR较CT更易发现小结节,少数(20%),表现为实质性肿块,部分合并囊变,结论CT和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对囊性肿瘤可作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PXA的影像表现,其中10例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结果:12例患者共有13枚病灶,颞叶6枚,颞叶为主累及多个脑叶4枚,岛叶2枚,额叶1枚。13枚病灶中囊实性5枚,囊伴结节型6枚,实性结节2枚。增强后实性区及壁结节有明显强化,囊伴结节型病灶囊壁均不强化。13枚病灶中2枚出现邻近软脑膜强化,1枚有钙化。6枚行DWI检查的病灶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高于对侧相应正常区,其中2例WHO Ⅲ级PXA的ADC值及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低于另外4例WHO Ⅱ级PXA。2枚行1H-MRS检查的病灶中,实性部分Cho峰升高,NAA峰下降,Cho/NAA值为0.84、1.06,1例出现Lac峰。结论:PXA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特征并结合MR多种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增强扫描对颅后窝占位性病变 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评价增强扫描对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其中星形细胞瘤8例。髓骨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转移瘤5例,脑膜瘤9例,脑脓肿2例,表皮样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4例。结果 血管母细胞瘤呈大囊小结节型。壁结节显著均匀强化,囊壁囊液不强化;髓母细胞瘤实质强化较明显,内部囊变区较小;星形细胞瘤可呈实质性或囊实性,强化表现复杂;转移瘤及脑脓肿强化表现相似,可结合病史加以鉴别;脑膜瘤明显强化,并可显示:脑膜尾征“,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不强化,9例患者术后进行了11次复查,1例诊断肿瘤残留复发,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术后改变。结论 MRI增强扫描能对大多数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及术后随访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及MR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BCA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与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6例腮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进行比较。结果 11例腮腺BCA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平均最大径(22.36±8.79) mm,多位于浅叶(8/11)。6例接受CT检查,平扫5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边缘强化较明显,1例可见强化壁结节。5例接受MR检查,11例病灶T1WI均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均可见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并以边缘环形强化为主,其中1例可见明显强化壁结节。CT或MRI见血管贴边征象10例,静脉回流进同侧下颌后静脉或颈外静脉者7例。结论 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结果 10例肾上腺囊肿,6例行CT检查:囊肿壁薄、均匀,1例囊壁有钙化,1例囊内可见分隔,分隔上见点状钙化灶.平扫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为15 HU~30 HU,增强扫描囊内均未见强化,1例囊壁轻度强化,5例囊壁及分隔均未见强化.4例行MRI检查:囊内均呈长T1、长T2信号,囊壁呈长T1、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囊内和囊壁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