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施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CT小肠造影检查,以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定性诊断结果,分析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并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不同部位小肠肿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70例小肠肿瘤中,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确诊50例小肠恶性肿瘤、20例小肠良性肿瘤。根据诊断金标准,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均为高度。多模态MR小肠造影与CT小肠造影对十二指肠、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小肠肿瘤致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术前术中诊断及处理情况。结果全部病人行剖腹探查,术前确诊2例,10例行急诊手术;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7例;随访12例,良性者未见复发,恶性者3例术后二年死亡。结论小肠肿瘤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常规X线和内镜检查阳性率较低,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阳性率较高;对可疑病人应不失时机的进行剖腹探查,在手术中各种方法均未发现肿块而盲目切除肠段应慎重。对确诊病例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40例全部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进行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充盈缺损19例,肠梗阻13例,管壁僵硬、粘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粘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小肠肿瘤手术44例临床诊治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增伟  徐珂  职梅 《临床医学》2009,29(7):29-30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类型、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小肠肿瘤误诊误治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小肠良性肿瘤10例,其中平滑肌瘤3例,占30%。小肠恶性肿瘤34例,其中间质细胞肉瘤14例,占41.2%,其次为腺癌12例,占35.3%。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7例,其中9例阳性,CT检查25例,其中19例阳性。结论应综合利用纤维胃十二指肠镜,CT、X线钡餐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手段,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减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黑斑息肉病临床诊断和影像检查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黑斑息肉病(PJ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少见病,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分析,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10月~2004年6月入院诊治的PJS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22例行结肠镜检查;23例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4例患者行腹部CT及CT三维结肠重建和仿真内窥镜检查。结果:①临床以口唇粘膜、肢端色素沉着为体征,腹痛、腹胀及消化道出血为症状。②结肠镜检查19例发现结肠多发息肉;全消化道造影21例发现小肠多发息肉;CT结肠仿真内镜均发现多发息肉;2例随诊病例确诊结肠腺癌。结论:PJS恶变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内窥镜活检及染色体检查是诊断关键,影像学检查对发现息肉,特别是小肠息肉有重要诊断意义,而且为无创的定期复查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即进行冠状位平扫、矢状位多层面重建及增强扫描,观察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影像学检查特点,记录肿瘤定位正确率和定性正确率。本组3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2例(36.4%),恶性肿瘤21例(63.6%),术前正确定位28例(84.8%),术前正确定性14例(42.4%)。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较为可靠,可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 结肠仿真内镜(CTVE)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检出结肠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结肠镜检查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20例结肠病变高危人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仿真内镜检查和纤维肠镜检查.结果:20例患者2例正常,18例有占位病灶(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共28个.CTVE共发现病灶21个(75%),14个直径10 mm以上病灶全部检出(100%),8个6~9 mm病灶检出5个(62.5%),6个5 mm以下病灶检出2个(33.3%).CTVE拟诊结肠癌12个,结肠息肉8个,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0.4%.结论:结肠仿真内镜检查可部分取代结肠镜的有创检查,作为筛选结肠肿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胃肠间质肿瘤进行影像诊断分析。方法 5例胃肠间质瘤中,3例行胃肠造影,1例行小肠造影,2例行CT检查,2例行超声检查,3例行胃镜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发现胃贲门、胃体上部、胃底后壁、空肠、回肠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2例免疫组化S-100(+),Vim( ),Des( )。1例CD34(+),PCNA(-),p53(-)。结论 常规X线检查对照内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对胃肠道外侵犯的肿瘤选择应用CT。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胶囊内镜对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004年11月至2006年10月1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老年病人行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结果]胶囊内镜共检出10例患者12处病变:胃体肿瘤1例、胃溃疡1例、出血性胃窦炎1例、肠道血管畸形3例、小肠息肉3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小肠淋巴瘤1例、小肠克罗恩病1例;2例阴性.病变检出率为83.3%(10/12例),其中7例明确了消化道出血的病因(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诊断率为58.3%(7/12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无创、安全,对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脾脏肿瘤23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检查均首先发现脾脏肿块,14例再行CT检查,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11例综合诊断为脾脏囊肿,8例术后病理证实;10例综合诊断为脾脏恶性肿瘤,8例术后病理证实。全组中20例行手术治疗,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无手术并发症。脾脏良性肿瘤预后佳,8例脾脏恶性肿瘤仅2例存活至今。结论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为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良性肿瘤尽量保脾,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脾切除术及术后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68年1月至2001年9月本院收治的142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2例小肠肿瘤中,良性43例,恶性99例。良性以平滑肌瘤为多,占53.5%(23/43);恶性以腺癌和淋巴瘤为多,分别占45.4%(45/99)和34.3%(34/99)。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便血是小肠肿瘤的四大常见临床表现。本组术前确诊37例,仅占26.1%。十二指肠镜、CT和B超对十二指肠肿瘤有较高的诊断率、小肠造影、DSA对诊断空回肠肿瘤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上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胶囊内镜对46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小肠45例,滞留于小肠内1例(经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38例明确出血原因(诊断率82.6%),其中血管畸形15例、小肠肿瘤4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血管瘤5例,憩室1例、息肉1例、小肠溃疡9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和常规胃肠道造影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5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胃肠道造影、CT、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胃肠道造影和CT影像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腺癌19例,恶性间质瘤10例,恶性淋巴瘤23例。常规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肠管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肠梗阻、肠套叠及溃疡形成等,41例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32例。CT检查20例,主要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小肠肿块、肠管狭窄、肠梗阻、肠套叠等,均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18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均明确了出血的部位,但术前均误诊为血管畸形。结论 CT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能提供有关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远处转移以及并发症等影像学信息,常规胃肠道造影与CT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制订出更为恰当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5.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9例胰腺囊性肿瘤的B超、CT、钡餐造影检查(GI)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4例囊腺瘤中2例囊性,2例为不均匀的低回声光团。12例囊腺癌均为囊性,部分病例见条索状分隔或乳头状突起。CT:5例囊腺瘤中3例囊性,2例为不均匀低密度肿物;10例囊腺癌皆为囊性,部分病例见囊壁薄厚不均、乳头状突起、囊内分隔及周围浸润征象。GI:胃肠道受压移位。ERCP见胰管受压移位。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率。GI和ERCP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任权  黄涛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2):174-175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及其系膜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26例原发性小肠及其系膜恶性肿瘤检查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小肠及其系膜的恶性肿瘤诊断困难,误诊率极高。结论 提高对其疾病的认识,早期合理选择低张性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小肠稀钡灌肠、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十二指肠镜、ERCP、腹部B超、CT或胶囊内镜等检查,能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由于小肠曲折冗长,一直缺乏有效检查手段。小肠病变以隆起性病变为主,目前影像学检查以小肠双对比造影为主,近年随着多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仿真内镜在空腔脏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两者的价值比较需要进一步明确。目的:评价CT仿真内镜与双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取离体猪小肠标本,于内壁模拟大小分别〈5mm及5-10mm,10-15mm类圆形隆起性病变,先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CT仿真内镜成像,然后进行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由资深医生采用单盲法评价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自信度及正确率。结果与结论:对标本〈5mm组的病变,小肠双对比造影技术的自信度级别优于CT仿真内镜技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c0.05)。而较大病变的小肠息肉,两种诊断方法的自信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T仿真内镜与小肠双对比造影检奁对小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各有优势,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202例经胃镜,肠镜及全消化道钡餐等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疑患小肠疾病患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析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等。【结果】202例患者中,92例经肛进镜,69例经口进镜,41例分别经口及经肛进镜检查。172例检出阳性病灶,总阳性率为85.15%(172/202)。38例镜检诊断为小肠肿瘤,检出率18.81%(38/202),占所检出病变的22.09%(38/172)。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诊断准确率94.74%(36/38)。36例小肠肿瘤中26例(72.22%)为恶性肿瘤,10例(27.78%)为良性肿瘤。【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诊断小肠肿瘤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小肠肿瘤以恶性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CT诊断肾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肾肿瘤患者100例,分别行超声和螺旋CT检查,将两者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二者诊断肾脏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肾良性肿瘤5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6%,CT为92%;肾恶性肿瘤49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0%,CT检查为94%。结论超声和cT诊断肾肿瘤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能较准确地判断。肾肿瘤的良恶性,但在鉴别肿瘤分型上有一定难度。肾恶性肿瘤的诊断还需要多种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超声和CT综合分析,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38例疑有出血性小肠疾病的患者,检查前均行胃、肠镜检查,排除上、下消化道疾病,部分患者行消化道钡餐检查,采用重庆金山科技公司OMO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检查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所有胶囊均排出体外,2例患者胶囊在胃内滞留2小时后通过胃镜送入小肠,检查成功率为100%。胶囊在小肠运行时间86~507分钟,平均296分钟。共发现小肠病变31例,未见异常7例,阳性率81.5%。结论 OMOM胶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方便,可作为小肠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