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近代名医蒲辅周(1888~1975)先生有句名言:“中医治病有一个秘诀,就是‘一人一方’。”此言乃衍生于清代医家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中“病同人异论”。 徐灵胎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相似文献   

2.
“杂合以治”的主张,自古就为医家所重视。《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志聪有注:“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地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学习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深感医治病情复杂之证,  相似文献   

3.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治疗特点之一。据其病证,结合天时、地理、体质、病史,综合分析,以求其病机症结之所在,然后再进一步确定标本缓急、先后、轻重,使病机解而症结除,则病自除。不同的病,病机症结相同者,则异病同治;同一病而病机症结相异者,则同病异治。如《寓意草》所载治痢七例,虽同一痢疾,发病时间不同,体质不同,病情不同,而有寒热虚实证情差异,治法各殊。俱不用治痢套方而或热或寒、或补或涩,治各不同而皆愈,这就是同病异治。又如头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内经》同病异治的含义是什么? 答:《内经》同病异治的含义是: (一)相同的疾病,由于病机不同,治疗手段则不同。语出《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  相似文献   

5.
头痛之因甚为复杂,若以表里分,有外感、内伤之别,以虚实论,有虚、实及虚实夹杂之异,以部位言,有巅顶、前、后、两侧之殊,具体选药大有区别。由于头乃诸阳之会,居高巅之上,风邪最易袭之,故治头痛药多同时能祛风。  相似文献   

6.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临床举隅410005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听军《素问·病能论》云:“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异治也。失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一颈痈病...  相似文献   

7.
厥证系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或因外感,或因内伤。其病性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虚实错杂。其病位有在表在里之分,有在气在血之异,有在脏在腑之殊。究其病机,虽然复杂,但终属阳气不能通达四末而成。《伤寒论》辨治厥证,病机分析颇为透彻,辨证施治极为严谨,堪为厥证之证治准绳。虽厥证症状不一,治法各异,但论中皆有证可凭,临床若能循仲景辨治之原则,详加判析,立法遣方必如鼓应桴。  相似文献   

8.
"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同病异治”,“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内经》。而对“异病同治”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病证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尤其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可以说“异病同治”导源于《伤寒杂病论》[1]。对于《金匮要略》中对“异病同治”精神的体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不同疾病,同一病因,…  相似文献   

9.
尤松鑫教授业医从教近50载,擅治内科疑难杂病,法前贤而不泥古,方轻灵而有实效,辨证精准,总有独到之处。慢性泻痢,大多病情复杂,而辨证准确,治疗上应讲究以法统方,不拘一格,是尤师诊治特点。笔者侍诊抄方,每见如鼓应桴之效,兹摘其泻痢同病异治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全书论脉约100条,其论脉之精,实为它书所能媲。其中浮脉就占40余条,愚不揣鄙陋,对其作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一、脉辨部位浮脉主虚论中同为浮脉,病变有在表在里之异,施治则有解表温补之殊。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相似文献   

11.
医案选按     
伤寒《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二人,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则头痛身热,有表实里实之分,表实宜汗,里实宜下,可以说汉代医学家在辨证施治根据《素问、病能论》“同病异治”的一致认识,所以一汗一下,都收到迅速效果。与后人动以某方某药治某病来说,是有相当区别的。《云麓漫钞》平江张省干病伤寒,眼赤  相似文献   

12.
旁治法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师已习惯于认病、辨证(分型)、对证处方用药的程式,讲求治法必须切对病证,使证与治“丝丝入扣”,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的原则,对于某些不对证却能获效的事实则缺乏足够认识。其实,论治过程极其复杂,治法有常有变,远不限于“证同治同,证异治异”的范围。作者涉阅古籍,发现有关证此治彼、一证歧治、数证一治的论述颇多,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旁治一法,以与正治、反治鼎足,作为后二者的补充。所谓旁治,即从旁而治,简言之,旁治就是对既定之证,采取与其病机部位、性质或时态不相切合的治法治疗。于是,旁治法从理论角度而言就有旁性、旁位和旁时而治的区别。旁治当是整体观念在论治过程中的体现,人体之整体性、病因之联系性、正邪之相对性为旁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正治相比,旁治终属权宜之计,必须掌握其运用时机,才能补正治之不足,使治疗臻于完善。本文除对旁治理论作简要介绍外,并附临床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机理与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璋 《山西中医》2006,22(1):43-44
桂枝汤乃仲景《伤寒论》开手第一方,“此汤本为解肌而设”,后经历代医家推衍发挥,其作用已大为开扩,尤其在皮肤病方面治验殊多。笔者临证亦视为得心应手之剂,屡试良效。观各类书刊杂志所载,以该方临床化裁治验报道颇多,然论其机理者殊鲜。为开阔思路,益彰桂枝汤的治疗范围,笔者不揣浅陋,今就其机理探讨谈点管见,不妥处,敬请同道斧正。1病位相同异病同法桂枝汤是治疗中风表虚之专剂,太阳中风是太阳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下项挟背抵腰,络肾属膀胱,向下过臀交窝,止于小趾外。体现了贯通上下,统辖一…  相似文献   

14.
<正>同病异治法是指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病情、病机、正邪消长的变化,在治疗同一病证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同病异治"源于《内经》并率先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2]。《素问·病能》将同病异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具体运用,如"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通报》2011,(1):19-19
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者。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臌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痛痒,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  相似文献   

16.
周仲瑛 《环球中医药》2011,4(2):131-132
癫痫主病之脏在心肝,而涉及脾肾,其病理特点是"痫病独主乎痰",每因火动、痰聚气逆不顺而病作.举同病异治效案二则,两案总以风痰内闭为基础,一为阴虚火炎,痰因火动,肝肾阴伤,一为土不栽木,气虚痰蕴,心脾两伤.病同证异,治亦有别,临床活化辨证,同病异治,均获较好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内经》虚实概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之“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已成千古之至理,“病治之大纲”,其概念众所周知,毋庸赘述。然《内经》论虚实绝非仅此一端,殊举数则,以补不逮。《通评虚实论》云“虚实”,指“风寒暑湿客身盛满为实,五脏精气夺失为虚”(《太素》卷十六),此实言邪气  相似文献   

18.
<正>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大特点。同病异治这一个论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原文大意是:“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有的用砭石,有的用毒药,有的用艾灸,有的用针刺,有的用导引(气功)、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所治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以后单就药物疗法而言,也有同病异治的情况,即同一种疾病,须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近年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种方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提起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之“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已成千古之至理,“病治之大纲”,其概念众所周知,毋庸赘述。然《内经》论虚实绝非仅此一端,殊举数则,以补不逮。《通评虚实论》所云“虚实”,指“风寒署湿客身盛满为实,五脏精气夺失为虚”(《太素》卷十六),此实  相似文献   

20.
<正> 家父王福山老中医,年逾七旬,临床各科均有治验,尤擅长儿科。对急重危症,颇有心得。仅将侍诊所得治验几则整理如下。山羊血解毒有殊效家父尝言:“今人之病有古人所未遇者,医者不必束手,据中医辨证之长,师古人治病之法,用药破常规之戒,鲜有不奏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