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脂肪肝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两种,前者在临床上多见,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特征,可明确诊断。后者发病率较低,也称局灶性脂肪肝或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是脂肪肝的一种特殊类型,超声虽然为这种病变诊断提供了手段,但由于这类病变声像图特殊,超声检查常易误诊为肝血管瘤及肝内占位病变。为了总结经验,笔者对165例非均匀性脂肪肝的声像图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牟荣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929-3929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疾病,其发病人数有急剧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局限性脂肪肝又称为非均质性脂肪肝或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是脂肪肝的一种特殊类型和常见表现形式。超声虽然为这种病变的诊断提出了手段,但由于这类病变声像图特殊,超声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ELOG IQ 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58例脂肪肝患者超声声像图总结分析。结果:轻度138例,占53.49%,中度73例占28.29%,重度47例,占18.21%。结论:超声检查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次数及总量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当肝内脂肪贮量占肝重5%以上或组织学表现为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即可诊断为脂肪肝。现将本院2008年7—12月B超诊断脂肪肝86例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2010-01—12,我院对桂林市1282名国家公务员进行了腹部常规超声检查,共检出脂肪肝361人,现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282人均系桂林市国家公务员(其中退休公务员133人),男798人,女484人;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3.4岁。按间隔5岁为一组,24岁以下者合并设为一组,60岁及以上者也合并设为一组,共9个年龄组。  相似文献   

6.
844例公务员脂肪肝患病率及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公务员脂肪肝发病率及超声诊断意义。方法:对844例公务员经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尿酸检查后,重点用B超检查肝、胆、脾并进行性别、年龄、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比较,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对发病无明显关系,45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均高于平均人的发病率,本组脂肪肝患者占21.9%。结论:B超诊断脂肪肝特异性较高准确率达89.5%,脂肪肝易发生于特定年龄、特定人群,脂肪肝与工作、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随访对肝脏脂肪局限性低回声区的诊断价值。方法:动态观察32例中40个肝内低回声区之大小与回声变化。结果:32个肝内低回声区无明显变化,8个低回声区管道显示较前清晰。结论:不均匀性脂肪肝比较正常肝组织回声(肝岛),有其声像图特点,超声能做出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少量结核性局限性胸腔积液的超声检查,准确性、腔内结构、回声特征、范围及与周围关系的诊断分析。方法对我院结核性局限性胸腔积液728例,使用SA-8800MT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包裹性胸腔积液312例,占43%;肺底积液254例,占35%;肺叶间积液102例,占14%,其他58例,占8%。结论超声诊断结核性局限性胸腔积液在影像检查中优于其他影像检查,内部条索状、蜂窝状及分隔回声较清晰,胸膜肥厚及粘连程度易于观察。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是体内脂肪过剩或病理因素造成的肝内脂肪堆积的结果。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脂肪肝病例也急剧上升。为此,作者运用超声对健康体检中发现的41例脂肪肝患者作连续三年的随访观察。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经临床诊断为脂肪肝,总胆固醇(CH)≥5.85mmol/L、甘油三酯(TG)≥1.5mmol/L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计41例,平均年龄41.5岁,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10.
脂肪肝超声衰减系数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KX-Ⅰ型体内超声衰减测试仪,对61例脂肪肝患者的肝脏进行衰减系数测定,经计算机数据处理,获得脂肪肝衰减系数均值为0.74dB/cm/MHz、标准差0.12dB/cm/MHz。明显高于正常肝衰减系数,而且与正常肝比较,数据无重叠(P≤0.01)。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肝MR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兔脂肪肝模型中肝脏脂肪含量与MR成像的肝脏信号强度、肝脏T2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MR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造成不同程度脂肪肝模型的实验组16只家兔和正常对照组4只健康家兔行MRI检查,分别在SE、FS、IR序列下成像,测量各序列MR图像上肝脏信号值并计算出肝脏的T2值。对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肝脏内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P值)。结果:实验组VP值与SE序列T2WI的肝脏信号强度、肝脏T2值之间存在有显著性意义的线性正向相关关系(r=0.76、0.79,t=4.38、4.79,P<0.01、0.001)。结论:MR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的肝脏脂肪含量,但其临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18F-FDG PET/CT与PET/MR显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FLLs患者的临床资料、18F-FDG全身PET/CT及上腹部MR扫描图像。比较CT、MRI、PET、PET/CT及PET/MR对FLLs的检出率。结果 41例FLLs患者中共检出69个病灶,包括肝脏良性病灶22个、肝细胞癌(HCC)17个、转移瘤30个。CT、MRI、PET、PET/CT及PET/MR对FLLs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2.46%(50/69)、94.20%(65/69)、55.07%(38/69)、79.71%(55/69)及100%(69/69)。PET/MR对肝脏良性病灶及HCC的检出率(22/22,100%;17/17,100%)均高于PET/CT(13/22,59.09%;12/17,70.59%;P均<0.05),二者对转移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0/30)。结论 PET/MR对FLLs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的MRI典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MRI诊断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病人12例,除常规序列外,加扫化学位移成像序列,观察同、反相位图像组织信号变化情况,以确定有无脂肪浸润改变。所有病例MRI检查前均经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因CT表现缺少特异性,不能明确低密度病灶性质而建议进一步检查,所有病例经随访5~36个月(平均16个月)无明显变化。结果12例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主要累及胰头和钩突前部,5例合并不同程度胰腺颈、体、尾部脂肪浸润,但仍以胰头和钩突前部脂肪浸润最明显。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区域在常规压脂T1WI、T2WI上9例未见明显异常信号,3例与周围正常胰腺对比呈稍低信号;在化学位移成像序列中,局灶性脂肪浸润区域在同相位上与周围正常胰腺对比呈等或稍高信号,而在反相位上局灶性脂肪浸润区域则较同相位上出现中度到明显不均匀信号下降,从而确立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诊断。结论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主要累及胰头和钩突前部或以此区域更明显,MRI化学位移成像具有典型表现,对胰腺局灶性脂肪浸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 与刀锋伪影校正(BLADE)技术、精确频率反转恢复(spectral presaturation attenuatedinversion recovery,SPAIR) T2压脂序列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效能.方法 选择BL...  相似文献   

15.
低机械指数对比脉冲系列成像分析肝局灶性脂肪浸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局灶性脂肪浸润与周围相对正常肝组织是否存在血流灌注的差异。方法 应用低机械指数对比脉冲系列成像技术分析20例25处肝局灶性脂肪浸润与周围相对正常肝组织,比较常规超声回声强度、定量分析其超声造影增强效应。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时,局灶脂肪浸润回声强度高于周围相对正常肝组织(P<0.001);在超声造影25 s时局灶脂肪浸润增强强度低于周围相对正常肝组织(P=0.001),在60 s、120 s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局灶性脂肪浸润与周围相对正常肝组织在动脉期可以存在超声造影血流灌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40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酶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AFID)患者血清酶在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ID)、40例AFID、60例非脂肪肝(健康对照组)的血清酶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AFID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谷氨酸脱氢酶(GLDH)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ID组ALT、AST与NAFI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FID组的mAST、mAST/AST、GGT、GLDH均显著高于NAF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T、AST、GGT、mAST、GLDH活性测定有助于AFID的评估,有助于AFID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在脂肪肝背景下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在脂肪肝背景下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FNH患者23例,其中合并脂肪肝13例(A组),正常肝10例(B组)。首先行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然后行实时双幅模式超声造影检查。结果A组低回声与偏低回声占84.6%(11/13),B组高回声与偏高回声占60%(6/10)。A组与B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出离心性血流信号分别为41.2%(6/13)与40.0%(4/10)(P>0.05)。超声造影检查:A组结节内于动脉相早期呈中心轮辐状增强8例、偏心增强5例,延迟期呈低回声3例,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76.9%(10/13);B组结节呈动脉早期中心轮辐状快速增强7例、偏心快速增强3例,延迟期100%呈持续性增强,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FNH合并脂肪肝时二维超声可呈低回声改变,超声造影于延迟期可呈低回声的消退改变,则常需行穿刺活检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8.
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部脂肪缺失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疑诊为肝局灶性脂肪缺失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超声造影检查前或检查后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二维超声均显示为在脂肪肝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最大为50 mm×39 mm,最小为17 mm×14 mm。所有病灶在动脉相均无明显增强,在门脉相及实质相均增强呈等回声,在造影模式下均未显示明显占位性病灶。所有病例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提示正常肝或脂肪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肝组织。结论肝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肝局部脂肪缺失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CT和MR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1):1424-1426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CT、MR表现水平,旨在提高对FNH的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FNH8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CT,MR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密度,延迟期4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3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增强。MR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T2信号;增强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病灶的中央瘢痕延时增强。结论CT、MRI,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FNH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mDIXON-Quant测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与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对135名体检者行mDixon-Quant序列全肝脏扫描,经后处理测量肝脂肪分数图(FF);记录受检者身高、体质量、血压及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BG)等实验室指标。根据肝脏FF将受检者分为NAFLD组(96例)和对照组(39名),NAFLD组分为轻度(62例)、中度(25例)和重度(9例)亚组,比较各亚组间指标差异,并对肝脏FF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程度NAFLD亚组间代谢综合征的分布差异,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FF与BMI、FBG、SBP、DBP、TC、TG、ALT、AST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NAFLD组53例(53/96,55.21%)合并代谢综合征,不同程度NAFLD亚组间代谢综合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P<0.05)。肝脏FF、BMI、DBP、FBG、TC及TG均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均<0.05),HDL则为其保护因素(P=0.006)。结论 NAFLD患者肝脏FF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mDIXON-Quant可用于实时评估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对临床治疗及监测病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