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正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21例。结果本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率70.30%;矢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率74.60%。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常用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对骨质疏松椎体中螺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从尸体中获取6节腰椎椎体经DEXA和QCT检测骨密度值,证实为骨质疏松后在计算机导航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向12个椎弓根中置入不同方向的椎弓根螺钉,使用MTS-858生物力学仪脊柱力学测试平台进行±250 N的循环负荷疲劳测试,记录负荷循环中的螺钉位移,计算系统的刚度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agerl法在负荷循环中的位移明显高于Krag法和尾向法(P<0.01);Magerl法的松动程度也明显大于Krag法和尾向法(P<0.01).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常用的螺钉平行上终板的技术不能提供最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具有重建脊柱稳定,可直接或间接消除脊髓、神经压迫的优点,是公认良好的后路脊柱内固定方法,但因骨质疏松导致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牢固的缺点使此项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应用中受到限制.本文主要探讨应用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吴峰  尹庆水 《山东医药》2010,50(28):27-29
目的对经口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系统(TARP)枢椎螺钉进行固定螺钉拔出力实验,为螺钉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6例枢椎新鲜标本分别采用椎体、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拔出力(593.14±97.77)N,强于枢椎椎体和关节突螺钉,枢椎关节突螺钉拔出力(469.94±73.32)N,强于枢椎椎体螺钉(395.15±75.07)N(P均〈0.05)。结论 TARP系统枢椎螺钉固定采用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固定优于枢椎椎体固定,固定安全可靠。临床应用尤以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岁.术后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s角、腰背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4个月(12~18个月).22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明显改善),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5%,脊柱Cobb's角平均为3.,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C级3例,D级11例,E级15例.术后骨折均获得理想复位,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钉、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伤椎椎体内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理想复位,重建伤椎前中柱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内固定失效、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对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并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侧后方融合(PLF)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7.
以往临床常以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节段性加压、撑开结合旋棒技术对脊柱侧凸进行矫形,而对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进行矫形固定时,最远端被融合的椎体通常很难确定,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椎体倾斜度、中立椎、稳定椎、被骶中线平分的椎体及脊柱的平衡等;还要尽量减少融合节段。近年来,我们将腰椎椎弓根螺钉(以下简称螺钉)用于AIS矫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重建技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侧入路行椎管扩大减压同时,切除一侧椎弓根,清理前柱骨折碎块,再用钛网重建椎体前中柱,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记录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管内径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2~34个月,骨折椎椎体高度恢复接近正常;椎管内占位完全解除,内径恢复正常,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恢复。结论经后侧入路行椎管扩大减压、用钛网重建脊柱前中柱技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充分、内固定牢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提高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体成形术。结果术后Cobb′s角由术前26.2°减小至2.5°,伤椎椎体高度由术前56%恢复至95%。随访15例,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增大,且无人工骨泄漏情况。结论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三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8-06~2010-10对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三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观察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s角的变化情况及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现象。结果经过3~20个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Cobb’s角恢复较佳,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后路三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的发生率,使病人早期活动,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1.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解决腰椎术后的即刻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椎间融合术提供足够刚性内固定。该文对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研究现状、优势、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同期收治的65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28例为观察组.单纯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7例为对照组.收集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内固定物失效率等.结果 两组在术后疼痛程度(P<0.01)、椎体高度及角度的丢失(P<0.05),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P<0.01)等差异显著.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满意,能提高术后即时稳定性,获得骨支撑,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椎体矫正高度及角度的丢失,减少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后是否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对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78例,其中A组椎弓根钉固定后未行经椎弓根植骨32例,B组行经椎弓根植骨46例,比较术前、术后、取出内固定后的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78例患者术后均获1~2年的随访,通过复查X线、MRI等检查,发现A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9例(28.15%),其中骨折不愈合2例,内固定取出后发生椎体高度丢失3例,取出内固定后发生顽固性腰痛9;B组患者均骨性愈合,取出内固定后无椎体高度丢失及顽固性腰痛的发生(P=0.00)。结论椎弓根钉固定后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与传统的单纯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相比,增加了伤椎的骨量,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柱的承重能力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术后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取出后椎体高度丢失、顽固性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非X线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手术室无X线透视设备的条件下,对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34例,136钉。认为只要熟练掌握椎弓根,关节突,棘突与椎体等解剖标志,可获良好效果。着重对有关解剖及内固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多节段脊椎骨折13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表明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多节段脊椎骨折能较好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02~2010-11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6钉组),跨伤椎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4钉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和Cobb's角.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 三椎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能良好,无切口感染,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年,6钉组效果优于4钉组(P=0.002).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伤椎斜交叉椎弓根固定联合传统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取20只新鲜家猪胸腰段脊柱,构建猪胸腰段脊柱骨折模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内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伤椎斜交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采用力学静载荷试验,采集伤椎位移和刚度数据。结果轴向载荷为700、2800N时观察组分别为(3.53±0.06)、(6.58±0.41)mm,对照组分别为(6.53±0.26)、(8.98±0.56)mm,两组相比,P均〈0.05。位移为2.50、4.00mm时观察组轴向载荷量分别为(635±18)、(800±15)N,对照组分别为(420±15)、(635±19)N,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与单用传统固定方法相比,伤锥交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传统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后伤椎抗轴向压缩能力更强,固定更加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腰椎管狭窄患者150例,均分为两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测量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角度、后椎体高度等指标。采用Denis和Frankel分级评价其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对照组仅提高0.9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44.9±11.4)%增加到(57.3±7.1)%,对照组仅由(45.1±11.5)%增加到(53.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临床效果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保存神经功能和椎骨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江平  王佳斌 《山东医药》2009,49(14):51-52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前、术后1周和1a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评估矫正角度丢失情况。结果31例中,2例失访,7例发生并发症,其中植入螺钉位置不当1例,螺钉折断或松动3例,脑脊液漏2例,腰背部疼痛1例,椎体矫正高度严重丢失5例。结论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是植入螺钉位置不当、螺钉折断或松动、脑脊液漏、椎体矫正高度丢失等。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仔细规范操作,充分植骨,避免早期活动负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戴海  黄宗贵  曾心一 《山东医药》2009,49(19):60-61
目的探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简称AF系统)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3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AF系统行复位固定术,观察畸形纠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椎体前后凸高度均明显增加,椎体后倾Cobb’s角明显减小,侧凸角度明显减小,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降低,P均〈0.01。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AF系统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切口短,操作简单,椎体复位效果好,固定牢固,可减少椎管减压及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