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损性、消耗性、进行性证候的总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虚劳,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张仲景将虚劳病设专篇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气血双补法作为一种常见补虚扶弱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起到补益气血、扶正御邪的作用。现代临床多将化疗后骨髓抑制归为“虚劳”范畴,其基本病机多为气血两虚;综合文献及临床发现应用气血双补法疗效较好。从补益气血与骨髓抑制的关系着手分析,大体将虚劳本质归为脏腑功能虚损、阴阳偏衰;治疗多从肾、脾、肝、心论治,以调补脏腑气血;同时有温、凉之异,旨在调和阴阳以指导治疗。基于此,进一步探索气血双补法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治疗中的机制与特异性联系,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虚损而产生的多种慢性疾病。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等等。仲景继承《内经》、《难经》的理论,在《金匮·血痹虚劳病篇》中首创了“虚劳”病名,论述了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脉证和治法等各个方面,为后世论述虚劳病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现对《金匮·虚劳病篇》的学术思想,主要成就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伤发热的主要病机是脏腑阴阳气血虚损,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为主。痰饮、食积、瘀血、湿邪、热毒等瘀久也会引起发热。治疗以祛痰、消积、活血化瘀、化湿、清热解毒为主,配合调和阴阳气血。  相似文献   

5.
分析肿瘤的病因病机,提出正气虚损导致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以及邪毒蕴郁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应遵循扶正培本的原则,着眼于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的平衡,以增强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长。  相似文献   

6.
王琦芬 《大家健康》2014,(7):205-205
中医内伤发热的主要病机是脏腑阴阳气血虚损,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为主。痰饮、食积、瘀血、湿邪、热毒等瘀久也会引起发热。治疗以祛痰、消积、活血化瘀、化湿、清热解毒为主,配合调和阴阳气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研究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为疲劳及手术后疲劳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中华医典》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与疲劳相关的中医古籍与现代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与疲劳相关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确立分析单元、建立类目,然后根据类目定义将分析单元编码归类,提取中医文献中疲劳相关的病因病机。主要统计分析法为描述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在古籍文献中,疲劳的病机主要为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脏腑病机中以脾胃病机为主,其次是病机归于肾;气血病机中以气病病机为主,其次为气血同病病机;具体病机中,疲劳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虚证为主,尤其是气血、脾胃和阴阳虚损更著,但也有外邪的因素,主要为风邪外侵。(2)在现代文献中,疲劳的病机也主要为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脏腑病机以脾胃病机和肝胆病机为主,气血病机以气病病机和血病病机为主;具体病机中,疲劳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虚证为主,尤其是气血、阴阳和脾气的虚损更著,但也有实证,主要为肝气不舒。(3)基于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疲劳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可为疲劳及手术后疲劳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认为王旭高辨治虚劳病,识病立足天人相应、脏腑整体,辨证注重脏腑相关,论治立足中土调护,强调脏腑气血阴阳调和,特别重视培补后天之本,多采用张仲景、李东垣之方。   相似文献   

9.
邢恒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08-909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非健康状态,也有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长期身心极度疲劳而致,以严重影响体力活动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中医学属"虚劳"范畴,又称"虚损",是一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调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暂无公认的统一定义)。  相似文献   

10.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属中医的“水肿”和“虚劳”范畴。难治复发病例系久病正虚,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水肿迁延不退。或因劳倦、感染、饮食不慎等原因诱致水肿反复发作,肺脾肾气化、转输、通调功能失职,而致寒湿伤阳,脾肾阳气日衰,或阳损及阴,耗伤肝肾阴血,终至五脏失养,阴阳气血俱亏,转归为虚损重证。故本病不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亦高。50年代采用以激素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70年代又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中医认为再障属于虚劳、虚损、血虚、血证范畴.我们认为再障本虚是根本,应用扶正培本、调整阴阳气血是治疗再障的大法,扶正法在再障治疗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性心脏病属于中医的虚劳、心悸、脑痹真心痛范畴,其病机特点糖尿病日久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虚瘀相兼、痰气互阻、寒热错杂。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证候为目。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标本兼顾,分别采取益气养阴、养血活血,养阴清热,益气化痰、滋阴温阳,散塞活血的治疗方法,并应结合血糖心电图的变化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使用频数表对《虚损启微》治疗虚劳的72首方剂中所列药物的分类、使用频次、有无毒性、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虚损启微》的用药规律,探讨虚劳的病机和治法特点。结果表明,虚劳的用药频次以补虚、清热、安神、利水渗湿、收涩药为多,有毒药物使用频次较少,归经以脾胃经、肾膀胱经为多。《虚损启微》一书认为虚劳的基本病机在于气血亏虚兼有阴虚,用药多用补虚佐以清热、安神、利水渗湿、收涩之品,少用有毒药物,并注重补肾健脾益胃。  相似文献   

14.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涉及脏腑,证候最多的一种病征,涉及到中医内科西医学的多种疾病。这里笔者所要研究的是慢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肾功能缓慢减退而出现的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虚劳病程长,缠绵不愈,病人自我调护尤为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帮助其走出误区,可以减慢、延缓虚劳的发展,能够减轻病人症状,防治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涉及脏腑,证候最多的一种病征,涉及到中医内科西医学的多种疾病。这里笔者所要研究的是慢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肾功能缓慢减退而出现的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虚劳病程长,缠绵不愈,病人自我调护尤为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帮助其走出误区,可以减慢、延缓虚劳的发展,能够减轻病人症状,防治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中医药对阴虚火旺型心悸病进行诊断与治疗。方法阴虚火旺型心悸病患者,多因体虚劳倦或久病体虚,或情志内伤和外邪侵袭等因素使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导致的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常伴随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倦怠乏力等症出现,临症时涉及其他脏腑病症很多,治疗时要审因论治,从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彻底治疗,治疗法则以滋阴清热,养血安神,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为主,在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治疗的同时,要认真观察治疗过程以及用药前后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心悸病消失,心脏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中医药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病,组方配伍加减用药合理,药证相互适应,改善症状明显,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补法,是针对人体正气亏虚,给予补益的治疗方法。本文拟结合临床经验,着重从下述几个方面对补法进行讨论。一、补须分气血阴阳,定脏腑病位补法的应用,首先,按气血阴阳诸虚之不同,区别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型。其次,因气虚多发于脾、肺、心;血虚易见于心与肝;阴虚常表现在心、肝、肺、胃、肾;而阳虚往往涉及到心、脾、肾,所以尚须根据各脏器虚损之不同,分别补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肺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的主要病理基础为正气虚损、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其发生与痰、虚、瘀、毒密切相关。故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中药治疗肺癌疗效显著,还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如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没有确切的定论;肺癌的辨证分型未有明确的划分等,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体质是指机体在气血、阴阳、经络、脏腑等基础上表现盛衰差异而形成的独有特性。体质的差异性决定了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的不同,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治疗高血压,可体现中医"治未病""同病异治""因人施治"等理念。随着医学时代不断发展,当代中医体质学说不断成熟,而重视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医学研究和干预的重点。该文就高血压病中医体质分型、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民族高血压病体质比较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虚劳”是祖国医学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呈现的虚损、劳赢证候的总称,它是一种脏腑极度亏损,元气虚弱,体质赢瘦的慢性病,属于虚证的范围。一般认为,病久体羸称为“虚”,久虚不复称为“损”,损极不复称为“劳”,故又有“虚损”、“劳损”、“劳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