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探讨浙江古代针灸医家临床学术思想及其特点。[方法]分析清代以前浙江针灸医家的著作及学术观点,从灸法、刺法、针灸药三者兼用、刺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浙江古代针灸医家的临床学术思想及其特点。[结果]浙江古代针灸医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成熟,以宋明时期为发展的高峰。在临床治疗上,针刺注重手法的运用、灸治急重病症范围广泛、针药合用各具特色、刺穴放血影响深远。[结论]浙江古代针灸医家学术思想在整个针灸学术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浙江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分析总结其发展轨迹,将为针灸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适合当前临床诊疗特点的针灸治疗体系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梳理总结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特色针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影像音频考证、实地调查、电话信访等方法,了解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针法学术思想、操作方法、适应病症、代表医家,并进行分类阐述。 [结果] 浙派针灸医家针法的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的理论精髓。从特色进针法、对古代针法的继承发扬、近代创新复式针法、穴法和刺法特色结合运用、现代创新技术五方面分类汇总发现,浙江针灸医家针法多在《内经》补泻手法、《金针赋》复式手法,以及《灵枢》刺法的基础上传承创新,重视治神、得气、守气,治疗时偏爱调气多于调血。不同名家对传统针法亦有各自独见,一部分现代医家吸纳现代技术,自制针具,改良针法,丰富了临床诊疗特色。 [结论] 现代浙江针灸名家针法崇古纳今,守正创新,各有偏爱与所长,也存在对同种针法的不同见解与使用,其针法体悟与特色值得后辈学者学习借鉴。探究浙派医家针法特色有利于浙派针灸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追溯浙派中医儿科源流,梳理古今传承脉络,总结浙派中医儿科学术特色与传承发展。[方法]通过史料考证、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名家走访等方法,从探究古今医家儿科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并结合浙江地域特点,归纳总结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特色,并探讨其传承方式及发展模式。[结果]浙派中医儿科受钱乙、金元各家尤其是朱丹溪学术的影响,同时结合浙江湿热地理环境因素特点,通过家传以及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和院校教育、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等现代传承模式,形成了“因人因地制宜,擅长滋阴清热;重视后天之本,强调健运脾胃;详辨虚实夹杂,巧用和解之法;注重风邪为病,善用祛风之药”的临床诊疗学术特色。[结论]浙派中医儿科的四大学术特色,为流派学术思想的凝练及流派优势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传统师带徒方式的基础上结合院校教育并开展名医工作室建设的传承模式,更有利于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医妇科流派十余支,传承千年,名医荟萃,在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病症诊疗中各具特色,善用道地药材、注重调理气血、药用轻省醇正,著书立说,提出“中医周期调治法”“治崩三法”“经间期学说”等,名医名方辈出,创制“滋肾育胎丸”“百灵育阴汤”“百灵调肝汤”等,收录于国家规划教材,促进了中医妇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中医人才的培养。通过整理、分析中医妇科流派学术共性特点与个性专长、当代妇科流派代表名医学术思想与用药特色,以期揭示当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规律,探讨传承发扬妇科名家学术技艺的方法途径,共同提升中医药防治妇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浙北施氏针灸流派的传承现状及其学术特色,进一步丰富秀水医派内涵。[方法] 采用传统医史文献及现代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对施氏针灸的起源、传承及学术特色进行挖掘、分析与整理。[结果] 浙北中医文化底蕴深厚,针灸流派纷呈,名医名家众多,较有影响力的针灸流派有凌、施、严、盛、金五家,各家世代相传,且屡有创新。施氏针灸作为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传承活跃,内容丰富,临证中十分重视脾胃,多以健脾益胃、温运中阳为治则,且善施温针,使气得温而易行,助针刺而通调气机;重视针灸并用、针药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施氏传人在传承守正的同时也在持续创新,从而充实疾病谱,丰富治疗手段,提升临床疗效。[结论] 施氏针灸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浙北针灸特色的诊疗体系,可供临床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承淡安与朱琏是我国近现代为针灸事业发展不懈努力的两位医家代表,承淡安祖传中医世家,其父又是传统的针灸医生,同时受无锡江南一带中医前辈的学术影响较多,促使其学术根底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医学基础,在经络认识上能够回归古论。朱琏初为西医妇科医生,接受过系统的西医教育,以西医学为基础,先入为主,用西医神经理论解释经络。但纵观之,两位医家学术思想大同小异,均以西医解剖、神经、生物等理论描述腧穴及针刺效应机制,均提倡针灸科学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当时的针灸理论研究朝着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为整个针灸学科的发展指引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杨继洲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医家,毕生辛勤治学,精研经典,于针灸造诣尤深,所撰《针灸大成》一书论述内容十分广泛,尤以针灸防治中风极富特色。本文从针灸防治的理论渊源、学术特点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阐述杨继洲针灸防治中风的学术特色及其对后世医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针灸诊疗水平、提升其学术内涵、推动学科发展,创建具有针灸学科自身特色的辨证体系十分重要。目前对于针灸临床辨证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应从系统整理诊疗方法、充实特色辨证内容,系统整理经典处方、充实完善针灸理论,系统总结临床实践、构建特色针灸辨证体系几方面入手。新的针灸辨证体系的创立难点包括:如何将针灸临床诊断内容、方法融入中医大辨证体系,使针灸辨证内涵丰富而又具体细化量化,以适合针灸临床操作应用;如何将传统的辨经论治与现代的辨病治疗理念有机融合;如何充分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有效地弥补针灸临床诊断技术层面的不足。把传统的宏观辨证理论引进微观的辨证领域,多层次、多途径进行研究,建立适合临床需要的针灸辨证体系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通过对龙江医派马骥教授的医案、医话进行整理,初步概括总结其学术特色,以期为深入探讨名老中医的学术特色积累经验,同时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从日本汉方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综合对比、典型案例剖析等研究方法 ,概括了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代表性医家曲直濑道三的个人生平,分析了《启迪集》《出证配剂》《云阵夜话》《针灸集要》等其临床代表著作,将曲直濑道三临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擅长灵活运用经验药方,一贯运用"察证辨治"等学术特点,总结为临机应变、倡导察证辨治,医出正宗、强调经典理论,崇尚朱丹溪、重视气血痰,以及简素方便重视实用性四方面,并分析了曲直濑道三治疗伤寒四日少阳病、肺阴虚咳嗽和肝血虚肝气郁不妊的三个病案,进一步阐释其诊疗思维特色,以期为现今中医学临床实践和传承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董桦  王金贵 《中国医药导报》2013,(33):120-121,125
津沽推拿是天津地区新兴的推拿创新流派,但其理论基础却源自推拿名家胡秀璋、李墨林及骨科名家叶希贤,再结合王金贵教授的推拿创新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对津沽推拿源流的探讨,分析论述津沽推拿的特色及其两个重要研究方向——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与推拿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以便进一步丰富津沽推拿的学术内涵,扩大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朱丹溪生平医案探析其临证诊病辨治特色,以期学习、传承朱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朱氏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阐述例案朱氏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与背后蕴含的学术思想。[结果]分析可知朱氏临证诊治具有方简效著,擅用人参白术;诊病施治,善辨体质异同;气血之虚,活用四君四物;病究经络,细审阴阳虚实等特色。反映了朱丹溪擅长滋阴降火,以及杂病论治责之于气、血、痰、郁等学术思想精华。[结论]朱丹溪医案言简意赅,特色鲜明,若能结合朱氏一生经典论述与学术特色对医案进行深入探析,则能对其临证诊病施治规律与特点有更深刻认识,以便传承其特色、提升临床辨治疾病能力。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thoughts of Chinese medicine (CM), containing rich thought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s well a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of CM.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CM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stern scholars in modern times are deepening their researches on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This would provide a new way for promoting CM in Western countries to investigate researches made by famed American scholars and their academic viewpoints.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重视相对不够。基于团队多年来对中医病机辨证理论研究的体会,从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四个方面,提出中医药理论创新应溯本求源,以《黄帝内经》所蕴含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后世各家学术流派传承为载体,在临床实践和感悟中不断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主张道术并举,以病机理论体系重构为起点,开创中医学术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沈鲁珍为清代早期名医,著有《沈氏医案》。他在学术上具有承前启后,善于创新的特点,为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临床治疗中辨证准确,疗效卓著,重视脾胃,培补元气,注意调心,药食同用,且煎丸并进,善用膏方治疗慢性病。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理念、学术包容、改变认识视角、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针灸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指出要用先进文化引领针灸学术;凡对针灸学发展有益的理念、技术方法,都要努力借鉴;针灸研究的创新,应当改变思维定势,学会"从月亮上看地球";当代针灸人才的塑造,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使他们敢于超越先人,力求遵循中医发展的规律,继承但不满足于模...  相似文献   

17.
回顾络脉理论由《内经》时代到现代不断发展完善,深入认识络脉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络病理论与冠心病的诊治巧妙结合,从络脉空虚、络脉绌急、络脉痹阻等方面辨证分型,从补养心络、温养心络、通络止痛等方面论治,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韦以宗教授对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探讨和分析。从尚天裕教授创立中国接骨学派CO(Chinese Osteosynthesis)学派到韦以宗教授创立中医整脊学,开创中医骨科在世界的新格局;从尚天裕教授中国接骨学派的治疗四原则到韦以宗教授中医整脊学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指导下的八大措施防治脊柱劳损病,确立中医骨科新流派的治疗原则;从尚天裕教授中国接骨学派的功能复位到韦以宗教授中医整脊学的椎曲论,创立面向国际的疗效评定金标准;都说明了韦以宗教授学术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内在规律与尚天裕教授的学术思想有同工异曲之妙。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西医学》杂志来稿中学术不端论文的状况并分析其产生的成因,以采取应对策略和措施。方法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检测《广西医学》杂志2010-01~2010-05的1358篇来稿,随机选取500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不同体裁、不同级别的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区别和文字重合的原因。结果500篇医学论文有文字重合者占69.8%,重合比例〉20.0%的论文达51.8%,其中以县级以下医疗单位的医学论文及护理论文较为突出。重合文字主要分布在方法(包括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治疗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和讨论部分。究其原因与学术评估体制、作者的学术作风、引用参考文献不当及医学论文书写格式的诸多共性特点等有关。结论AMLC是发现医学论文学术不端表现的有效工具,但要对重合的部分作出定性仍须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和专家审稿意见进行判定,正确区分合理引用与复制的界限,以促进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