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发出椎动脉之前,患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是一种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约为1.9%.其常见症状为上肢缺血、头晕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大部分锁骨下动脉疾病患者无临床症状,该疾病常被忽视.现分别介绍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的五种常见诊断方法(无创四肢动脉血压、双功能超声、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三种治疗方法(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8例锁骨下动脉(28支)近端完全闭塞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上肢缺血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为56岁。根据DSA显示闭塞段形态,应用导丝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股动脉穿刺为顺行方式,经病变的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为逆行方式。结果通浏顷行方式开通19例,逆行开通9例。25例开通成功并置入自膨式支架,失败3例,成功率为89%(25/28);25例患者置入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20舢心,恢复至术后〈10mmHg;术后TCD显示,椎动脉血流均由逆向转为正向。25例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中,术后随访23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为2~48个月,平均24个月。有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掌握好适应证,血管内机枕眭再通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每一台手术完成后,尤其是疑难病例,都像通过了学生时代的一门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患者的预后得到评定,但学生可以毕业,而医师却永无终点,因为对不同患者的同一种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是不同的,我的职业生涯就在这样一次次大考中进步着,对每次满意的手术,都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而这一次我却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患者中,均用自膨式支架成功完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率明显改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15例。结果15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均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血流通畅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2岁,因发现高血压,右手无脉症10年于2003年4月10日入院。有2型糖尿病史4年。平素血压200/120mmHg,药物控制疗效差,双上肢重体力活动无差别。查体:左上肢肱动脉压180/110mmHg,右上肢肱动脉压100/70mmHg。双上肢皮温、色泽、握力无异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无血管杂音。心电图示Ⅰ、Ⅲ、aVF病理性Q波,左室肥  相似文献   

9.
陈欣  张遵城 《山东医药》2010,50(20):60-6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致椎动脉窃血是导致老年人颅脑供血不足的一个常见疾病,经皮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方法。我院血管外科自2008年5月至2012年2月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或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1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56~82[平均(69±12.6)]岁.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其中左侧10例,右侧6例,伴有同侧无名动脉或颈内动脉病变6例,2例为介入治疗失败,5例为介入治疗后再闭塞.临床表现患肢有缺血症状16例,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者9例.所有病人远侧端动脉(尺,桡动脉)均消失,血流测不到或很低,无缺血坏死.所有病人均行多普勒血流图,彩色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再通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血管内治疗方法、血管再通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头部CT血管...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闭塞直接影响脑干的供血,并且直接累及穿支动脉,因侧支循环代偿较差,故常被视为致命性脑梗死的最主要原因。然而,最初对于老年人群的研究认为,基底动脉闭塞属于少见疾病,而后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本病并不少见。对于基底动脉闭塞,若采取传统方法,如降纤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通常难以及时使基底动脉的血管再通,病死率高达80%~90%。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溶栓治疗才得以逐步开展和不断完善。我们回顾20余年基底动脉闭塞的动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文献,初步探讨血管再通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陈允惠  李大林  李杨 《山东医药》2008,48(12):95-96
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应用球囊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扩张再建血流通道,根据术中造影情况决定是否置入支架,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结果 本组12例中11例成功.术后复查踝肱指数0.25~1.08(平均0.77),与术前(0.14~0.43,平均0.27)比较,P<0.01.11例手术成功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在1周后截肢,1例术后8个月截肢,其余9例均保持通畅.认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并接受支架辅助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资料。对8例患者使用Apollo或Wingspan支架,4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①基底动脉远段闭塞3例,近段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闭塞2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20(15~24)分。②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0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2例患者术中发生血管痉挛,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10(4~22)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NIHSS评分改善≥5分。④4例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良好,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可改善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针对基底动脉闭塞不同病因需要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连续152例住院患者,男88例,女64例,年龄17~82(58±16)岁,共179条(单侧125例,双侧27例)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直径狭窄70%~100%),病因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114例(75%)和大动脉炎38例(25%),因患侧上肢间歇性运动无力130例(85.5%),锁骨下动脉窃血138例(90.8%),冠状动脉窃血综合征2例(1.8%),蓝指综合征2例(1.8%),或准备用患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的无症状患者10例(6.6%),经股动脉(n=96)、肱动脉(n=25)或桡动脉(n=3)和联合(n=28)路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并随诊9个月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133处狭窄性病变(直径狭窄70%~99%)经皮血管成形术均获成功(100%),46处完全闭塞性病变中36处经皮血管成形术成功(78.2%)。其中145处病变因单纯球囊成形结果不够满意而置入支架。经皮血管成形术成功后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90±8)%降至(5±8)%,病变动脉直径从术前的(1.0±0.9)mm升至(7.0±0.5)mm(P值均〈0.0001)。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经皮血管成形术成功的142例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其中135例患者血管通畅,疗效稳定,另有7例发生再狭窄,其中4例为大动脉炎患者,3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结论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安全,近一中期疗效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8.
大咯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长期反复的大咯血,又无手术治疗的指症,临床处理乏策,死亡率高,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出血对挽救病人生命至关重要.1974年Remg等首先应用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大咯血获得成功.近年来,有不少报道认为它是有效控制大咯血的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现就我院用此法治疗的2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大咯血的治疗价值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摘要 患昔.女性,74岁,主凶“左下肢疼痛10d”入院。10d前无明显诱凶出现左下肢疼痛、发凉.不能行走,夜问静息时疼痛加重既往2制糖尿病、阵发性房颤病史5个月,无明显间歇性跛行史;吸烟史40余年,4~5支/d。查体:心率12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左下肢皮肤苍白,触痛明显.膝以下及左足皮温明显降低,左侧股动脉、胭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触不清。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良好的预后与血管成功再通之间存在时间依赖性。加拿大研究者们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接受Solitare支架取栓术的患者资料,评估快速血管再通是否存在学习曲线。主要评估参数包括各时间段(CT检查时间→造影就位→股动脉穿刺→第1次支架释放→血管再通)。2009年5月-2012年2月,共83例患者接受了Solitare支架取栓治疗,根据CT检查到血管再通时间和前述不同时间段,将患者分成3组。再通成功率——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达到IIa有75例(90.4%)。CT检查到血管再通的总时间随着经验的积累明显缩短,最初25例患者的总时间远大于近期的25例患者(分别为161和94rain,P〈0.01),最显著的进步是第1次支架释放到血管再通的时间(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01),cT检查到造影就位的时间(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2),并且股动脉穿刺到第1次支架释放的时间也明显缩短(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2)。研究者认为,在采用Solitare支架机械取栓时,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